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环境下的“多元识读型”英语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2015-05-06张点
张 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外语系,湖南 娄底417000)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新媒介时代,多元文化的交织使得多模态表达成为主流表达形式,声音、图像等语言符号与文字符号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传统的读、写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的多模态识读概念与方式正逐渐成型。同时,随着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的引入与风靡,多模态、多元化语言形态对英语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英语语言教学通常依赖于教材中单一的语言模态,主要集中于语言本身的教与学,而忽视了非语言模态的重要性。在社会符号多元化社会,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即多元识读能力,使语言本身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为模式,不仅增加了英语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也提高了教学的多样性与全球连通性。因此,建立合理的“多元识读型”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对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至关重要。
一 “慕课”环境与英语教学
(一)新媒介时代下的“慕课”
21世纪的新媒介时代,新媒体飞速发展,它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为核心传播渠道,覆盖范围广泛、传播形式多样,正逐渐改变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方式。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个人移动数字设备已经以全新的传播形式与强大的传播能力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新媒介时代,传统的印刷文字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通过视觉、听觉、空间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已经逐渐适应全球文化的多元、语言变异的大趋势,“慕课”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译为“慕课”。其中大规模是指任何人均可无门槛、免费注册并参与课程学习,尽显教育的国际性、公平性;而开放性是指学习时间、空间灵活、自由,课程结构开放、课程注册与退出开放;在线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共享。慕课本质上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师生的局限,是对传统教学理念、模式的颠覆与创新。慕课起源于世界顶级名校,以Udacity、Coursera以及edX为代表的三大巨头集结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杜克大学等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大学资源。慕课以“优质的教育资源全球化”为理念,通过网络在线服务为全世界学习者提供免费、优质的课程,同时辐射效应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名校逐步加入网络课程。2012年,慕课在美国经历了从悄然无声到井喷的过程,上线课程数以百计,部分课程注册人数甚至达几十万人,是名副其实的“数字海啸”。2013年,清华、北大、复旦等中国一流大学相继与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签约,引领了全国范围内知名高校的联动,因而《纽约时报》也将2013年成为“中国的MOOC元年”。2014年5月8日,网易云正式承接我国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慕课风起云涌,项目成立之初全国“985工程”高校推出的免费课程已达61门。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网络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二)“慕课”模式与英语教学
慕课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有挑战,有矛盾,也有惊喜。不仅慕课在全世界顶级大学风靡,语言教学的慕课模式也逐渐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本质上,语言并非是无声的,因而在语言教学中需要记录、重现有声语言。随着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重塑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已逐渐成为语言教学的主流途径,而慕课模式恰好为英语教学提供这样的平台。通过学习资源的开放,强调信息与语言教学的结合、教育与技术的整合,传统语言教学不具备这种协作性、参与性与交互性。同时英语教学的慕课模式涉及到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是人与人互动的真实表现。英语教学的意义不是局限于词汇、语法的掌握,更是对学习者语言运用、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慕课”可以说是新型的教科书,它指导着英语学习者如何熟练掌握、运用语言。
二 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一)“多元识读”的概念
多元识读最早由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于1996年提出。他们经过对当时教学使命与识读教学未来的探讨与研究,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了题为“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的文章,以学校的识读教学方向为基础假设,旨在帮助学生在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适应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的变化。识读是指利用交流模式获取意义,而多元识读则是交互运用不同的交流模式来获取意义。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读写识读能力,同时也涵括视觉、听觉、空间、文化识读,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技术识读与信息识读能力。总而言之,多元识读的概念就是运用多样化形式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交流,它是丰富的、动态的、非物化的形式。多元识读强调学习者基于过往知识与阅历,阅读、处理不同、模态的信息,批判性选择、利用多模态、多种信息资源有效地解决问题。因而,多元识读能力在多模态环境下,为提高语言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外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新视角。
