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孤独”

2015-03-18谢庚全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罗锅麦卡马文

谢庚全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简论《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孤独”

谢庚全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主要是以塑造怪诞人物形象和展现孤独主题来表达她本人和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孤独的主题除了始终贯穿在麦卡勒斯所有作品中,还烙刻在她个人生活各个层面。以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的美国社会和作者本人坎坷的人生历程为背景,试图通过从心理学角度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人物形象分析,展示麦卡勒斯对孤独起源的思考和对摆脱孤独办法的探索。

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孤独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南方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是以塑造怪诞人物形象和展现孤独主题来表达她本人和笔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孤独主题是其艺术风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孤独是我的大多数创作主题的出发点。我的第一部作品与此相关,几乎全部相关,此后的所有作品都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涉及到它......亦即他们的精神隔绝。”①Carson MeCullers:The Mortgaged Heart,Penguin Classics,1985:280。并凭借其对孤独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在作品中对孤独主题入木三分的展现而在文学界获得广泛赞誉。“在不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下,小说蕴涵着对美国精神文化的深刻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卡森·麦卡勒斯已经超越了地方主义甚至于美国主义,而成为世界上所有孤独者和异化者的代言人。”②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她的道德境界、崇高的精神和对孤独的探索的心灵的深刻理解,在我看来,这些品质使她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③[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三联书店,2005年,第371页。2015年第1期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是麦卡勒斯的重要代表作品,该部作品主要描写了南方小城镇里一个充满爱与恨的三角恋爱故事,突出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孤独的心灵在追求爱,它所爱的人却不能理解它和爱它,反而激起对它的仇恨,结果使它更加孤独。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对《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孤独主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 孤独主题产生背景

(一)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的美国社会

麦卡勒斯作品主要以二战前后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南方社会为背景,“我作品中故事发生地总是在南方,南方也是我一直的故乡。”*Carson MeCullers:The Mortgaged Heart,Penguin Classics,1985:261美国南方具有特殊的历史。南北战争后,南方在某种意义上与北方统一了,但经济、社会、文化差异仍然较大。在美国各地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同时,南方继续担当着全国工业原料供应基地的角色,基本上仍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二战后在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世界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击,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政治结构、经济体制和家庭生活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经济、社会、信仰等各方面均出现了危机。在机器化大生产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大繁荣背景下,人们过分追逐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副作用便是人与人之间人情关系冷漠和个人情感愈来愈孤独和空虚,“美国人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新的自相矛盾的环境里,他们是一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个人”,*[美]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17页。“我们称之为一个社会,但我们公开信仰最彻底的分离和孤独”,*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孤独已成为把一切人都罩在其巨翼下的主题”。*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美国南方社会也不例外,而且受到冲击的程度更深。一方面,科技大发展带来的是经济“被殖民化”程度加深,“变化不仅带来了进步,也带来了新的苦难和新的问题。南方工业基本上完全操纵在外地资本手中,是一种输出资源的‘殖民地’工业。因而南方工人也受到更为深重的剥削。”*黄梅:《怪诞——现代美国南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外国文学研究集刊》,1984年第5期。另一方面,原来建立在农业社会和农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信仰和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其“根本无法与现代工商业文明所倡导的价值体系对抗,根本无法作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赖以生活的精神和道德支柱。”*肖明翰:《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动因》,《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工业化的浪潮冲击着南方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停滞之后,南方人开始如痴如狂地追求现代化,‘进步’成了最时髦的字眼”,*黄梅:《怪诞——现代美国南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外国文学研究集刊》,1984年第5期。名利、地位和财富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与人之间愈发隔阂和冷漠,社会两端极端化更加突出。“所谓‘南方’实乃过分简化的概念,它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不真实、影响最大而又最不幸的畸形儿。”*[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美国人建国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第204页。

