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合作学习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5-03-18韩彩欣刘迎宾
□韩彩欣 李 程 刘迎宾 陈 琪
《管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管理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所以《管理学》课程学习效果好坏,不仅关系到本门课程,更加关系到学生对管理专业的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一、引言
《管理学》既是科学又具有艺术性的学科性质,表现在管理学的学科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之中,必须强调实践性。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授系统的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更需要培养其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管理学》课程设计,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教师为课程主导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趋势的需要,急需从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探讨新的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设计模式。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学者梅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就是指普通的、可以迁移的,与一定专业或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是应对职业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在当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工作组织变化、适应职业结构变化以及适应未来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变化的能力。所以在《管理学》的目标中,学生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在2013年开始尝试开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管理学》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分析
(一)人文素质。管理类学生的工作单位选择一般是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等组织任职管理岗位,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有本质不同。用人单位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较好的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人文精神,这决定了未来学生努力的基本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职业发展的高度。
(二)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各类组织对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视程度正日益增强,环境的复杂性、管理岗位的特性都表明单靠一人之力无法完成组织的工作任务,对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更是需要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工作。所以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必备能力。
(三)沟通、协调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彼此的心声,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未来管理者通过沟通,能够敏锐觉察组织成员的情绪、冲突,选择恰当的方式与不同类型的成员沟通,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成效,保持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沟通、协调能力是管理专业的必备能力之一。
(四)创新能力。管理类学生无论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需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刚毕业时一般会从组织较低层次的管理岗位做起,随着其工作岗位在组织层级中越来越高,对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不拘泥于常规来解决问题。继续深造的学生,学术研究更加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团队合作学习方式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契合性
团队学习是一种基于知识与个体经验共享的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团队和个人均能从该互动中获益。管理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还要了解各行业的特性,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能够把握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团队合作学习中,能够借助团队附加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思路拓宽,提高学习效果。团队合作学习已经被证明比个体学习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认识、看待问题,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批判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团队合作学习还需要学生共同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合理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针对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所以团队合作学习方式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四、基于团队合作学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中具有指引作用的部分,描述了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成效以及达标标准,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授课内容和形式,明确提出关键能力培养的清晰、明确的具体目标。
(二)教学内容。成立课程组,结合专业特点共同讨论《管理学》主要授课内容,尝试把所有内容整合成若干个知识群,每个知识群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
(三)教学效果评价。改革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团队学习中,个人成绩由团队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成绩部分共同组成。不仅包括知识的,也包括情感的,团队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综合能力的考核。
(四)具体内容。
1.成立团队。学校《管理学》开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作为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程的经验,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程度也不够。所以团队成员分配的时候,任课教师结合班主任进行分组,关注队员在性别、能力、知识水平、个性等方面的合理搭配,适当考虑学生意愿,团队规模不宜过大,不要超过9人。
2.教师的定位。团队合作学习,一定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注重团队自我管理制度建设,避免出现搭便车等行为的出现,每个学生都有角色和任务。但并不是没有教师的任务,完全交予学生去做,学生最后汇报就结束了。在团队学习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进行参与和指导。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扮演设计者、管理者、参谋者的角色,要对团队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控制,并给予评价,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答疑解惑。
3.内容和形式。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学习。本课程在团队学习中,主要采用了理论知识学习,主要致力于自我学习,查阅文献,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情境模拟,按要求分配角色,思考问题,主要致力于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如决策内容,就采用商务决策模拟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对决策概念、决策过程、决策准则的理解。综合案例分析全面训练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
[1]周立军,廖红,乐为.团队学习模式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7
[2]王凤霞.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