(二)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伦敦团体认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多元识读”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科技发展使通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二是文化渗透、融合后的语言多元化。多元识读作为“设计”的元语言,其本质是不仅是语言、听觉、视觉、空间、姿态的多重“设计”,也是对语言、文本、图像、声音等不同符号的重建,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能力要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早已是世界通用语言,通过英文文献、资料的阅读来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与动向已不足为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印刷品已不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另外,在国际网络社交平台中,英语早已成为互联网中最频繁使用的语言,超过80%的信息均用英文存储。新媒体时代的语言已不再是单纯的读写语言,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读、写为主,忽视了大多数非语言模态,不利于学生对文化、意义以及多重思维方式的理解。图像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纪元。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多元识读能力应引起重视。通过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其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化,迎接社会、科技、经济区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也是英语学习与教学的需要。多元识读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多模态语篇,通过强化、补充和调节明确表达、顺利沟通。当前,中国在多元识读研究、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英语的教学需要,更是国家培养人才必然需求。
三 “慕课”环境下,“多元识读”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表达意义的方式逐渐趋于多重性和整合性。地域多样性和全球化的趋势下,语言变异、文化多元使得跨文化、跨国家交流成为常态,也直接导致了语言学习本质的变化。文化本身作为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只是其中一种。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通过其他多重模态的学习提高整体交流能力,进而促进整体语言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语言及语言模态的搭配、协同是学习的关键。
(一)课堂多模态教学
根据新伦敦小组的多元识读教学法,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以社会符号学为基础,强调意义的建构是积极、动态的过程,而非受静态规则所约束。合理的设计资源应该包括涵括不同符号系统内的语法,例如语言、电影、照片不同符号系统的语法。同时,它也包括语言秩序、形式、风格以及语类、语态等元素的机构设置。
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教与学模型”(图1)是基于“人类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物质情境中发展起来的,是交流、合作逐步建立的”而建立的。其大体可以分为情景操练、批判性框定、明确指导和改造式操练四步。情景操练,是指通过班级小组设置,学生根据不同背景、知识和经历进行角色扮演,进行构建意义的操练。明确指导主要是教师的积极干预,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历进行自主探求、知识拓展,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转化。教师在这一环节起到了支架作用,辅助学生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引导其利用元语言进行话语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操练,并进行系统性理解与分析,在交流与协商中构建意义、拓展知识。批判性框是指学生运用自身的社会、文化、历史、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系统知识对不同事物进行批判性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对社会语境、语篇形式和语言特征、整体及局部意义进行判定与分析,从而得出批判性结果。
图1.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教与学模型”
(二)课后多模态实践
课外活动设计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与补充。通过多模态学习的课外延伸与拓展,为学生创造立体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多元识读环境。
1.表演。表演是一种能激发学习者创造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被认定是培养多元识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国学者朱永生先生提倡用“演戏”的形式来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而在国外的语言教学中,也十分重视用表演提升多元识读能力。例如,以艺术家、教师、学习者多方合作的“艺术识读”项目,用表演与文本创作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通过表演,学习者充分了解了文本的语言特点、人物的行为动机,更好地理解了多重模态对意义的协同构建。
2.演讲辩论。演讲辩论本质上也是由语言、视觉、听觉模态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演讲辩论准备期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扩充知识,通过网络、媒体、书籍等多种渠道来获取辩题相关信息,提高阅读量。演讲辩论不同于书面表达,不仅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手势、眼神、服装、站姿等模态的选择。在演讲辩论中,学生通过各模态之间的协同、强化、补充来体会话语意义表达的最佳方式。
3.PPT和视频展示。PPT和视频是通过多种符号形态、多资源模态交互实现整体意义表达的多模态话语。因而,PPT和视频的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各模态在意义表达上的特点及优、劣势。通过对声音、图像、色彩、文字、动作等多种模态的处理和整合,达到最佳的设计、展示效果。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同样加强了语言、手势、眼神站姿等模态的选择。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咨询传播方式正在逐步变化,多元识读能力成为社会交流与沟通的必备技能。而“慕课”的风靡与发展,给英语教学与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与契机。新伦敦团体1996年提出的多元识读教学法拓展了新媒介时代英语教学的内涵,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多元识读教学模式只是一个基本框架,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语言研究者进一步去充实与完善。
[1]Multiliteracies: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Psychology Press,2000.
[2]张义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1):45.
[3]张义君.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建构与实践[J].外语界,2013,(1):003.
[4]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