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命题引出的思考

2015-03-18任帅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建构

任帅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命题引出的思考

任帅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就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这一命题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的生活意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谓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道德指引、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拓展了人们的生活意义空间,更是回归于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知,人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意谓;生活秩序;理论现实;道德指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深入人心,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怎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这一命题。因为人民生活的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2]

2012年12月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项目、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项目资助,出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研究》(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韩震)、《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查研究》(龚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朱国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江畅),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学者们都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建构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是学界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这一命题(笔者提出)却鲜见专门研究。“生活”这一术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频繁出现,例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3]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这一思想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国民的生活进行研究,这势必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命题。

“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生活世界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4]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国民的生活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从理论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不仅需要从价值论的层面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更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的生活意蕴。在哲学上,意义本身包括意指和意谓。“意义从生发的主体结构看是人的意识的意向性表现。人通过意向性总是指向意义的对象即意指。意识的意向性的独特功能在于面对意识的对象时总是附加对象某种独特的规定。人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其实质不在于对对象的认知程度如何,而在于不断地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即意谓。人的意谓不是对事实的认知,而是根据规律即逻辑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和建设性附加。”[5]人们总是在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意谓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对生活秩序进行应然建构、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更是回归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人能够为自己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道德指引

人的生活世界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7]的世界。在人的生活世界里,人通过对生活意义的有意识的自觉和实践活动的展开,创造并发展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活世界的意义就在于马克思所说的人能够创造“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动物却“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8]价值关系就是“为我关系”,价值意识就是“为我”的利益意识。价值观念在价值意识的基础上形成,是主体意识到的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作为价值意识的积淀或被意识到的价值关系,会成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标准。

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总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相应地就有许多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有序。这就需要占主导地位的若干社会价值观念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具备两个品格,即“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成为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9]4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备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两个品格而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4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反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明确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0]在道德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道德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11]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系统地区分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表明,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对“道德危机”和“道德滑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成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标准,并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

对人的生活的尊重首先是观念上的尊重,尤其是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反映并尊重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反映了人生活的焦点事件,以及这些生活事件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志愿者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些不仅是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的集中反映,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尊重是对人的生活的尊重,进而是对人的尊重。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从理论上和观念上确立了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的理念。

对人的生活的尊重更要由观念上的尊重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人的生活的尊重。因为,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2]67人的生活基础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在创造“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生活上的发展需要。我们完全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活为本,核心是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利益为本。人的现实利益始终围绕着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展开。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又扎根于生产实践活动中。因此,马克思才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2]66成为人的生活的历史基础和逻辑起点。

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利益意识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念,应对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及其冲突予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反映,观念地表达着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论内核,反映在对人的生活尊重方面,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生活的观念尊重上,还表现在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尊重上,从而可以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人的生活是人与世界相结合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其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反映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过程时,对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进行总结,成为人生活的社会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的生活中尊重人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活的道德选择,从而能真正对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指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

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的应然建构进行了一种可能性的想象,或者说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为何及其意义进行正当性思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想象。大凡一种思想体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引起轰动,并且经久不息,都对生活秩序的可能性想象“提出理论和观点,把群众尚处于朦胧状态的要求和想法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13]。马克思提出,实践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是人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14]思想体系作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可以视为“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的思想化了的人类生活秩序。换句话说就是,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可能性想象,或者说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15]“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9]473。那么,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价值体系,当然是一种思想体系。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生活秩序进行着应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回应社会需求,创造生活意义上,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图式。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直接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6];不单如此,由于我国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其存在的弱点及带来的消极影响,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拜物教、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期待生活秩序的可预期性和确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为人们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秩序。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怎样对人们的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对此宾克莱说的好,关于道德理论,“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它要求每个人作严肃认真的努力去选择他认为对于他个人、对于全社会都是最有意义的那些价值。”[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确立的社会道德观念,在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时,回应了社会的生活秩序要求,并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构生活秩序的精神力量。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回应社会需求,创造生活意义上,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理想图式。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升华,是群众智慧的提炼,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因而成为构建生活秩序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备两个品格,即“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赢得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认同”。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世界的精神,体现着对作为文化世界本体的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从而就凝聚着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只有凝聚着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才能真正成为建构生活秩序的时代精神力量。从这一方面来说,人文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生活秩序的精神力量,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自觉的具体标准和具体目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了人的生活的意义空间

