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探索
2015-03-18纪钟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立一直存在,是上市公司的小环境与社会投资的大环境共同形成的,本文介绍了财务舞弊的概念及其特征和类型,并就治理措施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目标,而经济利益也是驱使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根本原因。当上市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出现问题或盈利能力受威胁以及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时,上市公司就会利用一切手段通过财务舞弊达到经济目的。因此,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对策应是促使舞弊成本高于舞弊收益,以使上市公司改财务舞弊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一、财务舞弊的概念
财务舞弊指上市公司为获取不当收益,采取故意遗漏、伪造关键财务信息、或对已方财务信息作虚假披露及不实陈述,从而诱导投资者做出错误投资决策、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行为。
二、上市公司舞弊的特征和类型
(一)上市公司舞弊特征
首先是主观故意。即上市公司本着获取不当收益的目的,从主观上有意识地对舞弊行为预先策划,进而实施舞弊行为,最终达成舞弊结果。其次是采用欺诈性措施。包括伪造会计凭证、编制财务记录、对经营事项或财务交易刻意隐瞒或者删除、非法侵占投资者资产、提供虚假的交易记录或制造不实的经营事项、使用非法或违规的会计手段等。第三,实施舞弊行为的动机为获取收益。即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最终目的是取得不当收益。第四,财务舞弊行为违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财务制度。第五,实施财务舞弊行为的主导者一般为上市公司管理层。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在公司各层面均可能出现,即使舞弊的主导者并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由于舞弊行为需要动用组织资源与集团力量,故此种舞弊行为也属于集体性质的舞弊。
(二)上市公司的舞弊类型
1、资产侵占类
即公司员工出于谋取私利的目的将公共资产设法转移、变造为个人资产。具体手段包括盗用、盗窃现金或存货、操控现金流等。此类型可以细分为挪用型舞弊和贪污型舞弊。
2、财务报告类
此类舞弊行为属于上市公司管理层主导的舞弊。可细分为利润报表造假、资产负债表造假和信息披露造假。其中利润报表造假与资产负债表造假又可合并称为“表内”舞弊,主要包括虚增利润或资产虚减负债等,具体手法有选择对上市公司有利的财务政策以调节权益;采用提前、延后、虚构等手段操纵收入;虚列营业收入或将资本公积计入营业外收入等方式调节利润;对费用进行资本化操纵,比如将竣工决算时间作为资本化终止时间,将借款费用资本化又不计提折旧,从而虚增利润和资产;在计提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时变更范围与标准等等。
三、上市公司舞弊问题的治理措施
(一)明晰职能机构权责
规范并完善上市公司管理机构的责、权、利,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独立运作、相互制约,达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有效管理结果,消除内部人员操控上市公司财务行为的现象。同时,建立健全独立董事机制,即通过设定相关政策法规选聘独立董事行使其职权,规范独立董事权利与责任并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立法及加强监事会的监管作用等。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造成大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国有股的比例过高,由于国有股占比与其他中小投资者股权比例差别过大,导致国有股成为说一不二的占绝对优势的大股东。这样的现实环境一方面使中小股东无力制约国有股大股东,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往往受到行政干预的负责影响,导致上市公司中出现内部人员操控财务行为的局面。为尽快破除这一现象,需要加快整治与规范上市公司持股结构的步骤。首先,加快国有股减持的步伐,推进国有股退出上市公司持股组成政策,在确保公司正常经营及稳定二级市场运作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持股比例,增加中小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管理与决策过程的权利。其次,敦促机构投资者转变为公司股东,促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
(三)构建监管体系
尽快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应以证监会为主体,联合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中注协、股东、银行共同组成有机整体开展有效的监管行为,调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积极性并发挥内部监管的作用。首先,应重视并加强上市公司财务诚信机制的建立。加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以法律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使收集、整理、评价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诚信化程度有法可依;对会计从业人员开展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促进会计行业健康发展。其次,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遏制和有效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举措之一就是引导投资者转变投资观念,减少短期投机行为,增加长期投资行为,促进投资者关注企业运营与发展,实行健康、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转变是促进上市公司减少财务舞弊、提供真实财务信息的根本动力。
四、结束语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动因既包括公司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也有投资人急功近利、只重眼前收益不顾长期投资效益的原因。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需要政府和机构加强监管,也需要广大投资者转变观念、规范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