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骚楚韵:«蟠虺»的楚文化意蕴解读

2015-03-18万桂红王宇珅

关键词:刘醒龙楚文化

万桂红,王宇珅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屈骚楚韵:«蟠虺»的楚文化意蕴解读

万桂红,王宇珅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刘醒龙的长篇小说新作«蟠虺»在文本内容的建构中充分彰显了楚文化意蕴,从而让这部作品充满了楚文化色彩.小说创造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借助环境营造出浓郁的楚文化氛围;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借人物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以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融入了众多楚文化符号,并借助这些文化符号进一步展现了楚文化的斑斓色彩.这是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部展现楚文化魅力的长篇小说力作.

关键词:刘醒龙;«蟠虺»;楚文化;传统知识分子精神

一贯专注书写民间乡土题材的刘醒龙,第一次将小说的视野聚焦在大都市的人物和故事上,推出第一部反映都市人事和心灵百态的力作«蟠虺».由于作者在文本内容建构中凸显楚文化意蕴,从而让这部作品充满文化色彩.诚如作者自己所言:“我写的是曾侯乙尊盘这个旷世宝贝,想把楚文化的好说给所有人听”.[1]这句表露创作心声的话语正是解开作品繁复意义的法门.作者本人也是想通过这部作品来彰显楚文化精神以及自己对楚文化的敬仰之情.笔者认为,这部文化小说的独特之处或曰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作品创造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借助环境营造出浓郁的楚文化氛围;作品创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借人物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以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作品穿插了众多楚文化符号,借助文化符号进一步展现了楚文化的斑斓色彩.

一、以典型环境营造楚文化氛围

作为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化小说,«蟠虺»营造了堪称典型的楚文化环境,作者精心描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在高度写实的基础上参与了艺术虚构的典型化加工,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为小说中人物事件的展现营造出典型的楚文化氛围,充分彰显了楚文化意味.

从自然环境来看,小说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营造出高度逼真于现实的楚文化自然环境.作品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域如随州、荆州、黄州等地辐射,构成以武汉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场域,这也是楚文化的中心地理场域.小说的核心生活场域是“楚学院”.现实生活中,湖北省和武汉市都没有这个如小说所言的楚学院,但又有与楚学院极为相似的文物发掘、研究与保护的机构,即湖北省博物馆及其毗邻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两个机构都属湖北省文化厅管辖,并且地理位置相邻,也都在武昌的东湖之滨,与小说所言自然地理位置相同.可见作者所虚构的“楚学院”就是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个机构为原型的. 2014年6月10日,作者在湖北省博物馆为志愿者赠书,并亲自书写«青铜三百字»«春秋三百字»书法作品赠博物馆留藏,也充分说明作者是有意借此现实生活中楚文化聚结之所来弘扬楚文化精神的.小说中出现的东湖公园、小梅岭、可竹轩、先月亭、老鼠尾、水果湖、洪山礼堂、东湖路、黄鹂路、中北路等都是湖北省博物馆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附近的真实地名和街道名.其它如江北监狱、黄州的禹王等地名,也是周围现实生活中的真

实地名.正是这一系列高度逼真于现实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街道名、地名等,将小说的自然环境牢固锁定在楚文化中心区域.除楚学院这个名称是虚构的以外,其它都是现实世界真实的自然地理存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虚构为“楚学院”,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区域延伸,形成一个以楚文化中心场所为核心的自然地理场域,为营造小说中的楚文化氛围提供了典型化的自然环境.

