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空间重组及功能再生策略探索——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为例

2015-03-18杜力尧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新民大街历史

□杜力尧 宋 鉴

长春市新民大街是“长春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沿街两侧为伪满时期建筑,是伪满洲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新民大街真实地保留着那段殖民时期的建筑细节、建筑组合、空间形态,依旧保持着那个年代的风貌。新民大街成是长春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新民大街历史空间重组与再生的研究不仅能将其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价值展示众人;同时也能使历史建筑经过空间重组和功能再生后,让空间得到更好的利用;也是对空间重构与空间内涵的加强。另外再将空间美学与建筑美学融入其中,使其达到“新生”。

一、历史建筑空间重组及功能再生概念

建筑空间的重组会引发建筑的改建、扩建、加建等一系列空间的重组与变换,重组不单单是局部的改造与变化,而是与建筑整体息息相关;重组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历史空间和新空间的关系。在重组的过程中既可对内部空间进行重组,同时也可以对外部空间进行重组。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所重组的方法与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功能再生即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或修缮后使其具有使用的新功能,拥有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并在其再生的过程中尽可能保存其历史文化元素,避免大兴土木的改造,循环使用。美国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曾提出“建筑再循环理论”,再循环即是使历史建筑的功能再次转换,根据功能上的转变来对建筑的内外部空间进行改造来满足新的功能需要。

空间重组与功能再生是密不可分的,功能再生是建立在历史建筑保护上的空间重组。根据不同的历史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对空间进行重组,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又很好地保留了人们对历史建筑的情感寄托。历史建筑的空间重组与功能再生也使历史建筑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历史建筑也不断地更新发展。

二、空间重组与功能再生的模式

空间重组是根据功能和原本的空间形态为基础进行改造,应用较多的是对建筑空间的合并重组。随着设计水平的不断进步,在空间重组与功能再生中也出现了更多新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垂直划分、水平划分和二者结合的方式。新民大街的伪满建筑中垂直划分是针对竖向的楼层划分,对于层高较低的为了扩大空间或层高较高的建筑分别对空间进行合并或建立夹层,使空间得到高效的利用。水平划分是在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框架,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对建筑墙体的位置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转化。二者结合的方式是基于空间重组的垂直与竖向划分为基础结合的手法。在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空间重组中,主要运用了向上加建,水平加建和地下空间开发的方式进行改造。例如原伪满军事部原为四层后改为五层,现在是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并对其地下的空间也充分利用作为餐厅与病房使用。

历史建筑改造最有意义的就是将改造后的空间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使其富有新的活力。在功能再生中主要的模式有功能更新与功能置换。功能更新主要是指为适应新的功能而对原有建筑进行适度的改造。在新民大街改造中,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与加固,并对空间的划分、交通流线组织与室内装修等更新。功能置换是指为满足新的功能而对原有建筑进行增建。新民大街的伪满建筑中多数建筑的使用功能都发生了改变,作为学校、医院及办公使用,功能进行了置换。功能的置换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历史建筑得更好的保护,也是对历史建筑的尊重。

三、新民大街的空间重组

对于新民大街历史建筑及街区的空间重组与其它空间的改造有所不同。它既要对伪满时期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又要对其有所保护,不能盲目大肆拆改。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兼而有之。

对于新民大街的空间的重组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尊重伪满建筑原有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要坚持可识别性、可逆性与原真性的基本原则。二是尊重原有的建筑空间。对历史建筑的再生空间的重组要建立在原有历史空间之上。既不是将原有空间原封不动,也不是抛弃原有历史空间大改造。应在原有空间中找到其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将其发扬。在空间改造时要注意避免商业化,同时在改造时要注意协调好新旧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刻意仿造。三是尊重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历史空间的重组不是对单一的建筑保护,而是对整体片区的建筑空间的保护,是对完整的空间格局以及形态特征进行保护,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保护,应从全局的、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出发,并将整体的风貌与风格进行统一。

四、新民大街的功能再生

在对建筑进行空间重组后,有时建筑的功能会发生改变或功能置换,这就会使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在新民大街伪满历史建筑的功能再生中一方面要考虑再生后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功能再生的可行性。利用建筑空间的重组,分离,叠加等手法使原有的空间进行保留,同时使新的功能空间更为合理。一是在功能再生时要将对历史建筑的利用和维护相结合。二是对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进行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其原有功能与再生功能,使功能合理化。保护建筑的大外观及结构时,对内部的空间进行重组与改造。三是在再生的过程中应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元素,更注重其精神价值。

五、空间重组与功能再生的难点

在空间重组与功能再生时会存在许多难以调和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重组与文脉传承的问题。对于新民大街不仅仅是简单将建筑保存下来,而是如何使其复苏并富有活力,使其不断地更新与生长。它不仅是文物、更是城市的记载,它需要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之中。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空间重组功能再生与保护历史建筑虽然可能产生矛盾,但可以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发展,所以对于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允许适度改建,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保护观念。重组、再生与文脉的保护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二是整体风貌的保护问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将建筑与环境剥离开,建筑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愈来愈远。而新民大街的伪满建筑是以建筑群体的形式存在的,新民大街的伪满建筑一定要放在整体的环境中考虑,从宏观的角度地去考虑建筑的风貌。对于街区内的非历史建筑也应考虑到与街区风貌的协调一致,同时对他们也要进行适当的保护。

六、结语

新民大街的价值不仅在于大量的保存较好的伪满建筑,更在于其完整历史街区风貌、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它是长春历史的见证、是长春的历史文化瑰宝。对于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空间重组及功能再生的问题,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并在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功能再生的过程中渗透更为系统、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和改造理念。

[1]肯尼斯·鲍威尔.旧建筑的改建与重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社,2001

[2]王瑞珠.周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M].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3]贾福田.长春新民大街,良好的历史文化街区[A].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C],2001

[4]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常青.历史建筑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

[6]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J].中外建筑,2004

[7]李之吉.“满洲式”建筑解析[J].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2004

猜你喜欢

新民大街历史
逛大街
奇怪的大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真热闹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
编结水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