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炎黄文化中的廉政内涵

2015-03-18周亚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炎帝神农黄帝

周亚平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廉政”二字,在古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廉”指堂屋之侧面,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由于“堂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又有正直、廉洁、节俭等含义。从古至今,“廉”即被引申为人们对待名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其基本要义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而“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即正直公道是从政者的基本素质。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先人圣哲的无数经典著述中,我们都可以找寻到古人对从政修德的追求与向往。

其实,廉政文化最早萌发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五帝时期。黄帝曾以“诲己”自戒说:“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致朝。”尧以“尧戒”自警说:“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山,而踬于垤。”远古的部落联盟首领们懂得自省与自律的道理,他们把民众视为高山与洪流,如果为虐于上,就会动摇民心,更甚者就会出现暴动,有如山崩地裂、洪水决堤,冲垮或崩裂自己的统治基础。炎黄二帝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也是中国廉政文化的开创者。充分认识炎黄二帝在治国理政中的廉政内涵与精髓,对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将具有传承作用,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则具有借鉴作用。笔者将炎黄文化中的廉政内涵进行了以下简要的梳理。

一 “一道修德,惟仁是行”——治国之策

5000年前,轩辕黄帝开启了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先河,其关键就在于他在治国理政中推行崇德尚义的文化创造。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就有如此记载: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夙寐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风象何如?”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中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惟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黄帝曰:“於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国,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诗》曰:“凤凰于飞,刿刿其羽,亦集爰止。”

很明显,这段文字记载了黄帝是一位崇德修行,推行仁政廉政的典范。

黄帝提出以德治国,其核心是仁义。《吕氏春秋·上德》曰:“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黄帝战胜炎帝于阪泉,又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其为天子。然随着氏族内部的逐渐分化,社会矛盾开始加剧,黄帝不得不“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同时,开始制定礼仪,注重社会伦理道德,用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正如史书记载:“神农氏衰,蚩尤氏叛,不用帝命,黄帝于是修德抚民”(《帝王世纪》),“轩辕乃修德振兵”(《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在统一中原后,“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即把诚信与仁爱当作首要的道德准则,加以倡导,促成“天下太平”。

为了巩固其统治,黄帝对百姓给予实惠,注重德治,施行仁爱,以使“宇内和平”。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黄帝的九行,正是后来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雏形。在使用人才上,黄帝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炎黄文化中的德文化实际包含有丰富的“化民”思想,即在氏族社会里,尤其在神农时代,尚属于人类文明早期,人类智力水平还相当低下,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非常低能。为提高人民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水平能力,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强大而稳定的氏族部落,部落领导者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对人民进行教化引导,在引导人民提高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的认识,使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对付自然灾害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尤为重视对臣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为良好的道德规范通过潜移默化对臣民的精神世界产生长久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风气产生示范作用。神农炎帝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大胆改革,爱民利民,无私奉献,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典范,正因为如此,神农时代的热爱劳动,勇于创新,谦虚谨慎,敬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成为传世千古的美德。

而黄帝“修德立义”,“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务修德政,以仁义道德教化天下,使中华民族迈入了文明的国度。“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从而成为几千年来深受中华儿女景仰的人文始祖。

二 “民为邦本,食为民天”——为政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炎黄文化实际是一种民为邦本的民本文化。《路史》称:神农炎帝又设教曰:“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民”指的是氏族百姓,“邦”就是部落和氏族。神农炎帝主张“民为邦本,食为民天”。这说明炎帝把衣食问题作为氏族百姓最大的问题,并认识到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了百姓的衣食问题,部落和氏族才会得以安宁,实际上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一个“农不正,食不充;民不正,用不衷”氏族社会,是无法实现天下和谐与安定。所以神农炎帝开创了农耕文化,教耕生谷,以致民利。《吕氏春秋·开春论》称:神农氏“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时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越绝书》中亦曰:“昔者神农之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材,而天下共富之。”

“以人为本”在炎黄时代的表现,主要反映在炎黄二帝的创业利民和奉献务实上。文献记载,炎黄二帝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炎帝除了前面提到的发明农业外,还发明了医药、交易、纺织、陶器、音乐、房屋等。尤其是文献记载了炎帝为了解除百姓因疾病而痛苦,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后人为纪念神农对中草药医术的伟大贡献,中国第一部中医学专著命名为《神农本草经》。据史载,炎帝在南方巡视中,仍忙于以各种草药为民众治病,真情关心民众生养疾苦。在一次采集草药中,为亲尝药性疗效,误尝了剧毒的勾吻(俗称断肠草)不幸毒亡。后被安葬在湖南陵县(今炎陵县)。