从社会环境来看,作者以写实和虚构结合的方式创造了高度典型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比,社会环境虚构的成分显然超出了写实的成分,这是服从作者营造典型的楚文化社会环境之需要所决定的.虚构成分最浓也最能彰显楚文化氛围的是“楚学院”这个小社会、小环境.楚学院的办公室门牌名称都以带“楚”字的成语命名,这个显然是作者的创意设计,并不是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如曾本之的办公室名为“楚弓楚得”,马跃之的为“楚才晋用”,郝嘉的叫“楚璧隋珍”,其它如楚云湘雨、楚歌四面、楚水吴山、众楚一齐、楚乙越凫、织楚成门、楚楚可人、楚腰纤细、楚珠秦女、楚馆秦楼、楚囚对泣等.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着意虚构.显然,作为成语,每个词的背后都蕴含了有关“楚”国的历史、典故、人文等文化内涵,但作者并没有在小说中逐一阐释这些成语的语义和用意,只对“楚囚对泣”等几个成语作出了具体阐释,没有将成语典故和室内人物以及文本故事之间作简单的类比联想,也没能见出深层的隐喻.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带“楚”字成语的门牌所具有的最大的文本召唤功能就在于吸引读者追问这些有关楚国文化典故背后的楚文化丰富内涵,其最显著的艺术效果就是营造出浓郁的楚文化社会环境.围绕这个小社会生活的人们,都是研究楚文物与楚学的人员.有研究青铜重器的专家曾本之、郝嘉、郝文章、郑雄等,也有研究楚墓出土的丝织漆器类专家马跃之,还有青年才俊万乙等.这个小环境的人物都在和远古的楚文化打交道,他们的生活、工作、行为、心情乃至语言都深深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如小说写道:曾本之对着话筒说“好久没听到跃之兄丝绸般的声音了!”[2]8电话那头的马跃之马上回答说“彼此彼此,我也好久没有闻到身上的铜臭了!”[2]8作者还有意将楚文物注入人物的心理活动中去作主观化心理描写:“在修养同样深厚的曾本之听来,马跃之说的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像那把国宝级的越王勾践剑,有诗意很优雅地戳着他的心窝.”[2]11这样的社会环境设计,充分创造了楚文化氛围.

从社会大环境看,影响楚学院这个小社会的是以武汉为中心的社会各界人物与人心,以及由人心衍生出的事件.核心人物事件涉及知识界、政界、商界、警狱、江湖盗墓者等社会场域,各色人等上演的盗取曾侯乙尊盘和守护曾侯乙尊盘的事件成为一面照亮时代社会人心的镜子,既照亮了作品中各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状况,也照亮了当下中国现实社会中各色人等的心灵人格.刘醒龙正是通过这一典型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来揭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共性的本质问题,即人心变异、灵魂变质,极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正在腐蚀人心.一批研究楚文化的国宝级文物的学者们原本在研究文物、保护文物、发掘文物价值的学术生涯中,平静地工作着、生活着、探索者、期望着.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西方现代资本主义价值诉求迅速地改变着国人的价值观,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贪欲,打破了学者们平静的学术生活.影响到“楚学院”这个小环境的就是猖獗盗墓、盗卖文物、官商勾结、国宝危机以及学术界的学术腐败、追名逐利的时代社会大环境.终于有一天,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楚国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被盗了,盗窃者偷梁换柱,复制的仿品逼真到可以乱真,就连楚学院的研究专家都无法研究出的复制技术居然在民间被投机者掌握了.于是,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围绕这个国宝文物的被盗、寻找、守护展开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这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冲突,也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更是知识分子坚守学术良知与否的内心人格冲突,这一系列矛盾冲突,恰恰是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涌现出来的普遍性矛盾冲突.由于在曾本之等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中,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学术道德高于学术名利,最后他们才追回了、守住了国宝.曾本之等知识分子是楚文化精神的代表,也是楚文化的精魂,他们的不辱使命正是楚文化精神的胜利.可见,作品的时代社会大环境也是能够揭示时代社会本质特征的典型环境.

二、以典型人物彰显楚文化精神

小说«蟠虺»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围绕曾侯乙尊盘失窃复归故事的主要人物可分四类:第一

类是知识分子群体,主要有楚学院的研究人员曾本之、马跃之、郝嘉、郝文章、万乙等;第二类是官方人物群体,主要有退休老省长、熊达世、监狱长等;第三类是民间人物群体,主要有江湖青铜大盗老三口、华姐等;第四类是第一类与第二类交叉的代表,即学者兼官员的郑雄.从作品中的人物品格和作者的价值取向看,第一类学者是被肯定的褒扬性人物,他们代表了精英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和价值取向.第二类人物则是被否定的批判性人物,他们是中国政界反面人物的代表,他们代表了权利与市场结合衍生的欲望功利性人格.第三类人是中间型的民间人物,他们身上具有正反兼备的双重人格,他们既盗墓走私文物、造假偷换国宝,但又具有基本的道德良知、归还所盗尊盘,是罪犯与君子兼容的悖论式双重人格.第四类人物郑雄则是介于第一类与第二类人之间的双重人格,即正道直行的知识分子人格和伪善功利的政客人格的结合,但侧重于向后者转变.

