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论语》中对孝的提倡

2015-03-18闵舒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礼法神明山川

□闵舒婷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著名的著作,尤其是在古代由于儒学思想被封为正统思想,《论语》中的“孝“对于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论语》提倡的孝道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及推动作用。

一、《论语》孝的含义及对象

在《论语》中有直接提及孝词语的句子,也有的是表述了孝的含义,但是并没有对孝进行界定,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分析,认为孝的含义应该包含多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对象孝的含义不同,行为表现等也有所不同。孝的对象主要包括依然健在的父母或者死去的父母、祖先等等,除了这些直系亲属之外,《论语》中的孝还体现在对国家的长者或者是山川神明等的敬畏。这说明在《论语》中孝的含义非常丰富:一是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或者长辈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这里的孝不仅仅包括直系长辈,而且还包括宗族的亲友,而且孔子非常提倡家庭和睦,不仅仅需要对父母做到孝顺,而且需要对兄弟姐妹进行爱护;二是孔子认为国家中的长者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年轻人应该对其进行孝顺和尊重;三是孔子认为已经去世的父母或者长辈理应被人怀念,所以他同样提倡对死去的父母或者长辈尽孝道,不仅如此,山川神明可以保佑人民的生活安康,也应该得到应有的敬畏。

二、《论语》孝的行为规范

在孔子的《论语》中,对于不同种类的孝其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经过分析和总结可知,《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健在父母的孝道。孔子认为对于父母的孝的行为主要是,当父母健在时应该按照礼法对其进行侍奉,当父母过世之后,应该按照礼法好好将其安葬。父母健在时的孝道主要体现在:赡养并尊重父母,孔子认为当父母健在时,应该在物质上满足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同时,还要在精神上尊重自己的父母,这说明在《论语》中,不仅仅提倡物质层面的孝顺父母,而且也提倡精神层面的孝道。在以尊敬为主的孝道中,《论语》主要提出了不要让父母担忧的观点:当父母健在时,不应该游历远方让父母担忧,如果要远行则需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而且还需要时时刻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当父母健康时会高高兴兴;当父母身体抱恙时,则会担忧和焦虑,子女需要时时刻刻将父母的健康挂在心中。

(二)当父母去世时的孝道。当父母去世的时候,对于父母物质上的侍奉可能告一段落了,但是子女依然需要对父母尽孝道。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需要按照礼法好好将其安葬,同时要为父母守三年的孝,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如此,当父母去世后,子女应该尽力完成父母的意愿,坚持父母为人处世的高尚品格。

(三)对山川神明的孝道。在孔子的《论语》中,除了讲究对人产生孝道之外,还需要对山川神明等有敬畏之心,在孔子看来这也是属于孝道的一种。对山川神明的敬畏其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要敬畏自己的祖先或者是神明,在特定的日期或者是事情发生之后,要按照一定的礼法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二是在祭祀神明或者祖先的过程中,一定要诚心诚意,不能说一些不尊敬的话,不能做出不尊重的行为。

三、《论语》中孝与“仁义礼“的关系

孝道是孔子《论语》中提倡的重要的道德品质,与其他的“仁义礼”等同样属于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而且在孔子的《论语》中,孝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仁义礼”有着紧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道是仁慈的根本,仁则是爱人的意思,如果对自己的父母或者亲人能够尊重和孝顺,那么对于其他人也可以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孝道是对自己父母或者亲友的关心和尊重,如果将这一范围扩大,对其他人都能产生尊重和爱护之心,那么就是仁的含义了。

(二)孝与义的关系。在孔子的《论语》中,孝与义的关系,与孝与仁的关系有所不同,在《论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孝与义的关系,但是在某些文章中也暗含了孝与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当面对歹徒行凶时,是否能够做到见义勇为,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实行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果有些人的父母健在,见义勇为时则需要慎重考虑;见义勇为是义,但是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要想到孝,在孝和义之间权衡;二是当有人行不义之事时,要勇于揭发和阻止,这就是义的体现,揭发和阻止不义之事对于受害者来讲就是仁,就是孝的扩大化,从这一方面来讲孝和义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三)孝与礼之间的关系。孝与礼的关系十分紧密,主要体现在:一是孔子在《论语》提倡的孝道,都是需要遵守一定的礼法,父母健在时要按照礼法进行侍奉;父母去世要按照礼法进行安葬,同时要按照礼法守孝三年等等;二是孝是人的思想感情,而礼则是行为规范,是孝的外在表现,所以孝和礼在《论语》中的关系非常紧密。

四、《论语》孝的地位及作用

(一)《论语》中孝的地位。《论语》中孝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赋予西周以后的孝更加深刻的内涵,西周时期对于礼法非常提倡,孔子的《论语》中也继承了这一点,但是当时西周的孝的含义没有这么深刻,《论语》将孝的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不仅仅要按照礼法侍奉父母,而且要在精神层面上满足父母;二是在《论语》中,孝与其他的仁、义、礼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仁被看作是孝的扩大化,这说明在《论语》中,孔子非常重视孝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提倡孝道。

(二)《论语》中孝的作用。在《论语》中,孝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孝在《论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孝能够进一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孝是仁的根本,孔子对孝进行了提倡,能够使得人们从小就学习孝道,从而在以后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的孝道;不仅如此,孝与其他的“仁、义、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提升孝道的过程中,其他的美好的思想品德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论语》中的孝对社会的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的《论语》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的孝同样得到了提倡和传播,尤其是在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论语》中的孝得到了大力的提倡;三是孝对于政事或者帝王的启发,《论语》中的孝与仁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帝王可以勤政爱民、以“仁义”治天下。

五、结语

百善孝为先,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中很多故事都在歌颂孝道,因此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含义和对象进行了论述,然后描述了孝的行为典范以及与其他美德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述了《论语》中孝的地位和其深远影响。我国是一个提倡传统美德的国家,尤其是对孝道看得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会赋予孝更多的含义,从而更好地发扬孝的传统美德。

[1]申圣超,梁花.《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J].教育探索,2012

[2]侯辉.浅论《孝经》的现代价值[J].文教资料,2010

[3]陶斯嘉,潘云华.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0

[4]李祥熙,相从智.《弟子规》是重建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参照[J].运城学院学报,2010

猜你喜欢

礼法神明山川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画地为牢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晏子论礼
山川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