(二)作者本人坎坷的人生历程

孤独、孤立和疏离主题除了始终贯穿在麦卡勒斯所有作品中,还烙刻在她个人生活各个层面。“在我小说中发生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我的身上——或者终究会发生。”*[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三联书店,2005年,第112页。在麦卡勒斯短暂一生中,她遭受了心理和生理疾病所带来的巨大痛苦。这种痛苦首先来源于她不幸的婚姻。 1937年,麦卡勒斯与退伍军人李维·麦卡勒斯结婚,不幸的是,事实证明他们都是同性恋者。因此,他们在1940年便离婚了。1945年,麦卡勒斯与李维·麦卡勒斯复婚。三年后,麦卡勒斯患上了严重抑郁症,她试图自杀。1953年,其夫李维在巴黎的酒店里服用过量安眠药而身亡;其次是她的疾病。她从很年轻的时候就身患重病,从1940年开始,她的身体疾病恶化,多次中风导致永久性左侧瘫痪,那时候她才30岁。“从她童年时期开始,身体的不适和疼痛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恶性贫血,伴随着一次次发作的胸膜炎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是她早期的痛苦;15岁时,她得了热风湿,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在她30岁前,左边的身体就瘫痪了,行动受到严重阻碍。”*[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三联书店,2005年,第14页。在饱受长久的病痛折磨后,麦卡勒斯于1967年9月去世,年仅50岁。坎坷的人生使麦卡勒斯多愁善感,内心感到无限抑郁和孤独,这种思想弥漫在她全部创作中和人生每一个角落。

二 对孤独起源的思考

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通过对主人公爱米丽亚及其前夫马文、表兄罗锅人物形象塑造来展示她对孤独起源的思考。

(一)信仰的缺失

信仰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作为人类最根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信仰使人们找到精神寄托和追求。这种精神寄托和追求通过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方向,从而对人类行为结果产生深刻影响。弗罗姆说:“信仰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态度,它使得人类打破幻想,面对现实。人类依赖信仰生存。信仰的缺失将使得人类陷入孤独的沼泽地之中。”*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24页。一直生活在“死亡之神”世界中的麦卡勒斯,对于人类失去信仰后的孤独和迷茫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她自己也遭受着“信仰缺失危机”的折磨。麦卡勒斯认为,在她作品中,多数角色都应该是神未完成的“作品”,是灵魂的流浪者。《伤心咖啡馆之歌》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被遗弃的小镇:“小镇本身是很沉闷的;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只有一家棉纺厂,一些工人住的两间一幢的房子,几株桃树。小镇是寂寞的,忧郁的,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10页。生活在小镇上的人普遍对上帝都很淡漠。爱米丽亚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咖啡馆,小镇的人们更喜欢去那里消磨时间,因为咖啡馆里的气氛是全然不同的。在一家情调合宜的咖啡馆里,人们都表现得雍容典雅,他们觉得一个人内心的满意和骄傲,都应该是来自咖啡馆,而不是教堂。在当时,人的灵魂是受邪恶统治的,所以当他们听闻谋杀事件时,他们是既紧张又兴奋,“整个下午都在过节似地欢庆这桩想象出来的犯罪行为”。小说中三位主人公爱米丽亚、罗锅、马文是上帝弃儿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对神灵没有丝毫敬畏。在和马文的婚礼上,爱米丽亚不断重复一个被认为是亵渎宗教神灵的动作。马文是小镇上一位长相英俊但名声非常不好的一名男子。在他十来岁时候,兜里便一直揣着一只风干盐渍的人耳朵,这耳朵是与他格斗的人被他杀后砍下来的。罗锅精神世界比爱米丽亚和马文更加糟糕。他喜欢看人争论,他很神奇,有时候能够一句话不说就怂恿人们对打起来。此外,他对各类抢劫和犯罪行为拥有极大兴趣。而这也是罗锅为什么痴迷于马文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还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并以此来制造乱子取乐。“他想要窥测任何东西,甚至是巨大的痛苦”*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36页。。他和小镇上其他人一样,都缺乏对上帝的信仰。越是感觉到麻烦或灾难就要来了,他们就越放纵自己来取乐,越是放纵自己就越感到孤独和空虚。