应该说,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既来自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来自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一方面,作者叙写了一批盗取文物和试图盗取国宝的各色人等的疯狂行径,并对他们的罪恶行为和利欲熏心的人格给予了否定和批判,这也是对现实世界中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批判.随着市场经济和欲望文明的来潮,曾经极度节制现实功利欲望的中国人一下子打开了潘多拉的欲望魔匣,表现出对金钱的不择手段的攫取.具体到文物界则表现为盗墓猖獗、盗取并倒卖文物的现象泛滥成灾,就连一位监狱长都能拥有大批文物,家有小博物馆,这是中国式权力寻租的见证.人们的胆子越来越大,自然就出现了国宝危机,既有盗贼高新技术仿真的偷梁换柱,又有政界当权者与文物专家合谋的巧取豪夺.一出出盗取国宝和守护国宝的明争暗斗就这样悄悄登场了.另一方面,作者刻画了一批守护国宝的知识分子形象,并对他们的以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颂扬.他们面对市场经济下的各种名利诱惑,拒绝出卖学术良知和知识分子人格,拼死追回、保护了国宝,捍卫了国家尊严与自己的人格尊严.作品通过正反两种类型人物的鲜明对照,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与事件的价值立场.

小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正反两种人物的褒贬上,就显得浅表化了.作者可贵的创新之处在于,作品所褒扬的一批知识分子形象正是楚文化精神中特立独行的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写照,与整部作品所要弘扬的楚文化精神高度统一.楚文化中能够代表知识分子精神的历史人物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老子、庄子和屈子.他们普遍以自然天道为最高价值,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追求真理、质朴率真、特立独行,以“真人”的理想人格范式对抗儒家官方文化的“圣人”人格范式.正是这种特立独行的独立人格与传统的官方儒家文化人格形成鲜明对照,老庄精神和屈子精神所共同铸就的楚文化精神为后来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是,在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形成了一股既能吸纳民间文化精髓,又能吸纳官方文化优秀成分的知识分子文化.这种知识分子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与伪善圆融、世故功利等儒家文化人格之弊端相抗衡,形成儒道互补、真善合一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人格.小说«蟠虺»开头的一句话最能体现这种人格价值取向:“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为圣贤”.[2]1«晏子春秋»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楚学院的一批学者只有郑雄称得上“识时务”、“通机变”,他也希望自己成为“俊杰”与“英豪”.然而作者却并没有肯定郑雄的这种价值立场,而是借曾本之来表达另一种价值取向,即“不识时务者为圣贤”.这里的“圣贤”显然不是指儒家的“圣人”,而是指以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圣贤”.楚学院的几位学者,除郑雄和早期的曾本之外,个个都既不识时务,也不通机变.郝嘉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坚守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捍卫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屈子精神的再现.他的儿子郝文章也继承了父亲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为弄清楚曾侯乙尊盘的下落不惜去蹲8年大狱,结识老三口,企图查出复制尊盘的大盗.马跃之同样如此,当他怀疑曾侯乙尊盘被仿品替换,却又无法确证时,他借死者郝嘉来信的方式提醒曾本之查出真相.在他们身上都有庄子和屈原所代表的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

曾本之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典型形象.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内心深处经历了价值选择的斗争、人格立场的斗争.早期的曾本之基本上还算是一位“识时务者”.作为自己学术强劲对手的郝嘉自杀了,他虽然充满敬佩、疑惑和痛惜,却也为自己失去竞争对手易于成为该领域权威而暗自庆幸,于是也不太主动过问郝嘉的死因.

