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口闽方言造词理据探析

2015-03-18董博静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造词理据普通话

董博静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海口闽方言造词理据探析

董博静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结果的体现,所以造词理据一般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素。海口闽方言造词理据探析是在当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基础上,说明事物自身特点、认知主体独特思维方式、特定地域风俗习惯、民族之间交往等都会成为方言词汇的产生理据。

认知;造词;理据;海口闽方言

词,是人类思维活动作用于具体存在客观事物的结果。通过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把某种声音形式和某种事物意义内容任意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词;①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7页。2015年第1期因此,造词理据除了客观对象自身表现出的多方面特征,还与认识主体具有的个性化思维活动,甚至是特定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有关。我们将围绕这三方面内容,举例说明海口闽方言合成词产生的理据。语料基本来源于陈鸿迈先生所编的《海口方言词典》,同时,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

一 根据事物显性特征,运用形象思维造词

事物外部特征及其类别、属性、用途等比较具体直观,容易为人们所熟知,人类对事物命名一般也是根据对客观对象这些方面认识入手,在已有语言基础上创造出词语记录它们。对这一类词语所指的理解,我们也通常能够见形知义。常见事物外在特征包括其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类属、用途及属性等方面。

(一)根据事物外在形状造词

皱耳(木耳):中心语“耳”是人们根据它在形状上与耳朵相似特点而取名,又因为它在生长过程中皱在一起,“皱”就与“耳”两个语素组合成此词。与现代汉语“木耳”一词相比,“皱耳”更具形象色彩;长豆(豇豆):根据此豆类形状上细长特点而得名。现代汉语 “豇豆”本作“江豆”,最早见于《齐民要术·卷二·大豆》,后为表意明确,改换义符为“豇”。“江豆”一词也当根据其外形特征而从语音方面对其命名,选取了开口度较大、发音较长的[ɑ]元音,并附韵尾用“江”来表示;面线(挂面):根据其以面粉为制作材料,且形状上细长如线而得名,形象直观。

(二)根据事物颜色造词

红茄(番茄):因其属茄科,果实形状似茄子,且成熟以后呈红色而得名。番茄原产于美洲,所以现代汉语使用“番”为修饰语素表明其是“外族的、外来的”;乌油(柏油):颜色呈黑色的一种炼焦副产品或原油分馏后的胶状物。“柏油”一词,侧重于其天然原料——松柏科植物和成品状态;白肉(肥肉):颜色呈白色;同理,海口闽方言中“赤肉”即瘦肉,因其颜色是红色。而现代汉语则是根据肉的脂肪多少命名;结心白(包菜):“结”表示植物长果实、结实,这里表示最终向心生长。所以颜色呈白色且卷心生长是其造词理据。“包菜”也是依据其外形而命名,但语素“心”使得“结心白”具有明显形象色彩;白饭鱼(银鱼):肉质白如饭粒的一种小海鱼,虽然海口闽方言与普通话所使用的修饰语都以颜色为依据,但“白饭”与“银”相比更为大众所熟知,具有明显直观性。

(三)根据事物气味造词

芳柴(檀木/檀香):可以散发香气的一种树木。树木种类繁多,没有相关知识想要辨别或者区分清楚有一定困难。而气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直接可感的,且可散发香味的树木有限;因此,从这一角度命名既简单又有明显区别特征;芳菜(芫荽):有浓烈香味的一种菜。“芳菜”、“香菜”理据就比“芫荽”形象、直接;臭丸(樟脑丸):因其呈球形且气味难闻而得名。普通话中“樟脑丸”一词则说明其制成材料——樟脑。

(四)根据事物发出声音造词

羊咩(羊):咩为羊叫之声,俗称羊为羊咩;牛妈(牛):“妈”是一个记音字,记录牛叫之声;哈呛(喷嚏):直接用汉字记录打喷嚏时发出的声音。

(五)根据事物性质特征造词

火刮/火擦(火柴):因使用时有刮/擦动作,通过摩擦以产生火。“火柴”说明其是使用木材制成的取火材料;缩丝(橡皮筋):能够收缩的细丝,用来捆绑东西。普通话从其材料——“橡胶”命名,间接显示收缩性;反领(西装):以其领子外翻而得名。“西装”一词是根据这种服饰是外来的而命名;飞鼠(蝙蝠):因为这种动物有翅能飞且形似老鼠,所以被当地人民归为鼠类,或者说以老鼠做比喻对其进行命名;闻一多《古典新义·<尔雅>新义》:“蝠读为蹼,下文‘鳧雁丑,其足蹼’,注:‘脚指间幕蹼属相著。’蝙蝠之足亦有膜蹼属相著,故谓之蝙蝠也。蝙蝠连绵词,析言之可曰蝙,亦可曰蝠。”

(六)根据事物用途、类别造词

火水(煤油):因为这是一种可用来点火照亮且形态呈液体的物质。普通话用“煤油”是因其作用像煤一样可以燃烧且不溶于水液态。相比“火水”一词语义来源更明显直接;包饭菜(生菜):因为当地人习惯用这种菜来包饭、肉等一起食用。现代汉语“生菜”一词则说明其可以不加烹饪而生吃;灰刀(抹子):因为被用来涂抹墙上的石灰水泥涂料等,外形也有与刀相似之处;因此被归为刀类。“抹子”一词主要表现其在使用时的动作。

