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痹”之中医治则掇要
2015-03-18旷惠桃王莘智
旷惠桃,王莘智,周 珂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风湿病”是指凡侵犯关节、肌肉、韧带、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主要分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与脊柱相关的关节炎及骨关节炎等十大类包括一百余种具体疾病[1]。 因其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数疾病缠绵难愈,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该类病中医称之为“痹病”。 而其中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顽固不愈者称之“顽痹”[2]。 目前尚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其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不应被忽视。 中医中药治疗顽痹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甚多,抓住其治则要点对顽痹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1 扶正祛邪,分清主次先后,常需二者兼顾
痹病的发病过程,实际上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扶正祛邪是改变邪正力量的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转化的方法。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灵枢·百病始生》又说“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风寒湿热等邪气侵入机体发病后,正气多虚, 必须运用补益药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驱除病邪,恢复健康;同时还当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如针灸、推拿、药熨)驱除病邪,以达邪去正安。 祛邪法适用于以邪盛为主的病证。 对于痹病患者,根据入侵邪气性质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方法。 如驱风法的防风汤、散寒法的乌头汤、清热法的白虎桂枝汤、祛湿法的薏苡仁汤、化浊涤痰法的化瘀汤、活血祛瘀法的桃仁红花饮等。
由于顽痹多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且多经过西医治疗,副作用显现,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脾胃受损,免疫抑制剂导致肝肾受损,激素导致骨质损害等,致使患者体质日亏,正气日虚,邪气又极易入侵,形成正虚邪盛局面,往往久治难愈。 临床上,常常扶正祛邪二法兼而用之。 但当根据邪正盛衰消长的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用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或扶正祛邪并重的方法。 一般而言,顽痹复发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邪实较急较重者,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正虚较急较重者,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若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者,正气过于虚弱不耐攻伐,祛邪反伤其正,则应先扶正后祛邪;若邪实而正不虚者,或虽邪实正虚,若兼以扶正反而助邪,则应先祛邪后扶正,总之,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2 明辨标本,审察轻重缓急,多宜标本同治
痹病临床表现多端, 临证时要注意辨明标本,分清轻重缓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标本”在中医学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说明多种矛盾间及矛盾双方的关系。 但一般而言,“标”主要是指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候;“本” 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即疾病的本质。 痹病的治疗,一般是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 病初邪盛标急时,当先治其“标”;病久势缓不急时,当从“本”论治。 但如病之时日已久,气血已虚,正气不足,复感外邪而出现急性发作症状,可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以祛风散寒的祛邪之法逐其表邪,待发作症状缓解后,再予补气养血等扶正法以治其本。 可见“急则治标”多为权宜之计,待标象解除,还应缓图其本,以驱除病根。
对顽痹而言, 标本同治则是临床之时常用法则。 由于该病日久难愈,久病多虚,如久病或产后气血亏虚而又感受外邪,见面色苍白无华,唇色淡白,肌肤肢体酸楚疼痛,麻木不仁,或经脉拘挛不舒,舌淡,脉细等虚实夹杂证,可用四物汤补血以治其本,又可用独活、桑寄生、鸡血藤、威灵仙等祛风活络之品以治其标。 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就是标本兼治的最佳代表方[3]。 标本同治之法,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故为临床所常用。
