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性在争取独立的路上孑立孑行
——论庐隐的人生追求
2015-03-18黄丽青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汕尾516600
黄丽青(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汕尾 516600)
一位女性在争取独立的路上孑立孑行
——论庐隐的人生追求
黄丽青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汕尾 516600)
庐隐作为五四运动后的第一代女性作家,她的思想、作品、人生追求对于唤醒中国现代女性意识起着启蒙的作用,对现代妇女的解放起着摧波助浪的作用。
庐隐;人生追求;孑立孑行;妇女解放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第一代女性作家庐隐、冰心、陈衡哲、冯沅君等迅速登上了文坛。她们是一代从旧家庭中走出来,受西方开放思想影响的新女性。她们的创作往往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个性意识、反抗意识。但是,不同的人 生遭际和性格特点又使得她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体现了她们的一种人生追求。冰心生活在充满爱的顺境里,“爱的哲学”是她为社会问题开的药方。庐隐自幼身世凄苦,失爱于双亲,青年守寡,在逆境中挣扎着前行。“庐隐之能了解人生,正因她的生活,随时随地都在挣扎,奋斗,失望,感伤中。”[1]
1919年,庐隐入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这一年正是五四运动爆发时期。各种新学说冲刷着这个思想活跃的女子,她开始觉悟,女性意识迅速觉醒。教书、写作,以求事业、经济独立、不依赖男人;在婚姻问题上,追求恋爱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恋爱至上,不顾世俗压力,在追求个人幸福上孑立孑行;在教学上,提倡比较开明、民主的教学主张;在个人命运上,这个屡遭不幸的女人,执拗地与不幸命运抗争着,为自己争到了读书权、工作权、婚恋权等,在那个晦明晦暗的社会里一个受了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的女人终于走出闺房,争取到走上社会的生存空间。
庐隐带着哀伤的、执着地独断独行地追求她的人生。五四运动退潮之后,好多知识分子面对整个依然黑暗的社会,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庐隐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她在追求的路上充满矛盾,充满着悲情的色彩,但是,她是悲伤而不颓废,她倔强着抗击着命运,追求着“人生真谛”。“庐隐说的‘人生真谛’,主要指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主张恋爱至上,婚姻自由。所谓抱负,现在看来也非常狭隘,只想学得一技之长,自食其力,不甘心寄人篱下,靠丈夫吃饭。但在当时来说,是知识界妇女共同追求的愿望……庐隐的写作动机、写作题材,多从这种思想散发出来的。”[2]这些话可作为了解庐隐人生追求的钥匙,可看到庐隐挣脱专制的束缚、把经济权作为生存的保障,婚姻自主权作为自由之身的前提。作为第一代跨出闺房之门,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女性解放之路的庐隐,她的思想、作品、人生追求对于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启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从《庐隐自传》及与庐隐相关的作品,探析庐隐的人生追求。
一 不屈不饶争取婚姻自主权
庐隐在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上,表现出反传统,反世俗和爱情至上的自觉反抗意识。庐隐一生的三次爱情两次婚姻,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她在争取到幸福的同时也尝尽了苦头。她不顾家庭、亲戚朋友、社会给予自己的压力和批判,“她这种独断独行的自信的态度,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是有几分相像的。这种事体,现在看来是并不觉得稀奇,然而在当日的环境里,她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新时代一种极大的力量”[3]。
(一)仗义执拗促订婚
对于庐隐与林鸿俊的订婚,庐隐的母亲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旧社会讲究门当户对。庐隐的父亲是前清的举人,曾经做过知县。而林鸿俊是一个无钱、无家、无业的青年。林鸿俊的一封信激起庐隐的一腔义愤来,“……我觉得我有挺身仗义反对母亲哥哥的必要”[4]。母亲和哥哥拗不过庐隐,只好无奈地提出个条件,林鸿俊非大学毕业,不能举行婚礼。林鸿俊正式签字,有一个亲戚出钱解决了林鸿俊的大学费用问题,他们才定了婚。但是据庐隐的好同学程俊英回忆:“庐母因为女儿起先一定要嫁给无家无业的林鸿俊,自己拿出两千大洋钱积蓄,托亲戚之名,培养林成材。后来又要退婚,甘心嫁给有妻的人,心里很难过,觉得没面子,受不了西斜街亲戚的冷嘲热讽,坚决只身跑回福建老家,想不到没有几个月就去世了。”[2]可见庐隐这种孑立孑行的追求婚姻自由的行为对母亲打击之大,也可以看到庐隐反抗世俗婚恋的压力之大。
