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2015-03-18□王迪
□王 迪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着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部分。政治教育并非中国高校的专利,全世界不同体制的国家均以不同的形式在高校中开展显性或隐性的政治教育,以保证其培养的高端人才能够为国家发展服务。美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对我国的高校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高校的政治教育
(一)政治教育目标。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成为国内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16号文件为依据,高校的政治教育要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认识当今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确立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优秀、先进分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政治教育内容。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思想,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入地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和基本国情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中国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开展各民族团结、平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三)政治教育实施途径。第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国内高校中,主要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以高校政治教育的教学需求为依据设置,是学生集中、高效学习政治理论和国史国情的重要途径。第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高校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各科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各个环节,渗透到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第四,社会实践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才干,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第五,党、团组织是我国高校进行政治教育的有力途径。我国的体制决定党组织和团组织是学生们接触最早、最多的组织,党、团组织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教育活动,直接有效地向学生宣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六,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隐性课程的方式向学生们宣传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教育。这种形式往往比课堂教学更易于接受,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美国高校的政治教育
(一)美国政治教育目标。美国政治教育强调“爱国与忠诚”,要求服从社会的法律,注重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责任、自制,以及社会关系中的诚实。美国看似信仰自由,其实质是以信仰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通过覆盖全社会和各个年龄阶段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达到每一个公民都以自己是美国人为荣并忠诚于国家的目的。
(二)美国政治教育内容。
1.政治观的教育。政治性是美国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实践活动,它反映着美国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目标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有明确的政治理论作为基础。美国历届政府的首脑都非常重视政治教育,认为政治教育是政府行为的重要部分,美国的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导向明确、措施得力。
2.公民宗教的教育。美国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美国实际上存在一种称之为“公民宗教”的宗教形式,它是美国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深深地融入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成为美国立国的根基。
(1)社会信仰的教育。国家的稳定需要并建立在一种深刻信仰基础之上,美国这种深刻信仰即是对上帝的深刻信仰,对美国社会和国家的信仰。美国公民的宗教信仰为大部分公民所认可,国民有了归属感和群体意识,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概念:我是美国人,我的祖国美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这就是社会认同感。
(2)民族精神的教育。公民宗教是美国人的民族精神--美国精神的体现,即热爱国家的民族精神;勇于创新、乐观进取、崇尚个人奋斗的民族精神。美国公民宗教的象征、仪式和信仰,产生于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美国人民在创立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传播美国人开拓理想的献身精神,民主、自由的信条;通过这些历史事件,不断强化人们的国家荣誉感和成就感。
(3)神学宗教的教育。美国的宗教种类繁多,其神学宗教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虽然美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但是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宗教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美国政治教育的途径。美国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
1.家庭教育是树立公民意识的最初来源。在整个西方国家中,家庭都被认为是政治思想教育的起点,在政治社会化中起发挥着基础的作用。就其内容来看,美国家庭中的政治教育主要是侧重于政治情感与心理等政治文化意识的塑造。
2.学校教育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中心机构。美国的公立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和主要的执行机构,学校在公民教育中发挥中心作用,学校系统被看成公民教育的中心机构。美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同时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主要的科目分类有“社会科”、“公民科”、“历史科”、“人文科”等。历史、地理课在美国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的,如果学生的政治课不能合格,拿不到课程学分,就不能够毕业。另外,在学校中还普遍开设了法制课、公民教育课等,从儿童起就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显著课程”与“隐蔽课程”这样的两种形式是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和载体。“显著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正规课程,有学校或教师公开承认并开设讲授的学科。“隐蔽课程”是政府为传播政治、道德内容,把相关理念、价值观渗入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中,加入到课程和校外活动中,在公民教育中更加强调了“渗透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3.大众传媒是传播国家价值的有效手段。通过媒体的传播,美国政府要传播给国内民众的政治观、社会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宣传,以及政府对世界各国的所谓“民主与解放观”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在民众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三、中美高校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中国政治教育的特点。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中国高校是爱国爱党为一体的政治教育,强调统一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以教导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目标。中国高校的政治教育是将教育目标直接告诉被教育者,之后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使被教育者接纳。
(二)美国高校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高校的政治教育是以爱国主义和合格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宗教传播为辅。表面看是信仰自由,十分民主,而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前提下的有限自由。美国的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隐蔽性,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是教导美国公民信仰资本主义制度,信仰美国是最民主自由的国家,在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大前提下,公民才可以选择其他信仰。
四、美国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一)美国的政治教育连贯而完善。一个婴儿从出生、接触社会,直至成人融入社会,思想教育始终不可或缺。人的意识形态塑造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公民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决不是某个阶段或者某个老师、某所学校就能够完成的。美国的思想教育体系非常完整,具有高度连贯性。高校的教育体系承接中学的教育理念,连通社会与国家的价值期待,发挥了加强思想教育,承上启下和凝聚民族精神,提高社会认同感的作用。同时,美国的思想教育涵盖社会规范、政治观和宗教等各个方面,教育内容具体、清晰,与实践结合紧密,对学生的整个思想领域产生影响,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美国的政治教育强调爱国与公民意识,着重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爱国主义是美国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确使每个美国公民都以自己是美国人为骄傲。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讲到“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即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写照。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使公民了解美国的历史、体制、制度、法律和社会规范,并接受和认同;二是强调公民责任,从小婴儿出生开始家庭、学校、社会就通过多方面、多途径向其宣传公民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负有责任,应积极地参与到其建设中来。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儿童从小就会承担家务和参与家庭决策,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也很多,这些都是培养公民责任感的途径和办法。美国学生普遍比较积极,对学校和社会事务参与度很高,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为学校、社会和国家发展尽一份力,也有责任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
(三)美国的政治教育的形式更灵活多样,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隐性课程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美国高校的政治教育主要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包括美国政治制度、宪法、宗教课程等直接宣传教育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包括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法院、市长办公室等地方参观,通过唱国歌、向国旗敬礼等形式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公民教育;通过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升旗仪式等活动,灌输效忠国家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利用发射航天飞机、举办奥运会等重要活动场合,宣扬“美国精神”;通过“竞选”活动强化公众“民主意识”,“增强人对政权和共同体的支持”等等。正是通过各种具有渗透式和隐蔽性的教育方式、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更有效地促使国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陈姣燕.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
[3]杨连生,王金萍.美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杨习,王贵.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J].传承,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