3 异法方宜,当因时因地因人区别对待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自然环境和人体的体质情况密切相关,与气候密切相关的痹病更是如此。 因此,临床治疗痹病,尤其是顽痹,不能固守一法一方,而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因时制宜:临床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所采取的治疗用药原则。 如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天地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常易汗出,此时虽患风湿病,应用辛温发散之药,但药量不宜过大,以免阳气耗伤或过汗伤阴;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此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温热、宣通之品用量,以增强祛风散寒,温通经络的作用。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所采用的治疗用药原则。 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等不同,人们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有着较大差异,故治疗用药也有所变化。 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气候寒冷,人体腠理开少闭多,患风寒湿痹者多;南方地区,地势低而气候温热潮湿,人体腠理开多闭少,患湿热痹者较多。 治疗时,前者当慎用寒凉药,后者当慎用温热药。 即使同是寒痹证须用温热之品时,北方用量宜重,南方用量宜轻。
因人制宜:对于顽痹患者而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其生理机能及病理变化均不同,治疗用药当有所区别。 如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快,治疗时当忌用峻剂,少用补剂,而且用药量宜轻,如马钱子、乌头、附子、蜈蚣等有毒峻烈性药物,尽量不用;老年人气血亏虚,生理机能减退,患病后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宜顾护正气,即使攻邪用药量亦宜较青壮年为轻,以免损伤正气;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特殊情况,治疗用药更要注意:适逢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对于峻下、活血化瘀、辛热攻伐、滑利走窜之品,应当慎用或禁用;而病人个体素质有强弱不同或偏寒偏热之异,一般说来,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剂,体质不同的风湿病患者,治疗用药当有所区别。此外,患者的职业、工作条件以及性情和精神状态等,对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诊治时也应加以注意。
4 宣散温通,据“不通”之所在而通之,注重温阳通络
宣散温通,即宣散邪气,温阳通络是顽痹病最常用的方法。 因“阳气少,阴气多”是痹病发生的内因,风、寒、湿三邪的入侵是痹病发生和发展的外因。 其最基本的病机是 “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通过宣散,使邪气得以散除;而温通之品,既能温散寒湿之邪,又能温助机体阳气,温通经络,通则不痛,风湿病方能逐渐痊愈。 如桂枝、附子是常用祛风除湿,温阳通络药对。 临证时,须根据“不通”的具体病因病机,选用不同的宣通之法。 如风痹者辛温宣散,疏风活络;寒痹者辛温散寒,温通经络;湿痹者温寒化湿,通利经络;即使热痹,在清热行痹的同时,还须用温通经络之品,如白虎桂枝汤中之桂枝即是;痰瘀兼夹者,则宜温化痰湿,活血化瘀通络;至于虚痹,根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别采用益气通络,养血通络,滋阴通络,温阳通络之法。 在运用宣散温通法时,还须结合病邪痹阻部位、深浅及病程的长短等情况。 如病初邪阻肌表经络,病位浅者,以宣散温通为主;久病邪气侵入筋骨,病位深者,疏风通络为主。 总之,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配以“引经药”、理气活血药、温阳通络药,效果更佳。
5 综合治疗,多因素、多层次、多属性调治
综合治疗是顽痹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即根据疾病病种的不同,从整体上、全程上把握其变化,将相关的有效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治疗。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得病之情, 知治之大体也。 ” 明·张景岳《类经·论治论》注曰:“杂合五方之治,而随机应变,则各得其宜矣。 ”由于顽痹致病因素较多、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情属性复杂的病证,临床上用单一疗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而综合治疗则显示出其内外并治、邪正兼顾、局部与整体结合等优越性。 《内经》中有针刺与药熨结合治疗的记载。 目前临床上多使用内服药、外敷药、针灸、蜂疗、理疗、按摩等方法结合治疗痹病,不仅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还能缩短病程。
6 典型案例
兰某,女,59 岁,2013年7月12日初诊。 诊疗卡号:1000683926。
主诉: 四肢关节疼痛肿胀反复发作6年余,手指关节畸形3年余。
患者于2007年3月出现双腕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及双肩、双肘、双膝等四肢关节疼痛,双手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双臂上举后伸严重受限,双膝上下蹲艰难,且疼痛不已,夜间明显,受凉后疼痛尤甚,后逐渐出现手足麻木,双手晨僵,近3年双手多个手指近端关节呈梭形肿胀。 在外院多次就诊,经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曾服用:爱诺华20 mg,1 次/d;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d; 甲氨蝶呤片10 mg,qw;叶酸10 mg,qw,3个月后,症状稍好转,自行停药。 近日因天气寒冷又多接触冷水,导致上述诸症复发且有加重之势, 因担心西药副作用太大,故来我处中医治疗。