庐隐当初与林鸿俊订婚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因为仗义执拗与同情,也有对包办婚姻的反对,所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选择了订婚。后来林鸿俊收入颇丰,社会地位提升了,但庐隐却背负着违约的骂名与其解除婚约,因为与林鸿俊性情不相投,思想相差甚远;又因为两个人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不同。她的坚决解除婚约,无论是来自家庭的阻力,还是社会舆论对她的攻击这都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女难于承受的的压力,然而,对于一个个性极强的女性来说,她是绝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委曲求全的。
(二)不顾评击结伉俪
在福建同乡会上庐隐认识了“使君有妇”的郭梦良,《闽潮》成了两人爱恋的桥梁。起初“庐隐感而怜之,因许于精神之恋爱,为彼此之慰安。君喜而赞同,遂于是夕订约,永不相忘”[5]。但后来“郭君不禁泣泪汍澜曰:‘精神之恋爱,究竟难慰心灵深处之愿望。若长此为别,宁不将彼此憔悴而死耶?’”[5]于是,倔强的庐隐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来自社会的旧势力给她的沉重压力,不顾一切与郭结合。然则,现实的婚姻生活与理想的婚姻生活相去甚远,她给好同学程俊英的信说:“经医检查,郭患肺病,他坚决要回闽疗养,只得听从。而家人的嬉笑怒骂,变本加厉,为了郭,只得忍受。俊英,我辈素胸襟坦白,岂堪胯下之辱!”[2]不顾一切得到的婚姻在现实面前竟是如此的无奈与不堪,庐隐心中的失望与悲凉可想而知。
庐隐与郭梦良忍受着来自家庭及社会的种种阻力和嘲讽终结成伉俪,然而好景不长,结婚仅两年,遗下一女薇萱才十个月大,郭梦良就因病去世。郭梦良死后,庐隐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她常常和石评梅到陶然亭,对着累累荒坟,放声痛哭,纵酒、抽烟。庐隐为追求婚姻自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尽管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依然自食其力,教书、写作。在这个时期,代表作《海滨故人》出版,还写了《醉后》等短篇。在人生的最低谷,依然用自身的努力抗争着。“五四”退潮后,像庐隐这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看到依然黑暗的社会现实,徘徊、苦闷,但仍在苦苦地探求。这种人生追求是“五四”精神的一种延续。
(三)冲破世俗结良缘
庐隐在郭梦良死后又在婆家无法安身的艰难处境之下,孤儿寡母漂泊在外,她的心绪处在悲哀与绝望之中,写出了《灵海潮汐致梅姐》《寂寞》《寄天涯一孤鸿》等短篇。此段时间,她烟酒不离身,号啕大哭。直到遇见了李唯建,“自从有了这位了解她、热爱她的‘小爱人’以后,庐隐的人生观又整个地改变了;大地像是回到了春天,一切都在欣欣向荣地生长,她觉得自己的爱情死去了一次,如今古井生波又复活了!”[6]
庐隐与李唯建年龄相差九岁,当时相恋时一个是饱经沧桑的寡妇,一个是风华正茂的清华学子。他们的相恋轰动了北平的新闻界,轰动了文坛。“这时候,那些有封建脑筋的人,又在嘲笑她了,说她不应该爱一个年青的小伙子,将来一定会发生悲剧的;但庐隐不管这些,她说:‘哼!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要别人操心干吗?’”[6]
庐隐作为五四运动洗礼之下的新女性,“她一生追求纯洁的、真挚的爱情,不顾礼教的束缚,舆论的非议,魄力之大,非常人所及”[2]。她不顾一切追求婚姻的幸福也受到了攻击。“而社会对庐隐却是冷嘲,热讽,明枪,暗箭作四面的环攻。”[7]但是庐隐依然在晦明晦暗的社会里孑立孑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它,谁管得着!’”[7]
庐隐与鲁迅先生塑造的《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不同之处就是庐隐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奋斗,而子君争取到婚姻权就终止了奋斗的脚步,婚后当起了全职太太,不再进取。没有了经济权,也就丧失了生存权。妇女解放之路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荆棘之路,有赖于整个意识形态的变革,妇女自身的抗争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作为第一代觉醒的女性知识分子,他们披荆斩棘的开拓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她们的启蒙精神和对后世女性解放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 百折不挠争到经济权
