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雕龙》中的“气”
2015-03-18王曼王赛
王 曼 王 赛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一 《文心雕龙》气的体现
二 气的内涵
才与气都是指作者的内在的一种东西。才由天赋才情所决定。而才情,指人的内心情感活动,便是指气。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共有73处讲到了气。可以粗略的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气势、正气,是一种有力量的情感,给人感染力很强大。这个含义的气有23处;(2)意气,气质,与气势 有类似之处,在这里我觉得意气更强调人的思考力,是情感与思考的结合。这个有36处,出现的最多;(3)歌曲,只出现了1处,即是在《乐府》中的“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 ,前后相和谐,意为歌曲之意;(4)风格,指作家文体风貌方面,这个有3处,出现在《诸子》、《议对》以及《书记》三篇中,是对具体体裁的讲述;(5)语气,有两处,多与辞连用时,这两处是指《封禅》中的“法象辞气,体乏弘润” 中的气以及《章句》中的“若乃改韵徙调,所以忘节文辞气” 中的气;(6)文章,1处,即《丽辞》中的“若气无奇类,文乏异彩” ;(7)性,养身之术,也是只有1处,出现在《养气》篇中的“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其实这个气含有很多意思,不仅是指休养身体之气,也指情感、品性方面,所以单列在这里;(8)天气,气候,这个释义也是只有1处,时出现在《物色》篇中的“天高气清”。
从以上对气的含义的分类中可以看出,意气、气质以及气势两个方面占的比重较大。那么可以看出作者刘勰比较看重作家的气质、气势修养。下面从《体性》、《养气》两篇来具体分析刘勰对于气的认识。
《体性》一篇论述了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文章是内心情感表达于语言而形成的。气便是这情感所指。在《体性》一篇中有六个地方讲到气,分别是“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公干气褊”、“才气之大略”这几处。这里的气是指气质而言,气质是指作家或者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一种能感染读者的情愫,感觉,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身上看到一个流动着的作者的形象。作者坚持的信念,作者的人格修养,这是不可复制的。就像文中所说气有刚柔之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气。而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形成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刘勰在此篇中将所有的风格趋向分为八种,即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风格其实仍无法完全概括作家的风格,但也反映了气的因人而异。
而气并非是不变的,表现于风格,是说人的风格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而这个变化则是要靠学问才能做到,这个学问即人的才。才居于人的内心,是天赋,除天赋之外,情志也是必需的。气质可以充实人的情志,情志来决定语言,文采的吸纳与表露无不与情志有关。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少了哪一环也是不可以的。
总之,无论是意气还是气质,气都是指一个内在的东西,包括情感、修养、学问等等方面,它是这些方面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又不是单指哪一方面。而这种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天生的方面决定的。
三 养气的途径
气对于文章写作如此重要,那么要怎么养气,怎么以气来写作,刘勰在《养气》篇中从三个方面来阐发。
《养气》一篇论述作文时要保养好精神,使思路畅通。全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文章的构思言辞,是精神作用的结果。所以要保持精神和畅,过度劳苦会使精神疲惫而体气衰竭,从而影响写作。作者从历史的发展来阐发这一道理,旨在说明当时社会(六朝时期)由于过多的追求文采,费尽心思,造成了古代文人创造悠闲从容,而后人则紧迫局促的局面。文章的质朴不仅是指语言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作家的创作心境,创作应该是一个从容、舒服、享受的过程。
第二部分是说人的才分有限,但智力运用无穷,如果过分用心和追求文辞之美,便会损耗神志,以致影响文章写作。这一部分是对上文养气的详细说明。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如若将作文当作一件苦差事,那么在写作过程中会使神志有所压抑,而无法畅快地进行文章结构。外损于文章,文章之气也会受损。就生理方面而言,气是呼吸自由的,受到压制,便会损伤身体。那么行文亦如此。
第三部分是说作文是为了排解内心郁志,因此要从容不迫,顺应心意,凝神安静,心境平和,否则会适得其反。当心烦意乱时,应该停止写作,悠游娱乐来调节身心。要不排除郁结之情的同时又给自己创造了新的烦恼。