(七)根据事物产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动作造词

变鬼(反常):“鬼”虚无抽象,在人们想象中,它出没自由、变化多端,形象色彩鲜明。现代汉语“反常”一词则是通过语素直接组合表示与往常相反;钓篙(鱼竿):海口闽方言“钓篙”突出的是主要动作,现代汉语“鱼竿”更多地是表现动作涉及的对象“鱼”;钩脚:表示暗中勾结。现在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也会通过钩脚等一系列动作暗中交流合作以达到目的,当地先民直接用这一动作表示其实质。

(八)根据事物现象存在或发生时间、处所造词

墙菇(青苔):“菇”和“苔”都表明其类属,海口闽方言以其常见于雨后潮湿的墙面为依据,而普通话以颜色为依据进行造词;鸭里(鸭内脏):因为在鸭肚子里面。普通话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而是通过短语表示;花心(花蕊):“心”是人体主要器官,后也用来指其他事物关键部分,所以,因生长在花朵最中间且为生殖器官而得名。《段注·心部》:“惢,今俗谓疑为多心,会意。今花蘂字当作此,蘂橤皆俗字也。”可知,普通话与海口闽方言造词依据有相通之处,只是通过增加义符以明确其范畴。

还有的词语是通过事物来源造词,如“红毛塗”是由西洋人合制而成的水、泥混合物;“洋楼”是样式不同于传统外国风格的楼房,“番客”特指从南洋群岛回归的华侨;表示职业的词语是根据人物工作内容造词,如“掠鱼爹”、“剃头爹”、“拍铁爹”等。通过以上举例可以看出,不少词语通过其所指事物显性特征而产生,且词义大抵可以直接根据组成成分语素义推断出来。

二 根据客观事物隐性特征,运用抽象思维而造词

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一般顺序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所以理论上,表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具体事物、最能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及动作等方面词语应该较先产生。随着认识深入、交际需要,在已知事物及已有语言要素基础上,在思维类推作用下不断地产生一些新词语,丰富词汇系统。

(一)根据认识对象与已知事物相似性造词

如果认识对象和已知事物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相似之处,那么人们一般会运用以往思维方式给认识对象命名。我们所说的相似包括物理上的相似和心理上的相似。

比如“鼠标”一词得名就是因其外形与老鼠相似,这是物理上相似;海口闽方言“长脚雨”是人们认为雨久下不停,就如人长了脚一样,这是心理上相似。已知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常见的;

田洋:指平坦连成一片的土地。海洋,有平坦、广阔、无际的特点,所以被借用来指平坦广阔的土地。普通话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用短语表达;

簸箕甲(银环蛇):因为银环蛇在外形上类似于簸箕的环形边缘,即“甲”——用粗篾叠成,再用白藤绑紧,隔几寸绑一处,呈环状。“银环蛇”一词也使用比喻的修辞,只是用“银环”作喻体;

珍珠米(玉米):玉米晒干以后具有光泽,互相撞击可以发出非常清脆的声音,且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高价值。在这两点上与珍珠相似。海南盛产珍珠,因而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比较熟悉;

“玉米”一词以“玉”作比。普通话当中也有“珍珠米”,但指的是一种大米。押鹅生卵:比喻硬要别人做某事。鹅下蛋有自己的规律,不是我们个人想要怎样就怎样;同理我们硬要别人做某事,就像硬让鹅下蛋一样,是不可能的。

我们之所以在认识不同事物时运用相同思维方式,正是因为事物之间本身存在相似性;所以在造词方法上,经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效果。

(二)根据认识对象局部特征或相关要素造词

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受到人们关注程度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特征部分或者该特征往往最容易成为人们造词的依据,表现在造词方法上多为借代。例如,

花喙:喜欢说话的人或爱说好话的人。“花”有混杂的、不单纯之义,如“花白”、“花心”。进一步引申为虚伪的、表面好看(听)的、用来迷惑人的,如“花言巧语”。“喙”即嘴,其主要作用就是说话;所以,两语素组合进行指代其主体;

花面:麻脸的人。这里“花”即混杂的、不单纯之义,“脸”是人体最显著、最受关注部分;所以以其面部特征指代具有这种面部特征的人;

脚手:左右帮忙的人。因为帮忙出力主要是靠手脚劳动;所以,用工具格指代劳动主体;

食风:呼吸新鲜空气;喝西北风。空气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流动空气——风具体可感。风实际是不可食的,或者吃风对解决温饱是毫无作用的;所以可以指喝西北风;但呼吸与食都有一个相同动作就是入口,因此指呼吸新鲜空气。

借代是指借用一个与想要表达的事物密切相关的、能够使人产生联想的事物进行指称,常见的有部分指代整体,如“生头生面”;特征指代本体,如“高鼻绿目”、“花面”;具体指代抽象,如“食风”。