(二)自我认同感的丧失

自我认同就是一种自我意识。个体通过将自身与社会上的标准进行对比和检测来获得这种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源于人们对于职业、宗教和性别角色和价值的一种审视和承担。自我认同也指个体对于自身条件的认同和接受,这些条件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关系。自我认同感缺失会导致人们陷入身份危机,并处于迷失和焦虑的状态,孤独感也便紧随其后。麦卡勒斯笔下主人公总是无力自我解脱,在他们身上折射出严重自我认同危机。作为一个女人,爱米丽亚表现出更多阳刚特质。首先,从外表看,“她是个黑黑的高大女人,身高超过六英尺,骨骼和肌肉长得都像个男人。她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梳”;*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2页。其次,从礼仪来看,“爱米丽亚小姐吃完后,把椅子往后一翘,把右拳握紧,用左手去抚摸她右臂干净的蓝布衬衫下干净的肌肉,这已经成为她每顿饭后不自觉的习惯动作了”*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51页。。她烤后背的时候不像别的妇女在外人面前那样规矩,不知道什么叫害臊,常常像是忘记了房间里还有男人。此外,她似乎很排斥妇女应该做的事情。“她丝毫不在乎来自男人的爱。马文买给爱米丽亚一些礼物包括:戒指、一瓶当时牌子流行的粉红色指甲油、一只银手镯以及糖果。她只是吃了糖果,因为她饿了,她把其余的礼物都在心中精明地估了个价,然后放回柜台进行销售。此外,她被认为是一个好医生,但如果要是有个病人上门,说自己害的是妇科病,她整个人就束手无策。”*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2页。爱米丽亚一直在一个用男性伪装的封闭空间里独自生活。爱米丽亚与马文婚姻破裂体现了一个双性恋者的坚定自我认同感,但当爱米丽亚遇到表哥罗锅的时候,这种坚定决绝态度就马上消失了。爱米丽亚开始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迎合罗锅的喜好。而且,当罗锅被马文所吸引,为了赢回罗锅,爱米丽亚还天真地想用自己的女性身份重新拾回罗锅的心,她脱下雨靴和工裤,穿上鲜艳的衣服。对于爱情,爱米丽亚轻松地背叛了自我认同,她变得像一个新生女孩子一样没有主见。不幸的是,罗锅毅然放弃了女性化的爱米丽亚,选择了邪恶的马文。爱米丽亚完全失去了自我认同,深陷人格解体边缘。这种身份性别认同分裂导致她完全与世隔绝,就像异类一样存在,十分孤独。

(三)爱的徒劳

弗罗姆说:“没有爱,人类一天也活不下去。生命要想进行下去,就需要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去爱。”*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24页。爱情可以排除孤独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但麦卡勒斯却提出了“爱无力”的主题。她指出,在大多数人眼中,爱情问题的症结在于被爱而不是拥有爱一个人的能力。在她的作品中,爱根本无力打破寂寞。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不能摆脱孤独,恰恰相反,两个人结合会让人失去自身唯一性和特殊性。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丽亚这个奇怪女人唤醒了马文心中沉睡的爱,而马文是当时小镇上最有魅力的男人。“这位孤僻、瘦长、眼睛古怪的姑娘正是他思慕的人。看中了她并非她广有钱财,而是仅仅由于爱。”*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22页。为了得到她的欢心,马文彻底改造了自己。他开始善待他的弟弟和养母,他甚至去参加教堂礼拜,做义工,学习礼貌。爱米丽亚接受了他的求婚。然而,这场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爱情并没有成为救赎马文灵魂的工具,相反,爱导致了一个可怕后果,爱是“孤独的助推器”,马文变成了小镇上众所周知的恶棍。与此同时,铁石心肠的爱米丽亚也经历了这种爱。自称是她表哥的矮个子驼背罗锅闯进了她的生活。出人意料的是,爱米丽亚收留了他,她给了罗锅最好的房间和食物,精心的照顾他。“大部分时间,她的眼神都聚焦在她这位罗锅表哥身上”*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6页。。然而,当马文回来的时候,这份执着的爱崩溃了。罗锅爱上了马文,并近乎狂热地追随着他,甚至帮助马文报复爱米丽亚。同时,罗锅也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爱的徒劳,因为马文根本就不重视他这个小个子。爱米丽亚和马文对决结束后,罗锅和马文逃离了小镇,爱米丽亚一个人陷入了绝对孤独的处境。对于这场三角恋爱,麦卡勒斯做出这样的解释:“爱情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共同的经验---不过,说它是共同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它在有关的两个人身上所引起的反响是同等的。”*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三 对摆脱孤独办法的探索