总之,气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涵盖了感情、品格等方面。它决定了文章的情志,是文章的精神导向。而作文是为了抒发郁结之心情,在行文过程中应顺应情志,平和安静,不要过分的追求华丽文辞。气也是一个度的把握。
四 才与气的关系
就才与气的关系来说,两者都是文章写作中内在的东西,一个指天赋,一个指精神,都是一个抽象所在。但是两者都是文章风格形成的要素。上文中讲到才由天资,才有庸俊,是从个性来讲,而气则是“气有刚柔”,才与气的不同,可以说是每个个体的不同。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说文人风格的不同。而这两个方面在风格的形成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优良的天赋本性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具体来说,才力的发挥要靠气的通畅,气的表现要由才力来体现。两者构成了文章的灵魂,也是作家的灵魂。但是作文仅有这两方面不够,文章时常出现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的,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与后天的学习密不可分。那么在锻炼文才,锻炼气质时,也要根据个体特点,因性练才。此外要平和心态,认识接受新事物,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一个严谨的学习与创作态度。可见才气与学习也是密切联系的。
五 才气论与六朝文章写作
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各种文学体裁兴起,而且作家开始注重自身。这是一个文学的解放时代,也是一个作家的解放时代。文学摆脱附属地位,逐渐独立。文学家们也开始更为大量地进行文章写作。而关于文学写作规律的讨论也逐渐兴起。才气论便是对文章写作内在规律的一个很好地探讨,受到文学家们的推崇。作家们养气、练才成为六朝时期的时代风尚。
又由于文学的自觉,文学写作的自由,作家们追求自身的风格,而六朝文章写作之风逐渐偏重于追求华丽之风,时代之风引导了作家们创作道路,六朝的文学家们开始追逐文辞的堆砌,讲究对偶,形式重于内容,文章的内在情感也越来越不受重视。刘勰著述《文心雕龙》来总结经验指导写作,其实是一个纠正时代不正风气,引领文学创作走向一个正确的轨道。这在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了才气论的兴盛。
《文心雕龙》的才气论是对刘勰之前文章学中有关才与气相关论述的总结,折中百家,笼罩群言,更具有涵盖性与代表性。刘勰提出“才”为人的天赋,“气”为人的精气神,两者左右着文章的写作与成就。作为创作的主观因素,刘勰分别从才与气两个方面论述,分的更为细致,并且将才与气和具体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并进行对比讲解,化抽象为具体。刘勰认为才气对作家的风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才力来自于内,气是来充实情志,情志表以语言,呈现为文章。文章的风格与作家的风格是一脉相连的,作品是由内到外的一个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便形成了文章的风格。因此作家应该特别重视才与气。
刘勰提出才有庸俊,思有高低,后天的学习对于作家创作才能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注重学习,要博练,同时刘勰强调要以雅正为端。这也是对六朝文学形式论的一个纠正。总结经验,来指导写作。
刘勰也论述了风骨与才气的关系,在《风骨》篇中首先讲到风骨与气有着密切联系,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 。并举例孔融、徐干、刘祯来论述。接着刘勰指出作文应该风骨与文采兼备。作者反对过分追求文辞华丽,但不是说文章文采就要质朴无华,也要有文采,但是追求文采要有一个度。风骨(气骨)与文采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其他观点,如才性中“性”与才气的关系也做了论述。
才气论是刘勰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提出两个重要的观点。才气论对六朝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气对文章风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人十分重视才与气的培养,并且有关于才与气的论述更加细致全面,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才气论是中国文论的一大特色。
[1]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贾文昭,程自信.中国古代文论类编[C].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4]戴武军.中国文论中气的范畴浅析[J].求索,1993,(2):97-98.
[5]杨挺.钟嵘《诗品》中的“才、学、气、文”及其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230.
[6]余福智.《典论·论文》之“气”的生命美学诠释[J].佛山大学学报,1997,(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