曾侯乙尊盘出土后,他第一个提出“失蜡法”的学术观点,后来“失蜡法”受到怀疑和挑战,只有学生郑雄坚决捍卫自己的学术观点,于是他就让郑雄接替楚学院院长的职务,并且违背女儿意愿让他做了自己的女婿.曾本之所在的楚学院年年负责对送来的尊侯乙尊盘进行检测,然而10多年前他就发现真正的曾侯乙尊盘在楚学院进行检测时已经被调换、省博物馆展出的尊盘是仿品,但他并没有声张,也没有急于追查.郝文章被捕入狱,他也听之任之.郑雄极力帮助他申请向往已久的院士头衔,他也没有明确拒绝.这个时期的曾本之并没有强烈的愤世嫉俗、追求正义真理、特立独行的举动,相反却表现得随方就圆.然而,自从收到那封借死者郝嘉之名的来信后,他便开始反思了,反思的根本就是应该“识时务”还是应该“不识时务”的做人的选择.一方面,郝嘉的自杀、郝文章的蹲狱、马跃之的旁敲侧击唤醒和激发了他的知识分子的正道直行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郑雄背弃学术道德、世故圆滑的行为也让他越来越厌恶,特别是老省长、熊达世等当权者为攫取尊盘而为所欲为、杀人放火的行径,更让他忍无可忍,也让他坚定了追查真相、寻找尊盘下落、保护国宝的信念.当青铜大盗老三口、华姐最后选择秉持正义让国宝回归并对他寄予信任和希望时,曾本之身上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使命彻底回归了.他终于鼓起勇气拒绝名利诱惑,直面死亡的威胁,反击一切邪恶势力,哪怕身败名裂.他说:“我只是遵循青铜重器只与君子相伴的古训.作为研究者如果不遵循古训,青铜重器就会变成悬在头上的利剑”.[2]213最后,曾本之终于找回了尊盘,结束了这场长达20余年的文物大案;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己人格精神从“识时务者”向“不识时务者”的转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正道直行、特立独行的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

三、以文化符号凸显楚文化内涵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如何通过客观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事件、场景等来体现作者带有寓意色彩的写作意图,实在是较为困难的艺术设计.在«蟠虺»这部小说中,作者为了凸显楚文化色彩,引起读者对楚文化的关注,除了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上强化文本的楚文化氛围与精神个性外,还特意设计了一系列楚文化符号,试图通过这些文化符号,进一步强化楚文化氛围,突现楚文化的个性化内涵.

首先,小说成功设计了人物和故事集结的核心物象:曾侯乙尊盘,这是楚文化中青铜重器的典型代表.围绕曾侯乙尊盘,作者构思了与其相关的研究、仿制、保护、失窃、侦查、回归等一系列事件.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繁复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蟠虺是青铜器中一种常见的纹饰,以卷曲盘绕的小蛇形象组成连续不断的装饰.蟠虺恰是曾侯乙尊盘这一神奇文物上特有的图饰,玲珑剔透,鬼斧神工;曾侯乙尊盘的尊口是蟠虺状镂空花纹,仿佛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的颈部则是蟠虺纹的蕉叶形向上舒展,尊腹和足都是由细密的蟠虺纹严严包实,尊底的盘也在四只方耳上饰满蟠虺纹,与尊相呼应.[3]作为楚文化符号典型代表的曾侯乙尊盘,作者的描述充满极致赞美之情:“作为青铜重器中极品的曾侯乙尊盘,是王者用来盛酒和温酒的一套器皿,其存在的意义被视为国宝中的国宝.”[2]2“如果说曾侯乙编钟是青铜重器中的皇冠,那曾侯乙尊盘则是皇冠上的明珠”[2]86,“正是(曾侯乙尊盘)这种横空出世独步天下的绝对之美,给曾候乙尊盘带来空前的神秘与玄幻”[2]87.这样的赞美是丝毫不为过的.是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很多国宝级文物,有精制编钟、编磬以及其它众多青铜礼器、漆器等,唯独这套尊盘制作工艺最为复杂,设计最为神奇,科技含量最高,审美效果最显著,它空前绝后,独步天下.她高贵华美而又沉着浑厚的气质蕴藏着王者的尊严,精美的造型和复杂的工艺彰显着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奇诡的艺术才能.刘醒龙借曾侯乙尊盘表达了自己对文化、对文物的独特而正确的理解:“楚国用青铜铸造战争机器,随国用青铜铸造国之重器.千年之后,我们所看中的偏偏是后者.希望我与我的同时代人能够一起明白,何为国宝何为重器.”[1]刘醒龙对青铜器的认识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了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天职,即任何先进的战争机器都会随着社会进步而落后消亡,同时因为它们的残忍和血腥而备受诅咒,只有那些技艺高超且光照人生的生活艺术品才能与世长存、备受推崇.这就是不可复制的镂空技艺以蟠虺纹成就的尊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小说名称«蟠虺»的象征寓意.