虽然孤独伴随着麦卡勒斯的一生,直到最后都没能摆脱掉它,但麦卡勒斯始终没有放弃与孤独的斗争,她认为“接受种种矛盾却既不探究原因,也不尝试提出答案,是一种幼稚的表现。”*Carson MeCullers:The Mortgaged Heart,Penguin Classics,1985:261。应承担起“解答生活之谜”*Carson MeCullers:The Mortgaged Heart,Penguin Classics,1985:261。的责任,并且认为人类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因此,“尽管宣布了爱的徒劳,却仍然在呼唤着爱,呼唤着理解”。*李文俊:《爱与理解的呼唤》,《文学自由谈》,1990年第4期。“‘迷惘的一代’肯定不包括卡森·麦卡勒斯,她的新书《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其他作品 ,甚至可能令忧郁的霍桑折服。因为她太年轻、太聪明 ,不会陷入迷惘的人们中间。像福克纳一样,她表达的是人类的精神——没有被战胜,也不可被战胜的人类精神 ”。*[美]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三联书店,2005年,第371页。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孤独与摆脱孤独是如影相随的,“所谓的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他处在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日]箱崎总一著,李耀辉译:《孤独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第8页。而“要跳出孤独,大致上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自己积极地打破这种孤独状况;另一个是等待周围环境向你接近”。*[日]箱崎总一著,李耀辉译:《孤独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第73页。《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主人公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尝试摆脱孤独,虽然最终都失败了。

(一)通过寻找依恋对象摆脱孤独

罗伯特·魏斯认为“一场痛苦婚姻的结束,也会带来一阵孤独。而这时候,新建立起来的一般友谊并不能够减少持续的寂寞感。孤独感只有在新的特殊的依恋对象出现时才会突然消失。”*Weiss RS.Loneliness:the experience emotional isol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1973:6.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爱米丽亚从小丧母,由父亲一手拉扯大。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几乎与外界没有任何接触。所以在任何时候,她身上都能够折射出父亲的影子。爱米丽亚经常用父亲的烟斗吸烟,用泵里面流出的水洗头,一整晚都睡在沼泽地的棚子里,身着工作服和胶皮靴,默默地守护着这份难得的安静。爱米丽亚是一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感在她父亲去世后达到极致。这个时候,爱米丽亚急需“找一个人”,以填补父亲去世后造成的巨大的心理落差。于是,她接受了马文的求婚。但仅仅十天的婚姻证明马文并没有发挥依恋对象作用。随着表哥罗锅出现,爱米丽亚冰封的心开始一点一点地融化。她把罗锅置于和父亲一样高的地位:允许罗锅不加任何尊称而直呼她的名字。让罗锅住在她父亲的房间,这间房子设备齐全,自从她父亲死后,这间房子就保持原封不动,爱米丽亚经常亲自打理这间房子。与罗锅谈论自己父亲成了爱米丽亚最大的爱好。当罗锅爱上了马文,并把他带入爱米丽亚的家中,爱米丽亚并没有把马文拒之门外,因为她怕赶走马文后罗锅会跟着走,她怕一个人呆着。在她的头脑里,一旦两个人已经住在一起,产生了感情,如果再分开的话,独自生活对自己来说会是一个巨大折磨。至于马文,他同年的生活逆境对他的成长带来了巨大阴影。马文的父母是一对不负责任的年轻人,他们生下了七个自己不想要的孩子,马文就是其中一个。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累赘,孩子一哭,就得挨揍。尽管马文很幸运,被小镇上善良的女人马丽哈太太收留,马丽哈太太还收留了马文的哥哥,悉心照顾他们,视如己出。然而“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的儿童的心灵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就像核桃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也可能,这样的一颗心会溃烂肿胀,以至于体腔内有这样一颗心都是一种不幸”。*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23页。这是一具渴望爱情的灵魂。最后,马文选择了爱米丽亚作为灵魂的依恋对象。