患者仍诉周身酸胀,肩颈疼痛,四肢大小关节疼痛肿胀,受凉疼痛尤甚,肿痛处灼热,且自觉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小便频,色淡黄,大便1 次/2 d,舌淡,苔白稍腻,脉细涩。门诊复查: RF:286.70 IU/mL,CRP:28.00 mg/L,抗“O”:487 IU/mL,ESR:129 mm/h,双手X 片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顽痹”。 辨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寒湿阻络,痰瘀夹热证。 施以自拟“养血治”加味:黄芪30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5 g,独活10 g,桑寄生10 g,牛膝10 g, 杜仲10 g, 秦艽10 g, 桂枝10 g, 威灵仙10 g,骨碎补10 g,巴戟天10 g,鳖甲10 g,知母10 g, 甘草5 g。7 剂,1 剂/d,水煎服,温服。 并配合针灸治疗。
上方服用7 剂、 针灸7 天后四肢大小关节、肩颈疼痛、双手晨僵、乏力腿软、小便频等症状明显好转。 之后患者反复自服上方1月余, 并坚持针灸1月,诸症明显好转。
2013年12月20日因外出淋雨受凉又见双膝、双足跟疼痛,行走时疼痛较甚,自觉关节内作响,双下肢酸软无力,双肩稍痛,手指麻木,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 舌红苔白, 脉细弦来就诊。 门诊检查: RF:47.43 IU/mL,CRP:12.00 mg/L, 抗 “O”:364 IU/mL,ESR:51 mm/h。 因关节肿痛灼热已退,故上方去鳖甲、知母,加天麻10 g,全蝎6 g,土鳖虫10 g,14剂,1 剂/d,水煎服,温服。1月复诊,自诉周身关节已无明显疼痛,活动自如,仅遇天凉稍感晨僵,未见明显潮热盗汗,关节僵直感亦明显好转,已无明显乏力感,嘱其坚持服药,因其疼痛减轻,上方加白芥子10 g,化痰通络,消减关节畸形。 服药、针灸9 周后,诸症缓解,已无明显晨僵,四肢关节肿痛消失,畸形明显消减,生活已如常人。
按: “痹者闭也”,风,寒,湿三邪的入侵是痹病发生和发展的外因,该病可致肢体,关节,肌肉,经络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其属风寒湿痹。 而“顽痹”则为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者。 笔者吸取前贤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临证体会,创制养血治尪汤,收效良佳。
养血治尪汤是在《备急千金药方·卷八》独活寄生汤基础上化裁而成,组成如下:黄芪30 g,当归10 g, 川芎10 g, 白芍15 g, 独活10 g, 桑寄生10 g,牛膝10 g,杜仲10 g,秦艽10 g,桂枝5 g,骨碎补10 g,巴戟天10 g,威灵仙10 g,甘草5 g。
独活寄生汤原方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现多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见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者。 《成方便读》谓:“此亦肝肾虚而三气乘袭也。 故以熟地黄、牛膝、杜仲、寄生补肝益肾,壮骨强筋。 归、芍、川芎和营养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参、苓、甘草益气扶脾,又所谓祛邪先补正,正胜则邪自除也。 然病因肝肾先虚,其邪必乘虚深入,故以独活、细辛之入肾经,能搜伏风,使之外出;桂心能入肝肾血分而祛痰,秦艽、防风为风药卒徒,周行肌表,且又风能胜湿耳。 ”笔者考虑到顽痹患者多年老体弱,虚多实少,外邪较少,气血多虚,《本草经疏》有“诸病血虚痉急”不宜用防风;骨痹患者多为久病,且多经西药治疗,损伤肝肾功能,细辛对肾脏有一定毒性,亦去之。 以补虚益气之黄芪易参苓,四物去滋腻之熟地黄,加用骨碎补、巴戟天以加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作用;威灵仙则加强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 方中重用黄芪,因其补虚益气之功见长,且配当归,有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之力, 所谓 “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再配桂枝、芍药则有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之效,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全方共收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驱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中医认为:“阳气少,阴气多”是风湿病发生的主要内因,顽痹更是如此。 朱良春大师[4]治疗顽痹首重益肾壮督,而益肾壮督首重温阳,常谓“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阳复一分,则邪祛一分”。 故方中桂枝为必用之品,其功能温经散寒通络,“舒筋脉,开痹涩,利关节,去寒湿”。如关节冷痛甚者,还需加用附子温阳散寒止痛,其“治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效佳。
临床基于本病是以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为基础,故组方施药以滋补肝肾或补益气血为主,常加用搜风剔瘀之虫类药物, 如全蝎走窜之力迅速,搜风开瘀通络; 蜈蚣用于风湿痹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土鳖虫破血逐瘀,接骨续筋,疗伤止痛;乌梢蛇善行而驱风,均为治疗诸风顽痹之要药,临床常据症选择1~2 味加入方中。 一方具有标本兼治,邪正兼顾,温经通络之功,加之针灸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内外兼治,针药结合,故临床常见奇效。
[1]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
[2]朱文峰.实用中医词典[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00.
[3]周 珂,王莘智,廖亮英,等.旷惠桃教授对顽痹的施治策略[J].时珍国医国药,2014,23(9):2 269-2 270.
[4]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杂病廉验特色发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