三 根据文化习俗、民族交往和特定心理因素造词

词语的产生除了与它们所指对象自身特点有关,还受到认识主体、地域文化、民族交往等因素影响。

(一)根据当地文化习俗造词

特定地域总有一批反映自己文化风俗和社会生活的词汇,海口闽方言表示与节日有关的词语很有特色,例如,

洗龙水: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海南人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洗龙水”。一方面洗去身上病魔和晦气,强身健体;一方面纪念与端午有渊源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神仙。相传,古时候南海龙王的三公主帮助海南岛人民抵御外来海妖,激战之后,把化身留在海边,而盈滨半岛就是三公主龙头所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龙头都会向海里吐出龙涎,于是人们纷纷前来洗龙涎水,沐浴龙恩,祈求三公主赐福人间;

公期:“公祖节期”的略语,又称“军坡节”。“公祖”指护村神,“节期”是特定日期,各村具体时间略有不同。在节日这天,海南传统村落、族群祭神祈福,邀请亲戚朋友来访助兴,兼具一定社交功能;

换花节:旧称“换香节”,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海口府城地区有换香习俗,意在香火不断,后政府为了防止火灾,通过行政手段改为换花节。

(二)根据民族交往而造词

海南岛处于我国最南端,岛内民族众多,且在地理位置上与东南亚各国相毗邻,自然环境相似,水运发达,交往便利。所以海口闽方言某些词汇的产生是以民族接触和交往情况为依据的。例如,

番囝:旧称南洋群岛的男子;番客:从南洋群岛一带归来的华侨;番豆:花生;番葛:番薯;洋沟:用砖、石、水泥等砌成的水沟;洋楼:新式楼房,仿外国建筑而建造。

“番”在海口闽方言当中既泛指外国的或外族的,也特指南洋群岛一带地方,所以表示外来事物的词语一般都在类属义语素前加“番”做修饰语素,这类词语多达20余条。以“洋”为修饰语素表示“外来”义的词语也有4条等。

海口闽方言中也有不少音译词,如:波(ball球),士胆(stamp邮票),士的(stick手杖),菲林(film胶卷),奥赛(outside球出界)等。在这些音译词基础上还派生出几组新词,如拍波(打球)、波鞋(球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借自越南、老挝、印尼等国语言的词语,这充分表明海南居民当时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三)根据避讳等心理因素而造词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们总有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有着趋吉避凶、崇拜神灵心理;所以在一些特定交往、表达情感等过程中往往有一定讲究,表现在造词上主要就是委婉以免冒犯。例如,差明(瞎子):“瞎”带有一定附加意义,而海口闽方言用“差明”——缺乏看到光明的能力,表示瞎子/不识字(引申义),减轻了听话人的心理负担;柴(棺材):“棺材”和死者处于同一语义框架当中,听到“棺材”必定会引起听话人负面情绪;所以,用棺材的原材料——“柴”对其进行指代;过层:老人死亡。“过”即度过,“层”有辈、辈分之义,用一辈子结束委婉地表示死亡。

除了避讳,在表示贬低、厌恶、愤怒等负面情绪词语中往往使用含有这类附加意义的语素。如也称瞎子为“差明牛/狗”;称痴呆的年轻人为“鹅囝”;糊涂老人为“堕鹅”。因为在人类看来,动物是卑贱的、低人一等的;所以借动物类语素间接地指称某一类人,带有一定感情色彩。

综上所述,词语产生总是有理可据的——以客观事物自身特点为主要依据,并且受认识主体、文化风俗、民族交流等因素影响;所以,我们根据人类一般认知过程,在与普通话词汇对比基础上,归纳了海口闽方言词汇产生的理据:根据客观事物显性特征通过形象思维而造词;根据客观事物隐性特征通过抽象思维而造词;根据当地文化风俗、异域民族交流、避讳等特殊心理因素而造词。

海口闽方言词汇理据探究是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一部分,我们在探求当地先民造词理据的同时可以发现当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缘由。这有助于改善传统汉语词汇学主要以普通话词汇为研究对象局面,对汉语词汇的研究、方言词典的编纂、推普工作的展开、社会文化了解等方面都有一定价值。

[1]陈鸿迈.海口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徐烈炯.概念的命名和词义的理据[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4).

[7]许光烈.汉语词的理据及其基本类型[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4(1).

(责任编辑:张玉秀)

Study on the Coinage Reason of Haikou Min Dialect

DONG Bo-jing

(Department of Liberal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The words,are the coinage outcomes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as a result,both 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 will be coinage reason.The coinage reasons of Haikou Min Dialect i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Mandarin vocabulary,which indicates features of the object,unique thinking way of the subject,peculiar customs and national exchange are all coinage reasons.

cognitive;coinage;reasons;haikou min dialect

2014-09-28

董博静,女,汉族,陕西咸阳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H177.2

A

1009-9743(2015)01-0026-04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1.006

猜你喜欢

造词理据普通话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词源的理据信息考察*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从2006及2007年度新词语看“修辞转化”造词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