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文化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探索
2015-03-18□刘娜
□刘 娜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卷帙浩繁。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理解自己的生命就必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塑造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及中国人的思想品格。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怡情养性、培养德行,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植根于儒家文化,能够汲取其优秀的价值思想,使生命教育更具亲和力和生命力。
一、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认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自身因素。大学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从心理发展水平角度来说,大学生正处在从非成熟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学生判断能力有限,生命观教育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缺少自控能力,缺乏对理性选择的思考,阅历浅,判断能力有限,极易受到当代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使得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惑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大学阶段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家庭是漫长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培养对个人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绝大多数大学生为“90 后”,从小到大在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从小学到高中遇事有父母帮忙处理,从而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丧失应有的责任心,当成为大学生离家外出求学时,自我管理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克服困难,轻视生命,使得当代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受到影响。
2.学校环境的影响。目前的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作为主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学开始,都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填鸭式”环境中成长。到了大学以后之前的教育方式突然转变为“自我约束型教育”。大学生面临着没有老师的约束,更多的是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连一些日常的琐事,如洗衣服、铺床单等都不能应付。“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实证明高校应当把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等同起来,大学生尚处于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偏离正道,因此,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得到发展,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求得立足之处。
3.社会环境的影响。21 世纪,世界发生巨大变革,网络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一经产生便迅速传播,而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造成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巨大的冲击。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加剧,使得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潜规则等各种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些现象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出现价值取向上的混乱无法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使得不少大学生丧失了追求人生目标的动力,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价值信仰。当遇到各种挫折时,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随之而来,甚至会怀疑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导致校园悲剧屡屡上演。
二、儒家审美教育思想对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的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不仅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概括,也可以归结为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孔子本人精通音乐,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他认为“诗”、“乐”不只是娱乐工具,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德行。通过传统文化的审美不仅得到了情感的宣泄,而且陶冶了我们的性情,使生活保持愉悦的状态,使生命充满激情和创造力,最终达到自身与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很显然,传统文化审美对生命教育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人们自觉接受的,谁也无法抗拒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比起枯燥的说教,效果是显著的。通过培养传统文化审美情趣,感悟生命的美好,加强生命意识的培养。
三、儒家生死观能够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识
儒家生死观首先是重人重生的生存观。《论语》季路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人的生命价值观应该是“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籍,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儒家关于生死超越三不朽的思想“立德、立功、立言”。精神生命的不朽通过立德即做人、立功做事、立言做学问这三方面来达到,激发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努力进取,达到功、德、言的圆满,在肉体生命死亡之后,达到精神的不朽。儒家的重人重生思想培养大学生要“活在当下”,它不仅是一种感悟,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一是活在当下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生命之美好,感恩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生命,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不是唯一的主宰;常怀仁爱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活在当下,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二是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充实过好每一天,最后才能坦然面对死亡。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培养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培养德行,注重内心的修养,生活要充实,对生命充满热爱。有了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学生就不会因为一时的某些价值观的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由此可以降低校园自杀率。大学生只有正确接受了死亡教育,在面对世间变幻无常的世事,承受生命无法承受之轻时,才能以乐观、积极、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超越死亡,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
四、传统孝道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
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曾说“夫孝,得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儒家之“爱有差等”的思想决定了孝在五伦中的首要地位,父母是人最为亲近相爱之人,一个人首先会孝顺父母,才能进而爱更多更远的人。高校要传承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为子女考虑所有的事情,在家里家务活不做,只负责读好书,考出好成绩,没有培养他们家庭分担责任意识,就连上大学报考专业,毕业找工作,结婚找对象,都由父母决定,使得“天之骄子”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爱只会一味索取,而不懂得付出,更不能体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带给自己精神的快乐,对于生死问题,也认为生命是自己的,和别人无关,不懂得生命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二十多年所付出的心血,没有感恩意识,那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又从何谈起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形成主人翁的精神,更好地投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进程中去,有限的生命投给社会和国家,充分发挥生命价值,使自己的人生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所以我们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感恩意识,融入到生命教育中,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1]朱春花.9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审思[J].绥化学院学报,2012
[2]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