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大众消费的艺术市场途径分析

2015-03-18李所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艺术品大众消费

李所期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25100)

一 中国艺术市场的现状和大众艺术消费的机遇

所谓艺术市场,本来是指以商品形式进行的艺术品交易。有人说是萌芽于17 世纪的荷兰。艺术家创造出艺术作品来就拿来出售,艺术就成了商品。作者、作品、买家三者就形成了艺术市场。

有学者考证,中国艺术品的交易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经发生[1],但是文物和书画作品只是文人和贵族的玩物,以收藏为中心的狭小的交易空间与民众无缘,因而真正的社会化的艺术市场一直没有形成。

邵大箴说:“应该说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基本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2]对于我国艺术市场的现状,邵大箴说:“目前我国的艺术品市场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但就总体而言还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或曰初级阶段。因为,一个完整、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应该是生产者、消费者、中介者、艺术批评者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之协调发展的市场。目前的现状是生产者过剩(全国号称有一百万画家),而国内的艺术品消费从意识、观念到经济承受能力都还没有形成态势。所以,艺术品市场中的重要环节,艺术品中介机构也就相对落后,不发达。艺术批评就更加有气无力,基本上成了雇佣批评。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于是处在初级阶段的艺术品市场在不发达的前提下,出现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甚至是畸形发展的问题。”[2]

因为市场的不完善,所以艺术的大众消费也就不能形成。2013 年11 月9 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主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上,首次向社会发布了“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近一半受访者的年文化消费支出低于2000 元,文化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低于12%,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每天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在1 到3 小时之间。据调研数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1 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30.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0 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6.6%,存在36638.1 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潜在文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我国文化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3]

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与社会实际存在差距,但是我国民众的文化消费——包括艺术消费存在巨大的缺口,确是一个事实。这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素质与文化消费市场相去甚远,艺术市场还没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要求。原因很简单:我国的艺术市场还没走出“唯古”、“唯名”的士人、贵族“高端”消费的圈子,艺术仍然是富人和贵人的专利,社会对于艺术,不是正常消费,仍是脱离了艺术情操的金钱炒作。如果打不开大众欣赏、大众消费的大局,艺术和艺术市场势必走不出二千年亘古不变的怪圈。

一个大众消费的艺术市场,则更应该比此前的艺术市场要求更高。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的社会条件下,艺术必须从圣坛走向了民间,艺术的服务必须转型,市场机制必须健全。这样,大众化的艺术消费市场才能真正形成。

二 建立中国大众消费的艺术市场的几个急迫任务

(一)重建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机制

《雕塑》杂志主编范伟民先生把艺术教育称为“艺术生态链的起点”[4]。但是,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众艺术教育却是畸形的:两头大中间小,两头真中间假。算不出到底有多少幼儿在接受者艺术启蒙教育,幼儿艺术教育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教之得法与否不得而知,因为从来没有人对这一种教育进行评价,但是这个教育应该是自觉认真的。另一头是老人的退休娱乐,城市中的老人大学往往少不了艺术这一课,不少见于报刊杂志的老人家的绘画、书法作品,水平如何不好评说,其认真程度确实可嘉,这也是一种自觉的、认真的教育。所谓中间的“小”和“假”,指的是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国家三令五申要重视中小学生的美育,下了不少功夫进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设,然而,升学指挥棒的作用要远比这一切的作用大得多。除了高考的艺术应试以外,所谓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效果为零。

艺术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把它等同于应试教育是很可悲的。审美教育和情操的熏陶,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动过毛笔,没有动过画笔,读不懂简谱,甚至读不懂经典文学著作。试想在这一教育环境之下,大众化的艺术消费环境何以形成?文化教育的缺失、道德情操教育的缺失,都与基础教育的弊病有关。这对艺术本身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高考不需要艺术”,人的一生也就可能与艺术无缘。如果有人问一些大学生:你们去欣赏了一个什么内容的音乐会?他们的回答可能叫人哭笑不得:大喊大叫大哭而已。审美情操的培养是长期的、艰难的。人民群众、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改革呼声甚高,我国政府已经正视而且已经着手进行改革,我们拭目以待有利于艺术审美情操的教育改革消息的到来。

(二)培养多种服务类型的大众服务艺术家

我国的画家号称“百万”,那么,他们活跃在什么地方,它们的作品又是如何?在“唯古”、“唯名”的评价尺度面前,年轻一代的“名人名作”出头甚难。一般的规律是:画家的精品往往是他们的中青年时代就已经出现,这时,如果及时承认他们的地位和名声,他们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对画坛会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但是,中国画坛有一个悲剧,往往是等到画家出名或者过世以后,他们的作品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影响了他们在世时的创作积极性和灵感,使本该属于他们的时代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相反,一些精明的国内外商人,却把眼光投向我国的青年画家和他们的画作,因为他们深知艺术市场“身后名”的潜力。

除了要及早发现高端人才和艺术精品以外,我们的艺术家还必须自觉地从以上所说的评价习惯中走出来,以高度的自信和责任心,面对广大的群众消费,创造出“生活的精品”来。对于新一代的中青年画家来说,应该有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安心创作,则更容易贴近大众市场。就像从“歌星”变成“歌唱家”需要终生奋斗一样,我们的年轻人也应该有所忍耐,奋斗在从“画匠”成长为“画家”的道路上。