(二)通过融入群体摆脱孤独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了一个心理方程式“个体+集体=完整的个体”,这意味着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微弱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只考虑到自我,就会自我封闭,结果就只能承受失败的滋味。“不是一堆人簇拥着,就会远离孤独。真正远离寂寞的方法,就是用心融入群体,并把它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20页。一个人若是能够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摆脱孤独,他就可以更勇敢地面对孤独。在故事发生的小镇上,寂寞就像瘟疫一样蔓延,人们因为种种孤独聚集在一起,或者因表哥罗锅的出现聚集在一起。因为这个小镇的人们是不习惯因为快乐聚集在一起的。他们会一起聚集在工厂工作,或在周日聚集在一起举行一整天的宗教集会。当罗锅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这个小镇后,这些情况都发生了改变。“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身上有一种品质,使他们有别于一般更加普通的人。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原先只存在于幼儿身上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他们与外界可以建立更加直接和强大的联系。”*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15页。罗锅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第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就开始和每一个人聊天,并且在自己头脑里把众人分类,向大家提出一大堆问题,比如说询问一个人结婚与否等。很快他便跟周围的人都熟悉起来,仿佛大家很早以前就认识似的。在如此阴暗寒冷的夜晚,罗锅的出现就像个奇迹,带给大家快乐。在这些人当中,爱米丽亚是受罗锅影响最深的人。孤独又愉快的气氛就这么传染着。在这之前,爱米丽亚从来不让顾客在她的屋里打开酒瓶喝酒,顾客买了酒就得离开。但是,在罗锅到来的那一天,爱米丽亚亲自从厨房拿出酒给大家喝,还拿出饼干供大家享用,大家其乐融融。作为群居动物,人在社会上生存,就需要交流和沟通;唯有交流才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爱米丽亚咖啡馆只不过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它给小镇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在咖啡馆,你想进来坐坐,倒不必非吃一顿饭,或是非买酒不可。花五分钱就能要到一瓶冷饮。如果你连这点钱也出不起,爱米丽亚小姐还有一种叫做樱桃露的饮料,一分钱一杯,粉红色的,非常甜。总之待在咖啡馆,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内,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孤独这种极端痛苦的想法,哪怕有也可以暂时压制下去。”*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51页。总之,咖啡馆成为了孤独旅行者们最后歇脚的地方。

结 语

孤独与摆脱孤独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影相随。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因此,一个人孤独感产生之时便是他(她)与孤独作斗争的开始。《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主人公就跟作者麦卡勒斯本人一样,一生都在跟孤独作斗争,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尝试摆脱孤独,但最终都失败了,也许这就是麦卡勒斯想要表达的孤独宿命。

(责任编辑:赵 峰)

On Loneliness in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XIE Geng-q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Carson McCullers is famous for interpreting her and her characters’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with grotesque characters and the theme of loneliness in her works.The theme of loneliness is not only presented throughout her works,but also branded in her personal life.This paper,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under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hardships in her life,will 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TheBalladoftheSadCafé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try to explore Carson McCullers’ consideration of the origin of loneliness and the ways to get rid of loneliness.

Carson McCullers;theballadofthesadcafé;loneliness

2015-03-11

谢庚全,女,汉族,湖南益阳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I14

A

1009-9743(2015)01-0011-06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1.003

猜你喜欢

罗锅麦卡马文
澡盆
想长大的马文
更丰富地活着
山菊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美国老爸教女儿学投资
柳河鞋匠
满意的结局
创意(二)
弱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