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研究*
2015-03-18杨传鸣
杨传鸣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发展研究*
杨传鸣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需求的增加,发展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立足语言经济学理论,运用语言市场需求、语言经济价值和语言成本效益分析理论研究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出依据市场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属性进行调查、构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语言经济价值与成本效益分析进行优化研究的观点。本文从语言经济学角度提出对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建议,旨在为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
语言经济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逐渐增多,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近年来,外语研究者尝试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的教学及实践研究,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后,使英语学习与学生专业及未来职业需求密切相关,培养既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专业英语表达能力的国际化专门人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全球经济一体化把语言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到个人的英语学习决策,大到整个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都与经济因素密切相连。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发展问题。
2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语言教育研究
2.1 国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经济学及教育学密切联系。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Marschak(1965)首次提出,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语言具有经济本质:价值(value)、效用(utility)、成本(cost)及效益(benefit)。Marschak从经济学角度探求语言的优化问题,这一论述被学界公认为语言经济学的开端。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战后独立的很多亚非国家急需制定官方语言的政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许多国家对语言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满足制定语言政策的需求。其中,Breton(1964,1978)开启经济学与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等关系的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是将语言经济学推向黄金时期的两个关键推手。学者们研究语言学习这一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体经济收益的关系(McManus, et al. 1983; Vaillancourt 1983; McManus 1985),分析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成本效益(Thorburn 1971; Vaillancourt 1996; Grin, Vaillancourt 1999),进行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Ridler, Pons-Ridler 1986; Grin 1990, 1996, 2000, 2003)。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语言经济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特点:(1)研究对象的数量增多,研究地域扩大,比如语言与劳动收入问题,首先在加拿大展开,然后不断扩展其他国家(Dustmann, Fabbri 2003);(2)研究方法开始利用VAR模型(Leslie, Lindley 2001; Bleakley, Chin 2004);(3)研究视角多元化。以Ariel Rubinstein(1996, 2000)为代表的学者运用博弈论研究语言学中的语义和语用策略,从而为经济学和语言学拓展了研究视野。
2.2 国内研究发展及现状
近年来,国内有研究者引入语言经济学理论,尝试从人力资本理论等出发,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外语教育和教学。周红(2000)指出,外语教育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投资,强调语言的经济价值对外语教改的指导意义。王伯浩(2001)、张善军(2004)、张忻(2008)等提出,我国外语教育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遵循市场客观经济规律来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人力素质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莫再树(2006)、颜晓英(2013)基于语言经济学不同视角,研究商务英语教育和教学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徐启龙(2007, 2010)从人力资本理论揭示语言经济学对当前外语教育规划的意义。江桂英(2010)对中国英语教育成本-收益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蔡晓斌(2009)和石芸(2010)探索外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此外,崔广莹(2009)和戚田莉(2012)认为,应该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研究体育英语、大学通识英语和大学英语阅读课程。
可见,由于语言经济学理论引入我国较晚,国内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进行外语研究者不多,而且很少研究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
2.3 基本理论观点
语言经济学经历四十几年的成长,迄今已经成为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在语言经济学视域中,语言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本。“人们对语言的投资和他们对教育以及其他人力资本的投资出于同样的理由——使预期净收益的现值最大化”(Grenier 1984)。毋庸置疑,学习外语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学习一门外语,人们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是为该经济投资付出的成本。而这种经济投资的效益由该语言是否有使用机会以及是否能够有效使用来决定。也就是说,某一门外语经济价值高低由该语言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程度高低决定;同时,其使用程度受到该语言的供求规律支配。一门外语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其经济价值:(1)使用外语实现跨文化交际,达到知识经济的交际目的,以此实现经济效益;(2)使用外语从事某一职业、工作或者完成某项活动,以此实现语言经济效益;(3)在劳务市场,具有一定外语能力的人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以此实现经济效益。某一外语的经济效益由该语言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程度、在消费市场的应用程度和在人际交际中的使用程度决定。因此,依据语言经济学理论,从语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理论出发,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进行适度调整具有必要性。
3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英语教育
3.1 通用英语教育的现存问题
Hutchinson和Waters(1987)指出,英语教学可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以通用英语为主,它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掌握交流基本技能达到日常交际目的,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一般性的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但是,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和社会经济发展,EGP教学在学生求职、升学、对外交流方面显示不少弊端。学生的口语、听力和应用能力不强,掌握的专业词汇不多和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不高,既不能满足文化交流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劳务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外,全国大多数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单一化,教学模式统一化,教学与应用脱节。这些问题使大学英语教学陷入高成本投入、低效益回报的窘境。
3.2 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国际上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应用于特定领域的英语。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ESP可以划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和“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 EOP)(Hutchinson, Waters 1987:19)。两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前者强调外语教育与学术技能结合,后者注重职业需求。Jordan(1997) 提出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EGAP) 概念,认为ESP应该教授各个学科之间的语言共性。我国ESP基本上和世界同步开始,但发展很困难。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和大学英语院系都探索开设ESP相关课程,但特点有所不同。高职高专大都开设秘书英语、旅游英语、护士英语等实用性强的EOP课程,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课程发展较快。而我国大学英语主要定位为专业英语,分两种情况: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新闻英语和医学英语这些具有行业英语特点,对教师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EGAP主要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而农业英语、化工英语、法律英语和生物英语等专业性较强的EAP则主要由专业教师开设。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ESP研究及实践,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建立在对国际化专门人才英语能力市场需求调查之上的研究几乎没有;(2)未对ESP课程改革进行动态需求分析;(3)尚未建立ESP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4)缺乏对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因此根据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动态需求,从语言经济价值理论和语言教育的成本效益分析理论等角度出发,研究ESP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价值十分必要。
4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专门用途英语发展
4.1 依据市场调查人才的动态需求