其次,与曾侯乙尊盘相关的文物符号的大量设置与穿插,也为小说中楚文化意蕴的彰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除曾侯乙尊盘外,作者还用

饱含敬仰、自豪和热爱的笔触书写了编钟、楚鼎、丝绸、越王勾践剑等楚国的经典文物和史实.“声名远播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重器领域最广为人知的精品”[2]86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甲骨文文字、甲骨文书信、楚简、古墨等字眼,都是对楚文化的彰显,就连老鼠尾的先月亭也被作者形容成一枚“楚简”.比如,作者对古墨的详细描写,不仅给人增添知识,也能带读者走进中国古老幽深的厚重文化历史中,感受先人的艺术文化情怀:“古墨是用松烟、油烟,再加入珍珠、玉屑、龙脑、麝香等名贵药材,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序,千锤万杵而成,否则哪会温软如玉,幽香恒久.”[2]30还有楚学院门牌上那些带着楚字的成语,以及楚楚拿来考问客人的青铜器“三十个字”等等,这些离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远的文化符号,正在和我们远古文化血脉中那些底蕴深厚的历史一同渐渐堙没于现代化洪流之中.然而这部小说却有意将楚文化的历史唤醒、复活,将整部小说笼罩在楚文化氛围中,体现出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小说的字里行间楚风流溢.楚地的艺术品体现出来的动感、活泼、繁复、自由、激扬等精神特质更“是上古时代同期文化中所相对缺乏的,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化中所相对被压抑了的一种精神”[4].“楚文化在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与想象力方面具有领导地位”,“真正的楚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从各个方面表现自己”[5].冯天瑜教授也说:“楚艺术的特色之一,是将具象世界的实物以及想象中的神物(如龙、凤)肢解打散,加以变形,根据表现和象征的需要,予以选择、重组,造成‘钩佩与环饰’样式,达成流畅瑰丽、富于想象力的形式美.”[6]楚青铜重器正是对“被压抑了的精神”的重启与张扬.“古之大事,唯祭与戎”,作为祭祀祖宗山川的礼器是最足以反映其所处时代和国人之风尚的,正如作品中所说:“在青铜时代,楚地制造的青铜重器,奇美浪漫更具有艺术气韵.而秦地制造的青铜重器,凝重霸道带有威胁压迫的政治特色”[2]272“楚鼎用一道优雅的束腰将自己与同等物什区别开来,正如世间脊梁坚挺腰撑傲骨之人,自当思哲高尚雄美万方,以诗情气节岁月境界为人生最重,其他权力、地位、财富以及荣誉,都是很轻的东西.”[2]26这种艺术精神和人格精神正是庄子和屈子的精神,也是楚文化的特质,同时也是小说作者景仰的一种文化价值立场.