庐隐与传统女性的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截然不同。“她的个性极强,几乎什么事都要由她自己自主。”[3]她的主动追求自己的人生,彻底否定了传统女性的卑屈顺从。“我的不安于现在,可说是从娘胎里带来的。”[8]庐隐,这位倔强的女性,顽强地抗拒着多舛的命运,为自己争取读书权、事业权进而争到经济权,拥有一个独立的人的生存空间。
(一)读书权是事业权的前提
庐隐出身于清末官宦之家,求学路上却大费周折,这缘于她从小失爱于双亲。在她九岁那年,家里人把她打发到一所教会开办的、学费便宜的学校——就是位于崇文门附近的女子慕贞学院。[9]庐隐进了这所学校,她觉得受到了压迫,她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告诉母亲她在这里太苦……而且现在又生了病。脚痛不能走路,希望母亲接她回去。[4]庐隐通过自己的努力,书读得很好,而且会写白话信了,通过这封信,为自己改善了伙食。一直到避难回来,母亲还要把她送回教会学校去,庐隐不愿去。这时,她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读书的机会。她请大哥哥帮忙,教她做文章,考上了高等小学。经过哥哥的恳请,母亲同意她去读高小,经过拼命的用功,一洗以前的笨名,获得聪明之誉,后来又考进了女子师范学校。“因为我自己奋斗的结果,到底打破了我童年的厄运。”[10]
庐隐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年多的教员,“受了一年多的折磨,我深切的了解我的学问不够,我只能再读书,不能再教书了”[10]。但是,她的母亲极力反对,不提供经济支持,她只好再去教一学期书,筹够学费及保证金,但已错过女高师的考期,只好暂作旁听生,她拼命用功终因成绩列于最优等,而升作正班生。她的学业进了新台阶。但是,母亲不支持她读书,时时责备她。她索性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之中。庐隐如饥如渴地吸收各种新学说,迅速觉醒。“庐隐,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8]她在大学期间相当活跃,“她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作品则常在当时大型文艺刊物《小说月报》上发表……她一面试行写作新文艺,一面参加当时种种社会运动,每日忙进忙出,栗六不停,成了我们国文系里一个风云人物”[11]。在忙碌中,她学到了许多知识,她凭着自己的执着追求,由一个不被重视的家庭中的边缘人物,成长为中国现代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在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与她自身的努力奋斗,执拗地抗击命运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二)事业权是经济权的保障
庐隐中学毕业后在谋职之初,处境艰难,还有的旧教员怂恿学生责难她,日子很难熬。为了改变现状和提升自己,她经过一番拼搏终于成了女高师的学生。庐隐在大学时代开始写小说,写的第一篇小说是《隐娘小传》,后来烧毁了。又写了一篇短篇,被文学教授陈某,批得羞愧满面,但她不气馁,《一个著作家》终于在《小说月报》发表出来了,这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心。当然也受到冷嘲热骂,但是,她天生这种执拗的脾气,依然我行我素。在大学三年里,就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她的才情与勤于笔耕,使她成了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现代女作家。
庐隐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受到许多非难,甚至差点被逮捕,这是因为旧势力对新势力的排斥,也是一些老教员因为被抢了饭碗用卑鄙的手段来对付这些推行新教育思想的新教员。庐隐从教员、女生指导员到编辑、校长,差一点被陷害进监狱。这些谋职的艰险,奋斗路上的重重险阻,庐隐通过自身加倍的努力及朋友的帮助,化险为夷。尽管追求事业的路上,风险与阻力并存,但庐隐从来没有忘记作为一位师范生、一位知识女性的的使命。
庐隐,作为一个从封建家庭中走向社会的新女性,她身上所背负的压力,脚上所受的羁绊是巨大的,但是,她一步步去争到经济权,争取到她独立的生存空间。
三 推陈出新推行教育新主张
庐隐在教育界新旧交替之际,敢于推行自己新的教育主张,尽管受到守旧派的阻挠,但还是得到学生的认可。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反对道岸貌然
庐隐反对教育家言不由衷的勾当,说一套做一套,“我生平最恨这种矫揉造作的教育家”[10]。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作为一位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言行一致是很重要的,师德高尚,学生才会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撕掉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假面具在当时还笼罩着封建教育的旧俗气的教育界具有进步的意义。