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符合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因此,需求调查和分析成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研究的首要工作。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是伴随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情况以及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所以对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查应该是一项多次、连续的工作。调查分析应该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时间阶段一致:(1)开设课程前的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目的在于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做准备;(2)讲授课程中期的学生需求调查,主要为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课程结束后对于毕业生反馈调查,以便进一步调整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通过3个阶段的调查分析,获取完备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需求数据库,并逐年不断充实此数据库。不同阶段的调查在内容上也有所区别:(1)设置课程之前的调查主要从社会对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学术英语实践技能(学术讲座听力能力、学术会议口语交流能力、学术文献阅读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职业英语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相应调研,准确分析不同层次市场对于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需求数量,从而确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2)课程进行之中的中期调查主要研究已经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在教育层次、学时数量、教学规模、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师资状况等方面对本课程体系产生的影响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3)课程结束后的后期调查主要了解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与毕业生市场需求之间的符合度。此阶段的调查内容有利于从历史发展角度更好地研究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发展规划问题。
4.2 构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育都处于“高投入、低产出、高成本、低效益”等困境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就成为支撑专门用途英语发展的最有力杠杆。迄今,虽然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年左右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当前由于缺少统一的、健全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全国范围内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各个高校各自为政的阶段。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可以更好地导向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在此,笔者建议参考其他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大学阶段学术英语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目前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现状来构建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语言经济价值与成本效益分析的优化研究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英语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何使大学英语教育投资与产出成正比、确保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最大程度的符合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要课题。大学英语教育投资过程中的直接产出结果被视为大学英语教育投资的内部产出,而英语教育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间接社会经济影响则被视为大学英语教育投资的外部产出。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相互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保证,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反馈。语言工作者和研究者须要加强两者关系的研究,从高校英语教育的微观层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研究大学英语教育的经济功能,优化大学英语教育。
大学英语教育的内部效益指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投资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标所付出的成本和成果的比率。由于专门用途英语教育是多层次复杂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缺少相对统一、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经济效益计量存在困难,因此当前的研究可以主要着眼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教育投入基础上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在大学英语教育的整个投资过程中,影响其产出的主要变量有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且产出与各项之间成正相关。教师素质这一重要变量是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进行观念和方式的转变:(1)教师应该从以前侧重单一的语法和词汇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向专业和职业所需的专门用途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指导者转变;(2)教学模式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3)大学英语教学评估从终结性评估逐步调高形成性评估比例,形成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有机结合的二元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方式。对教学方法这一影响大学英语教育产出的重要变量,应该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与课程理论及语言教学法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体系。因此,从优化内部效益角度,应该重点研究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法等改革,以此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投资的收益率。
大学英语教育的外部效益指大学英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投资反映出的外部产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创造出的价值比较。由于社会外部很多因素影响会大学英语教育投资的外部产出,计量大学英语教育的外部效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有人提出,可以参照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所采用的有关教育投入、学历程序、社会贡献及个人收入的计算程序(靳希 1995: 286)来比较分析在外语教育中由于不同的投入费用与不同学历而产生的收入差异。
5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对大学英语教育政策的建议
5.1 制定以投资精确预算为基础的教育规划
政府应该将大学英语教育投资列入财政预算,通过精确预算市场对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英语能力需求来进行教育规划,使政府各部门对所需人才的预先规划与政府部门的教育规划直接对接,市场自行调节社会其他私人部门的需求预留空间。这样,在准确预算基础上,以语言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确立大学英语教育的规模和投入。同时,在预算过程中,应该考虑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与大学英语教育投入的关系。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区域经济差别大,南方北方和东部西部区域的大学英语教育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在制定大学英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时候应该对部分区域进行一定的投入扶持,以保证全国各区域间的大学英语教育协调发展。这样的教育规划可以使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满足市场需求、与社会供求关系一致的发展道路。
5.2 树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培养理念
就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来看,很难培养出既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又具有从业英语技能的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从满足市场对人才需要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且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在这一具有战略意义定位的指导下,对现行大学英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教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再思考和再设计。除基础英语和素质英语课程外,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学术英语”,即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学术英语包括科技英语听力、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语训练、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文体的结构和词汇等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专业层次和英语水平都得到提升,使教育收益最大化,使大学英语教育承担起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使命。
5.3 建立“1+1+2”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在保证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水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时间投资浪费和金钱重复投资,最大程度优化大学英语教育投资。减少时间投资就需要在大学英语教育规划中恰当把握学生接受不同层级英语教学的最佳时间段。笔者认为,应该以ESP理论为基础,建立符合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各个院校学生个性化需求,满足现代社会就业需要的新型“1+1+2”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将大学英语课程延长为大学4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3个教学阶段:(1)大一为第一阶段,开设“基础英语”,以现有大学英语课程为基础,主要分为网络视听说课程、读写译课程和小班口语等;(2)大二为第二阶段,开设“素质英语”,以语言实用技能和综合文化课程为主,包括实用翻译、报刊阅读、英美文学、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3)大三和大四为第三阶段,开设“学术英语”,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学术英语包括科技英语听力、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语训练、学术论文阅读、学术论文写作等。只有这种“基础英语+素质英语+学术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蔡晓斌. 浅谈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语言经济学维度透视[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崔广莹. 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体育英语研究[J].外语教育, 2009(4).