在哲学上,意义包括意指和意谓,意义的对象即意指,不断地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即意谓。人对意义的把握不是对事实的认知,而是根据规律即逻辑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和建设性附加。人们总是在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并对生活秩序进行了应然建构,从而就在逻辑地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行动上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在理解“行动”的概念及其意义上,黑格尔说,“行动就是这个行动,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事情本身。”[20]在这里,黑格尔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把行动当成符号去揣测别的什么东西,行动就是事情本身,是所能追溯到的最后的东西,在它后面没有任何别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上,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的行动中,在对生活秩序进行应然建构的行动中,并在这些行动之中彰显了自身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在彰显自身意义的行动中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东西。正如杜威所说,“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行为、活动。”[21]从实践角度看,对象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只能通过主体的行动进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的生活的意义也只能通过人自身的行动进行表达。更进一步地说,“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总和、组织和一套关系。”[22]人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作为行动的价值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得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通过人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人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生活就是他的可能之生活。按照海德格尔的表达就是,“此在并非是一种附加有能力做某事的现成的东西,而首先是可能之在”[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必然就是它现在的这个样子,它要通过人们生活中的行动把它的可能性展现出来。例如,当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们总会探讨其内涵、意义及其与相关问题的关系,因为它对许多重要的问题给出了解释的空间。就像以下论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年学生品德培育等。只有在这些讨论中,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问题才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认识成果指导行动,人的生活才能在可能性中进一步展开。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认识成果,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为人的生活提供某种可能性的意义上,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通过人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这意味着超越。只有在超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行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为人类自身具有有限性,才需要在某一思想体系的引领下,在行动中进行确信,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通过为人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让人们对自己的行动深信不疑(即确信),从而为生活秩序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人们在这种生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就拓展了人的生活意义空间,从而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进而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确信,并在行动中进一步升华为人们内心的信仰。“信仰则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构成信仰的内容使得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为它服务,围绕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4]信仰的对象是最高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最高价值,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最高价值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在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的同时,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可以说,信仰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信仰才能得以落实;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信仰才能成为人的超越力量,进而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拓展人的生活意义空间。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回归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25]在这里,对象性的现实是与人的对象性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象性的现实就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前面我们已讲到,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思想体系是“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的一系列思想。思想体系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是与人的对象性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总在进行着对象性的行动,即寻找物质生活家园来藏裹身躯和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这个精神生活家园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家园中发生,产生于人的对象性行动中。人的对象性行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性品格。”[26]28那么,人的对象性行动也具有普遍性品格。思想体系产生于人的对象性行动中,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那么,思想体系就具有普遍性品格;另一方面,“理论具有普遍性,”[26]28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化的理论当然具有“普遍性”即普遍性品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1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在于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正确地“解释世界”即反映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批判实践,以“改变世界”。思想体系作为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反映和改变世界。这样,作为寄放灵魂的精神生活家园,思想体系就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思想体系,思想体系具有普遍性品格。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具有普遍性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其普遍性品格丰富和修正自己来反映和改变世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自我评价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客体是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现象是存在的根据,是比存在更为丰富的范畴。”[27]根据黑格尔的思想,社会现象就成为社会现实的根据,总体现着社会现实。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就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社会主体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就是社会的自我评价活动。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就是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的评价活动。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正是在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作为客体的评价活动中现实地体现出来。

从主体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是社会主体即人民[28]。在“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中,社会主体因其具有得到客体属性满足的需要而成为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所揭示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的世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揭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中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社会自我评价活动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社会自我评价活动的客体为对象,揭示其客体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与社会自我评价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以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的世界为客体就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现实为客体的评价活动。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社会现实为对象,揭示社会现实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以社会现实为对象,揭示社会现实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才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国家权威机构由于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一般总能在一定程度上理性地感受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利益,从而以自觉的方式对多元社会价值观念施以影响,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国家权威机构在自觉地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总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地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即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否则所建构的意识形态由于没有表征社会发展在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就不能赢得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因此,国家权威评价活动总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总是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宁指出,意识形态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29],是对现实生活真实关系的呈现。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了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社会民众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总是以较为切身的方式感受着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并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体利益总是最直接体现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上。社会民众评价活动通过社会舆论、社会传言、民谣以及社会思潮等具体类型,把广大民众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和所体现的大多数人的利益表现出来,并通过对生活于社会中个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为中介,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施以作用,从而以自发的然而却是根本的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生影响;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总是具有明显的实践意向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对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发生影响,并通过国家权威机构影响体现于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民众评价活动通过引导社会心理和对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发生影响的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了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

为了实现自我评价,社会主体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必然会同时运用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这两种方式,以便相互对照、取长补短。现实生活中,作为“有机”方式的国家权威评价活动与作为“无机”方式的社会民众评价活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于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成为社会主体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自我评价的现实途径。

最后,国家权威机构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建构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的生活的理论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自然而然地自发形成的,而总是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自觉建构中。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0]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没有作为共同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如果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更谈不上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总是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而总是作为社会主体现实体现的国家权威机构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国家权威机构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和自觉建构,把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出来,由此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6.

[5]李瑜青.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法的合理性追问:从法的现代性角度引发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75-7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9]陈新汉.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陈新汉.民众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7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306.

[15]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10):5-12.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1).

[17]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19]陈新汉.哲学视域中的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2(8):5-12.

[2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13.

[21]John Dewey.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0:84.

[22]萨 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

[23]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M].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1993:143.

[24]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4.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

[26]陈新汉.论理论对现实的批判[J].学术月刊,2000 (11):26-31,4.

[27]黑格尔.小逻辑[M].贺 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6.

[28]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11-17.

[29]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责任编辑文格)

On the Life Mea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Thoughts on the Life Propos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REN Shuai-jun
(School of Marxism,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proposed at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It refers to the life propos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re is various meaning in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life mea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nsists of: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provides people life with ethical guidelines,supplies people’s life order with construction of should-be,expands people space of life meaning,and finally returns to theory of reality of people life.Through the above,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meaning l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life meaning;life order;theory of reality;ethical guidelines

D601;D64;B82-05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17

2014-11-12

任帅军(1984-),男,山西省河津县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建构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建构游戏玩不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