再次,鬼神占卜等神秘楚文化符号的设置,也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民族个性特征.楚地既是“信巫鬼、重淫祀”之乡,又是中国道家文化孕育与生存之地.不少研究者认为,楚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巫风盛行、信神信鬼.[7]«吕氏春秋ű异宝篇»中言楚人信鬼.«汉书ű地理志»也指出:“楚人信巫鬼,重淫祀.”[8]王逸认为楚地“其俗信鬼而好祀”[9].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楚国传统文化是巫官文化,民间盛行巫风,祭祀鬼神必用巫歌,«九歌»就是巫师祭神的歌曲”.[10]这种“信巫鬼、重淫祀”的信仰恒久地浸润着楚民族的文化土壤,深深地融入了其文化血脉中,从而形成了楚民族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色.楚人信巫好祀、占卜吉凶的信仰文化至今仍在民间保存.小说中郝文章说: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用于朝拜天地和对不明事物的求知;殷人创造的甲骨文,主要用于记事和卜卦.小说中书写了这种古老的信仰,曾本之的龟甲片不仅可以卜卦还可以辟邪镇邪.小说26节中写道:沙璐的车在九峰山的外面等曾本之,不想遇到鬼魂与之纠缠、东冲西撞,曾本之用龟甲片朝车扔过去,马上一切平静下来,龟甲上一股腥臭;回到市内,刚才的腥臭一点都没有了.[2]330G331楚人信鬼神,相信万物有灵,相信人死了灵魂却不死.正如郝文章所说:“我们确实应当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魂的”[2]466.小说多次提到曾侯乙尊盘会冒紫气,最后真器回到博物馆,曾侯乙尊盘中传出细微的鼓乐声、发出一股异香.小说的前面两三次提到龙王庙有人溺水的神奇事件,看似是市井迷信之说,但为文章最后结尾作了铺垫,结尾处郑雄带着曾侯乙尊盘坐船经过龙王庙时,“突然之间,像有一只大手从江底伸出来,生生地从他怀里夺过那只木箱,轰隆一声坠入江中.奇怪的是,刚刚还在翻江倒海的快艇,马上恢复平静”[2]469.让你不得不相信“天意,一切都是天意”.作品中的郑雄的情人许姬竟然和古代楚庄王的妃子许姬不仅同名同姓,而且形貌相似,让人惊叹,让人无从解释.小说中那位公墓管理员一再说不停地从郝嘉的墓碑下冒出来一股白色雾气,“是死者心里有大冤屈,躺在地下仍在大吼大叫的缘故.”[2]255所有这一切,让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的楚文化色彩.也正是这种复魅的文化精神,在祛魅的现代科技文化中独树一帜.在当下这个欲望狂欢却毫无节制之心的时代,些许恢复人对自然天命和灵魂神异的敬畏之心,对当下的国人洗刷灵魂、重构节欲的人心,不无裨益.

总之,刘醒龙的新作«蟠虺»是一部批判现实

主义的力作.作者以写实和虚构结合的方式,创造出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作品通过对楚文化环境的设计与描写,对楚文化符号的穿插与阐释,对楚文化为内核的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弘扬,既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也高扬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对当下社会现实中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人们具有深刻的反省作用.它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圣贤”意识,激发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崇尚科学的敬业精神、明辨是非的批判精神、坚持操守的道德精神、正道直行的独立精神、崇艺爱美的艺术精神.只有这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才不会在市场化、商业化、名利化的大潮中迷失方向,中国文化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欧阳春艳.刘醒龙:把楚文化的好说给所有人听[N].长江日报,2014G06G11(22).

[2]刘醒龙.蟠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3]贺绍俊.青铜重器的分量:读刘醒龙长篇小说‹蟠虺›[N].人民日报,2014G06G10(14).

[4]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27.

[5]王生铁.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N].光明日报,2004G04G20(B3).

[6]冯天瑜.返本开新,追寻大美[M]//周韶华.“荆楚狂歌”作品集.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7]陈 琦.屈原精神与楚文化特质[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23G28.

[8]班固.汉书ű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66.[9]王 逸.楚辞章句ű九歌[M].长沙:岳麓书社,1994: 5.

[1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88.

(责任编辑 文 格)

An Interpretation of Chu Culture in“The Bronze Ware”

WAN GuiGhong1,WANG YuGshen2
(School of Chinese,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The Bronze Ware”by Liu Xinglong highlights the charm of Chu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ext.In the novel,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ackground are presented to create surG roundings full of Chu culture.A large cast of carefully chosen characters are portrayed to demonstrate the inner worl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regarding Chu culture as the core value.With so many symbols of Chu Culture integrated into the novel,it qualifies as a masterpiece exhibiting the glamour of this uniqu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ircle.

Key words:Liu Xinglong;The Bronze Ware;Chu culture;inner worl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llectuG als

作者简介:万桂红(1977-),女,湖北省浠水县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民族学与文化学研究;王宇珅(1991-),女,湖北省英山县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G03G13

中图分类号:I206.7;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G6477.2015.04.027

猜你喜欢

刘醒龙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荆楚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宿迁西楚文化的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父女问答
最是不胜回忆
相信故乡的温度不会低
相信故乡的温度不会低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