江桂英.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教育成本——收益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0(6).
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莫再树.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2006(3).
戚田莉.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同时外语的实践改革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12).
石 芸.语言经济学角度下的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语文学刊, 2010(9).
王伯浩.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外语市场价值与外语教改[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1).
徐启龙.语言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7(10).
徐启龙.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的我国外语教育决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0(3).
颜晓英. 商务英语词汇特性的语言经济学视角[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3).
张善军.大学课程设置: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新余高专学报, 2004(1).
张 忻.语言的经济学与大学英语教育[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3).
周 红. 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7).
Bleakley, H., Chin, A. Language Skills and Earnings: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Immigrants[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 2004(2).
Breton, A. The Economics of Nationalism[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 1964(62).
Breton, A. Nationalism and Language Politics[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 1978 (11).
Dustmann, C., Fabbri,F. Language Proficiency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of Immigrants in the UK[J].EconomicJournal, 2003(489).
Grenier, G. The Effect of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Wages of Hispanic-American Males[J].TheJournalofHumanResources, 1984(19).
Grin, F., Vaillancourt,F.TheCost-effectivenessEvaluationofMinorityLanguagePolicies:CaseStudiesonWales,IrelandandtheBasqueCountry[M]. Flensburg: European Center for Minority Issues, 1999.
Grin, F.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Minority Languages[J].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 1990(1, 2).
Grin, F.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Language Planning: An Introdu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uage, 1996(1).
Grin, F. Supply and Demand as Analytical Tools in Language Policy[A]. In: Breton, A.(Ed.),ExploringtheEconomicsofLanguage[C].Ottawa: Canadian Heritage, 2000.
Grin, F. 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 [J].CurrentIssuesinLanguagePlanning, 2003(1).
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Jordan, R.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AGuideandResourceBookfor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Leslie, D., Lindyley, J. The Impact of Language Ability on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of Britain’s Ethnic Communities[J].Economics, 2001(272).
Marschak, J. 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Science, 1965(2).
McManus, W.S. Labor Market Costs of Language Dispar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Hispanic Earnings Differenc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85 (75).
McManus, et al. Earnings of Hispanic Men: The Role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J].JournalofLaborEconomics, 1983(2).
Ridler, N.B., Pons-Ridler, S. Economic Analysis of Cana-dian Language Policies: A Model and Its Implementation[J].LanguageProblemsandLanguagePlanning, 1986(1).
Rubinstein, A. Why Are Certain Properties of Binary Relations Relatively More Common in Natural Language[J].Econometrica, 1996(2).
Rubinstein, A.EconomicsandLanguage:FiveEssay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Thorburn,T.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Language Planning[A]. In:Rubin, J., Jernudd, B.(Eds.),CanLanguageBePlanned[C].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1.
Vaillancourt, F.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Planning[J].LanguageProblemsandLanguagePlanning, 1983(2).
Vaillancourt, F. Languag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Quebec: Measurement, Findings,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Cos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uage, 1996(121).
【责任编辑陈庆斌】
ResearchofESPEducationBasedonEconomicsofLanguage
Yang Chuan-mi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For the social need of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type English talents in these years, the demand for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research is increasing. Based on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research on ESP educ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rket needs analysis, economic value of language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dynamic market needs analysis, the paper suggests ESP curriculum should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optimize value and cost of language study. And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of languag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for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policies and intends to provide a new analytical perspective and framework for ESP research in China.
economics of languag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type talents
H319.1
A
1000-0100(2015)02-0122-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23
2014-05-30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基于农业院校国际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JG20130101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