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究

2015-03-18杨方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杨方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共产党从一成立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显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而言,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其杰出的代表就是毛泽东。在经过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后来的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必须要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因此,在1938年党的六届八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随后,毛泽东在战火中继续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由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在完成了第一次飞跃以后,因为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出现了一点小的波折。但在历代中共党人的坚持努力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其理论的上升阶段,即动态地、科学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国情相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理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经过了三个领导班子,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左”的教条主义错误笼罩神州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因此有些偏离方向,历史的重任落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肩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

2.“三个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也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伴随这些变化,各种新情况、新事物和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式和党的历史地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上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科学发展观。进入21世纪的今天,全球的形式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正显示出其独特的风采和影响力,向着世界大国的行列进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性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样。中共十七大就明确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写进了党纲。至此,完成了其理论的第二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

读史使人明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其启示,以期达到史鉴的目的。

(一)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一样,因此,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灵活、开放的一面,而不应该固步自封,停留于马克思主义的原意而不前进。

(二)适时根据世情党情图情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推进其中国化。邓小平曾指出,“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妙,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朴实的东两。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要适合国情。”诚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其理论的上升过程,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就要求每个阶段的领导人根据自己所处的时期,立足于所处时代的背景,各有侧重地解决自己时代的主要课题。

(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所谓大众化,就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成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的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思想体系。在当今中国,不仅要使领导人、广大中共党员知道马克思主义,而且要使马克思主义走向人民大众,实现其大众化。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下推进其大众化,在大众化的基砌上实现中国化,更深刻地实行党的十七大的重要思想。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保证。纵观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管是哪个阶段,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赴后继,坚持和推动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结语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同样,马克思上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和理论观点,其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必然是交织着选择与舍弃、顺利与曲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其传入中国至今,实现了两次重大的飞跃,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对其经验教训和启示的研究,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1]中国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