黄帝为了使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除了对炎帝所发明的农耕等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外,在政治、文化、物质等方面都有更为突出的表现。首先在政治制度上,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其次在文化、礼乐建设上,黄帝时代产生了文字,发明了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第三是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创造发明贡献最大,据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砲、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炎黄二帝所有的这些发明创造都贯穿在“以民为本”这四个字上。我们知道,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生存的环境是极端的艰苦,而炎黄二帝身为部落氏族领袖,及至被推举为部落联盟共主,却建立了众多的丰功伟业,为先民创造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使之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史称黄帝时代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推进了各部族的融合与统一,受到先民们的拥戴,更为后世所推崇。

三 “养民以公”,“天下均平”——廉政之基

炎帝文化主张以“仁爱”治理天下,也就是以天下为公,举贤任能。炎帝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认为部落首领和百姓都是兄弟,应当互相友爱,不应相互歧视或排斥。他始终把自己放在同部落百姓一样的位置上,从不因为自己能力强或者是部落首领而“自贵于人”。《淮南子·主术训》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意思是说,炎帝神农治理天下,沉静于胸,有聪明的智虑,有仁爱诚义之心,以公心教育人民,所以,人民质朴、稳重、正直、诚实,没有什么忿争,没有什么检察牢狱之事,依靠天地的资源,与天地融和一起。纯朴的原始民主友爱、天下平等是炎帝神农时代氏族社会内的道德规范,也是炎帝廉政治天下之根基。

在氏族社会里,这种通行的民主友爱、人人平等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一般氏族成员之间,就是一般氏族首领也与一般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是社会劳动和对外战争的带头人。《淮南子·齐俗训》中的记载就反映了这种情况,曰:“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

神农时代,社会产品较少剩余,男女老少,如果不认真劳动,就要受冻挨饿。神农的社会治理原则是“养民以公”,一切出于公心。社会风气是“不贵难得之货”(不奢侈)、“不器无用之物”(不浪费),民风朴实,“奸邪不生”,先民“安乐无事”,“天下均平”。

朱熹说过:“公而无私便是仁。”(《朱子语类》卷六)这是一种道德境界,非圣人不能达到,炎帝做到了,他不仅是社会劳动和对外战争的带头人,而且为了氏族大众操劳过度,最后尝百草,误食断肠草而死。他用他无私奉献和博大胸怀兑现“天下均平”,成为勤政爱民的典范,也因此而“天下共尊之”。

四 “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修身之本

炎黄文化提倡修身养性,廉洁奉公,所以神农、轩辕时代吏治清明,社会和谐。

炎帝就认为,“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受其寒”,“耕不强者亡以养其生,织不力者莫以盖其形”。这意思是说,要解除人类饥寒之苦,只有艰苦创业,努力奋斗,否则人类只能在饥寒中挣扎。炎帝为了培植五谷种子,他踏遍了山山水水;他为了制作耒耜,他历尽数载寒暑。他为华厦子孙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可称艰苦创业的楷模。《越绝书》记载:“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这说明炎帝是廉洁奉公的模范。

如果说廉政是对外,是施于民,廉洁则是对内,是一种自我修养。“不贪天下之财”,正是为官者廉洁修身之本,它体现出炎黄二帝诚以修身,勤政为民的高尚品德。要做到不贪,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身体力行,勤政不辍。《大戴礼》载:“宰我问于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木火财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意思是说:黄帝一生勤劳,尽心竭力,而且教导民众节省物资财力,其贡献之大无与伦比。在其一生中民众得到利益一百年;虽然逝世,而民众敬畏之如神,沿用黄帝制定的一切典章制度,又一百年;民众希望黄帝复生而遵循他的教诲,又一百年。所以黄帝的直接影响达三百年之久。由此可见,黄帝是一位身体力行,勤政为民的榜样。他作为轩辕部落的首领治理部落,总是以一个公仆的身份出现,使部落得到稳固,民众得以生息,所以得到民众的拥戴,名垂千古。

第二,自我约束,克己为民。《吕氏春秋·去私》记载:“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意思是黄帝说:为官者,话不能乱说,不能沉迷于美色,不能穿的太过华贵,不能太注重外表,不能吃的太好,不能住的太高调。这就是黄帝对各级官员提出的“六禁重”,体现了他勤政、爱民、节俭的思想,国家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九牧昌教”的太平盛世。

第三,淡泊名利,诚信于民。前文所引《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这段话反映出炎帝是个为民谋福,不图回报,将钱财名利置至身外,而尽力使“天下共富之”的英明领袖。由于神农时代吏治清明,没有贪污,没有腐败,所以深得民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得以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炎帝神农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神农尝百草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筑健康新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