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5-03-18高健枣庄市游泳管理中心山东枣庄277000
□高健(枣庄市游泳管理中心山东枣庄277000)
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健(枣庄市游泳管理中心山东枣庄277000)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文章从选材层面、人才输送层面、训练层面以及教练员队伍层面等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关于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点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后备人才培养竞技游泳现存问题发展对策
1、引言
竞技游泳作为现代竞技体育的基础大项之一,一直是各个国家奥运战略的重要内容,也一直在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游泳运动水平的高低和成绩的好坏,甚至会对其在世界体坛上的地位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竞技游泳运动的重要性。而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竞技游泳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竞技游泳运动水平。我国的竞技游泳运动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一直没有取得大的突破,与80年代中后期的突飞猛进相比较而言,甚至出现了滑坡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分析,与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不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此,为了提高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数量,促进我国竞技游泳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针对我国竞技游泳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2.1、选材层面的问题
多年的运动实践和研究经验证明,选材在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优秀的竞技游泳运动人才,必然是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的结果。很多专家和教练员都认为“选材的成功就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科学选材的重要性。
但是针对目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运动员选材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之后,却发现,很多教练员都是凭借经验或者是根据比赛的成绩来开展选材工作的,采用指标测试来开展选材工作的教练员仅占非常少的一部分。而且在选材的理念上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将普遍将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作为选材的依据。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选材手段仍然较为单一,缺乏科学性。虽然通过现阶段的这种选材手段,能够发掘一部分具有良好的竞技游泳运动潜质的运动员,但是,对于一部分身体发育比较晚、后天具有较大潜力和天赋青少年来说,却会因此丧失训练和发展的机会,造成竞技游泳运动人才的流失。这说明,目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选材工作仍然缺乏科学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运动员选材体系。
2.2、人才输送层面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采用的一直是三级训练网络形式的游泳训练体制。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下级训练形式输送给上级训练形式的模式完成的。教练员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发现运动员、培养运动员、选拔运动员和输送运动员的一系列重任。这种金字塔结构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模式曾经为我国游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金字塔结构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弊端。例如:人才培养效益过低的问题就是其中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相关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仅为6.1%,二线队伍向一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更低,仅有1.96%。另外,我国很多省市和地区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都出现了运动员年龄断档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训练层面的问题
概括来说,目前在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训练层面上,较具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即:训练的盲目性、学训矛盾以及训练的早期专业化问题。以下就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训练的盲目性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很多教练员在开展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教学训练工作时,都是按照自己的运动经验来开展的。很少参照《游泳年龄组教学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甚至有一部分教练员表示在开展教学训练工作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参照过《大纲》。然而,《大纲》是针对游泳项目的竞技特点来制定的,是在针对竞技游泳运动员的各项竞技能力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评判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竞技游泳运动人才多年的培养经验制定而成的,其对于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教学训练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教练员在开展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教学与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忽视《大纲》的现象,反映了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训练中过于盲目,不够科学的问题。
其次是学训矛盾的问题。学训矛盾依然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人才教学与训练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问题,这一点在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中也不例外。由于竞技游泳运动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至少要经历8-10年的系统训练,因此,很多竞技游泳运动员都是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了专业训练活动的。而这个时期也恰恰正是人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文化知识学习的敏感时期。因此,很多竞技游泳运动员出于运动训练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牺牲了一部分文化知识学习时间和其它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我国竞技游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最后是早期专业化训练的问题。我国竞技游泳运动人才队伍的壮大,强调的不仅仅是竞技游泳运动人才数量的增加,同时还有竞技游泳运动人才质量的提升和运动寿命的持久性问题。特别是运动员运动寿命的持久性问题在我国竞技游泳领域尤为严峻。竞技游泳运动员过早退役的情况,在我国非常普遍,而这无疑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2.4、教练员队伍层面的问题
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练员层面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点:
首先,教练队伍的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在开展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部分教练员,尤其是基层体校的教练员,很多都是依靠多年积累下的运动经验和训练经验来开展教学训练活动的,选材理念落后,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也明显有待提升。
其次,教练员队伍的再学习和再教育工作难。这一点也主要是针对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来说的。很多基层体校的教练员并没有意识到再学习和再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偶尔参加培训,甚至有少部分教练员表示从来没有参加培训,也很少主动的买书籍资料来进行学习,而很多体校领导也没有重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主动的为学校的教练员提供再学习和再教育的机会。这说明,目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教练员的再学习和再教育状况依然堪忧。
3、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目前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现存的问题,结合竞技游泳运动的项目特点,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要注意改革我国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竞技游泳运动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如,美国的训练营模式,来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重视科学化的选材手段和训练手段在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应用,并注意根据各地的训练条件和训练实际来积极的针对训练工作进行完善和创新,逐渐形成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科学化训练了体系,提高我国竞技游泳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此来解决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盲目、学训矛盾以及早期专业化训练等问题,保障运动员的基本学习权益,促进运动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最后,要注意加强和完善教练员再学习与再教育制度,真正从思想上将教练员的再学习与再教育工作重视起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鼓励职后进修以及组织外出观摩高水平的赛事等多种方法来为教练员提供再学习与再教育的机会,以此来促进教练员队伍业务水平的提升。
[1]林长青.福建省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6).
[2]李东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1).
[1]夏佳佳.浙江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