(二)真诚的教书态度
庐隐主张忠忠实实地把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告诉学生,发现学生见解错的地方,指出他们的错误之所在,让他们寻找正确的方向走;有时也现身说法,坦白说出自己的劣点,并把这些劣点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告诉他们,指出是如何养成的,使他们避免重蹈覆辙,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另外,以对家人朋友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开明思想。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庐隐对待学生提问的问题,知道的便忠实地告诉他们,遇到难解决的问题,便告诉他们自己也没有研究,如果学生有见解高明的就虚心领教,如果他们也解释不出,就帮他们找到能解释的人替他们解释。有人担忧庐隐会失掉学生的信仰,但结果是学生对她更亲切,更信仰,“因为孩子们的心,到底是喜欢坦白和真实的”[10]。
(三)人格化的教育
庐隐反对以压迫手段对待学生,因为这样不但没有效果,而且容易产生反感,养成他们阳奉阴违的诈伪习惯。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天到晚,像开刻板的留声机器般,这只是戕贼学生个性的罪人,称得起什么教育家,如果没有这般混饭吃的教育家,至少学生还不至埋没了个性吧。”[10]埋没学生个性的教育是我们今天缺乏创新人才的原因,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迫学生去接受。庐隐这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格化的教育较之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来说,它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庐隐的教育主张在当时相对闭塞的教育环境中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虽然她受到守旧派的攻击、排挤,但是她在北师大附中、工部局女中任教,深受同学们的欢迎。1930 年8月,庐隐要离开北京,在火车站,她的学生拿着鲜花来欢送,依依惜别。这种诚挚纯洁的师生情谊,体现了庐隐的亲和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庐隐与第一代觉醒的女性作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觉醒女性在现实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围困,她们要在社会上立足举步维艰,她们的新思想、新学说往往作为非主流受到排斥和攻击,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尽管如此,她们依然顶着种种阻力匍匐前行。虽然不同作家的人生追求不尽相同,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五四运动后第一代女性作家走上一条独立自主、反叛传统、争取人的权利的觉醒之路。她们如一道闪光划过黑暗的夜空,照亮妇女解放之路。庐隐作为探寻妇女解放之路的先驱者之一,她顽强地抗击着不幸的命运,她不做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不懈奋斗,争取到读书权、工作权、经济权、婚姻自主权等,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重返社会公共领域。在那个晦明晦暗的社会里顶着旧势力、旧礼教孑立孑行,争取到社会生存的空间,为几千年来中国妇女由闺房迈向社会起到了表率的作用,这与她执着的追求是息息相关的。
[1]李唯建.关于庐隐女士[A].庐隐.女人的心[C].上海:上海四社出版部,1933.
[2]程俊英.回忆庐隐二三事[J].新文学史料,1987,(1).
[3]刘大杰.黄庐隐[J].人世间,1934,(5).
[4]庐隐.庐隐自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庐隐.郭君梦良行状[N].时事新报:学灯副刊,1925-12-07.
[6]谢冰莹.黄庐隐[A].作家印象记[C].台北:光启出版社,1967.
[7]王礼锡.初版序[A].云鸥情书集[C].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
[8]茅盾.庐隐论[J].文学,1934,(1).
[9]苏雪林.《海滨故人》的作者庐隐女士[A].苏雪林.文坛话旧[C].香港:文艺书屋,1968.
[10]庐隐.庐隐自传[A].庐隐.海滨故人[C].广州:花城出版社, 2011.
[11]苏雪林.《海滨故人》的作者庐隐女士[N].中华日报:副刊, 1959-05-16.
(责任编校:呙艳妮)
I06
A
1673-2219(2015)07-0038-03
2015-05-13
黄丽青(1976-),女,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教高级职称,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