画家的评价标准不应该仅仅是经典画作,在大众文化消费的大市场中,有更多的艺术服务需要艺术家们去提供。在中国人进入小康社会、衣食无缺以后,他们的居室、饮食、衣着、车船,甚至工作、休闲都需要艺术,市场前景不可估量,我们的画家们如果无视或轻视这一切,就等于抛弃了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抛弃了体现自我、体现艺术功能的良机。

以上一点,已经引起了艺术培养环节(尤其是高等教育环节)足够的重视,大批年轻大学毕业生走向了大众艺术市场,但是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教育界、艺术界以及市场加以关注和引导。这一创作方式如何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大众生活服务真品如何保存,还有大量问题有待解答和面对。

(三)要留得住、会欣赏自己的艺术珍品

艺术珍品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个体现作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一个是记载和指导艺术创作,二者都会指导和影响艺术市场。现在我们国家的艺术品收藏有多种方式,如国家博物馆(包括各个级别)收藏、企业收藏、经营者收藏、画廊收藏、个人收藏等等,收藏也是一种消费。

因为艺术珍品的意义巨大,所以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的角度,一个国家都应该留得住自己的艺术珍品。对古代真品和文物,因为市场价值不菲,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少的收藏家远赴海外、高价收购,使得少量近代被掠夺的艺术珍品回归祖国,我国政府也通过外交途径追回了部分国宝。艺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市场,国宝还家的工作开展得十分困难,还有长期的工作要做。

除了古人画作和文物可以称为宝物以外,时人的作品更加应该珍惜。近几十年来的艺术作品不被重视,收藏价值不被看好,不少艺术品流向了国外(主要是与中国文化有渊源的包括日、韩在内的东南亚地方)。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民间财力的加强,这些艺术品将会回流,因为它们只有回到故国时,才能确保它的安全和价值。留住珍品,尤其是留住和重视物美价廉的时人的精品,对大众艺术市场将会起到宏观的指导意义的作用。

艺术宝物如果束之高阁,它的意义将不能完全的释放出来,这样,对大众的影响还是有限的。我们的文化宣传机构,确实有不少“鉴宝”的节目,但是他们“鉴”的仅仅是古物,可能对今人的作品不好评价,或者今人的作品市场价格不高,所以今人今作的介绍甚少。那样,文化艺术鉴赏就变成了“古物鉴赏”的独角戏,有的节目功利风气和铜臭味甚浓,很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众艺术市场的繁荣。

(四)要有接近民众的艺术理论家

我们不缺高水平的艺术理论家,他们中许多人可能是画家,美术史学家,也可能是文学评论家甚或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们擅长的是传统的经学主义的以人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近代以来,中国美术思想西化,我们也引进了不少西方的创作、欣赏、消费理论。在中国艺术市场还没真正形成前,以上所说的市场理论家还不熟悉或不屑于去关心适合当今中国国情的、大众消费的、应用的艺术市场,更不用说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建设了。在我国“百万画家”为艺术和人生出路大感彷徨的时候,这些理论和理论家对他们暂时还帮不上忙。

市场和市场理论相辅相成,我国大众艺术消费市场难以形成,与“低端”理论的指导不力,有极为重要的关系。我们的艺术教育、艺术欣赏、艺术应用依旧是脱离民众的“神坛”。

要打破艺术为上层士人和贵族服务的传统狭隘观念,使艺术冲破收藏者和炒作推手的囚笼,大众消费的理论必须要加快建设。在目前我国经济大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社会在呼唤大批大众艺术市场的理论家。我国艺术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批评家呢?说到这一点,人们往往强调他们应该具备突出的艺术鉴赏能力、要有市场的敏感性、要保持言论的公正性、能准确把握现行政策法规等等。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象牙塔中的理论家如果不懂民心趋势和低端的大众文化消费的需求,仍顽固地徘徊于士人贵族消费的小市场之中,则不能对广阔的民众艺术消费事业做出贡献。新型的艺术理论家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即是进入民间,熟悉社会,理解民众,熟悉市场——从而走向指导大众艺术发展和指导大众艺术市场的高级境界。艺术理论家的转型是十分艰难和痛苦的,然而艺术市场的需求规律会以极大的动力去推进和完成这一历程。

归根结底,要建立适应于当中国社会的艺术市场,并籍此兴旺我国新的艺术产业,首先要发掘大众消费的潜力。我们需要构成市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需要广大懂得艺术、需要艺术的大众消费者,需要大批新型的、能够引导大众艺术市场的理论家。教育—创作—欣赏—评价的链条一经形成,我国的艺术事业将会创造出与国力、民力相适应的辉煌。

[1]倪进.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市场史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邵大箴.邵大箴谈中国艺术市场之现状[EB/OL].中国书画收藏在线,2006-07-08.

[3]中国文化消费指数首次发布,文化消费缺口超3.6 万亿[EB/OL].中国新闻网,2013-11-09.

[4]范伟民.消费文化审视下的艺术链条——从艺术被消费谈起[J].雕塑,2010,(2).

猜你喜欢

艺术品大众消费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