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探析

2015-03-18连惠娜

关键词:公平正义法治法律

连惠娜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探析

连惠娜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文化,要注重法治理念的传播,培育公民的法治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接班人,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促进高校法治文化的形成,使其成为未来法治国家建设的新兴力量。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公平正义思维、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以及程序性思维,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公众参与等途径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

法治思维;培育路径;大学生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将法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关键在于增强公民遵纪守法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播,进而使全国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能否被公众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公民法治思维的形成要依赖于一定的法治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的新兴力量,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塑造法治人格,形成高校法治文化,这对于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最早提出法治思维的概念,之后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再次强调了培育公民法治思维的重要性,要“坚持依法治理国家,加强法治的保障,运用相应的法治思维方式化解社会上的矛盾”。

“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基础上,并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范、法律精神、法律逻辑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形成结论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1]此外,“法治思维强调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以及对法治的信念来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可见法治思维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情感思维方式,它更强调要依赖法律法规来判断、评价一些有争议的行为方式或利益关系。法治思维的主体包括干部、群众、大学生等,具有全民性,法治思维的依据是法治理念,要使人们树立法治理念,并进而形成法治思维,另外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推理,需要专门的培养。[3]因此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旨在让人们养成运用法治理念原则去评判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习惯和取向,并进而使法治思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处事的习惯性思维以及评判事物的方式,使人们从传统的人治思想转变为法治思想,不“唯上”、不“唯情”、只“唯法”,并最终形成法治思维。

2.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

(1)合法性是法治思维主体的评判标准。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往往包含着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要素,人们也常常从政治思维方式、经济思维方式、道德思维方式等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但不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权衡评判标准,在法治思维方式中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问题的标准则是合法性,主要有目的合法、权限合法、手段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等五大方面。因此在人们形成法治思维后,面对和解决社会矛盾或争议时会习惯性地以是否合法来评判事件。

(2)权利与义务是法治思维主体的分析线索。

在以合法性作为评价标准之后,对权利与义务的分析是法治思维主体的思考方向。法治思维主体会以权利和义务为线索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追问,如依据法律法规中的事件主体是否有权做出此行为并享有相应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是否有义务行事满足对方要求,可见在法治思维方式中权利与义务因素是评判事件的必要因素。

(3)程序性是法治思维主体的操作杠杆。

建立法治国家、追求公平正义,就要以公正的程序作为依托,法治取决于一定形式的正当过程,而正当过程又主要通过合法性程序得以体现。“缺乏必要的程序要件是难以协调运行的,若硬要推行就容易与古代法家的严刑峻法同构化,其结果就是治法存、法治亡”。[4]因此程序性是法治思维主体的形式操作杠杆,使其对事件的合法性的评判有形式上的依托。

二 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方式、树立法治信仰,有利于未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1.树立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中”。“法律至上”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形成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要形成“法律至上”就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们形成对法律的信仰。[5]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培养,使法治观念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能形成守法、遵法、尚法的良好行为,让他们习惯性地以法作为自身行为处事的准则,摆脱社会上潜规则、人情等因素影响,不一味地信钱、信权、信访、信闹、信关系,而是信法,相信法律规则下能获得公平正义,从而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法治人格,并最终形成法治信仰。

2.促进高校法治文化的形成。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模式过于行政化或人情化,如高校管理的行政型思维方式、人情型思维方式等,在这些思维方式下的管理大多体现为“权”大于“法”,在教育教学中以感性经验为主,学生管理上多基于人情,而这往往造成不公正的现象。[6]因此推动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摆脱过去行政型、人情型的思维方式,以法治思维方式进行校园管理,建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务部门、完善高校运行的制度化管理,将有利于维护高校学生管理的公平与正义。

3.为中国法治建设培育新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中国的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法治社会的构建,更在于促进公民法治思维的形成,使人们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处理社会问题,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文化。倘若“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7]在全社会形成尚法、遵法的风尚潮流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培育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以合法性作为评判标准,以权利义务作为分析线索,以公正的程序作为运行形式,使大学生树立法治信仰,能够使大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管理的可靠接班人,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带来新兴力量。

三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内容

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公平正义,以合法性为起点、以权利义务为中心、强调程序性思维方式,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也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

1.公平正义思维。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价值准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首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首先要培养公平正义的思想,而公平正义思维的首要内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首要条件。[8]大学生要以公平正义作为自身的信条,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时始终依照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代言人,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运用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工具传播社会公平正义的正能量,这样更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共同促进全社会在公平正义的规则下运行。

2.合法性思维。

合法性是法治思维的主要评判标准,合法性思维要求在面对任何有争议的事件时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作为自身的评判标准。法律法规具有“确定性、可预期性、可执行性”的特点,能够告知人们所具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以及相应的合法程序等。合法性思维的形成要求将法律法规内化为人们心中的标尺,人们能够自觉地依据法律法规作为标准评判事件。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过程中要注重对常识性法律法规的掌握,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时刻参照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分析,使法律法规成为评价判断事物的依据。

3.权利义务思维。

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在法律关系中明确公民在法律的范围内的作为和不作为,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与义务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支撑,权利与义务在结构上具有相关关系、在总量上具有等值关系,在功能上具有互补关系。法治思维要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观察、分析、解决矛盾,这是法治思维的实质。大学生要辨清自身所拥有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此外还要时刻清楚自己所应尽的义务,只有尽了自己的义务才能享受拥有的权利,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权利的主体也是

义务的主体。

4.程序性思维。

程序是种可实践的理性、合法性的操作形式,建立合法的操作程序,能够消除潜规则、人情等影响,将价值的衡量转化和利益博弈转变成在程序规则下合法进行操作,使得各种事件都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9]因此培养程序性思维是法治思维形成的关键,大学生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要注重依照法规程序进行,要对同等的事情同等关注、同等对待,面对以权谋私的现象要及时举报,让程序性思维深入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

四 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有效路径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要从个体和全局两个不同的层面出发,即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点,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另一方面则要创建高校的法治文化,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

(1)运用课堂教学加强大学生法律认知。

思维方式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法治思维的养成也需要有一定的法律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要注重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运用课堂教学传输各种法律知识,促使大学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内化为法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法治思维。高校要开展各种类型的法律常识选修课程,即便学生不是法律专业也能较易了解不同类型的法律常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要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公共课程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增设了一节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的内容,高校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并结合实际延伸扩展,使法治思维方式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深入学生的头脑中。

(2)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法治理念。

单纯的法律知识灌输只是丰富了大学生的法律认知,但在法律知识的运用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要探索教育手段的多样性,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能够将自身所拥有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治理念并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会有更强大的感染力,如可以开展模拟法庭,运用角色模拟方式使学生在扮演法官、公证人、罪犯等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感性的法律认知。此外还可以举行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法律案件辩论、观看法治影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而自觉地形成相应的法治理念。

(3)促进大学生公众参与形成法治思维。

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只是在假设的案例中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播,若单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难免会产生与实际割裂的局面,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还要积极促使大学生进行公众参与,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及形成的法治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校园的学生管理中,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法务部门,使其体会到法治思维方式在校园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旁听法院的案件审理、参加选举活动等,使学生感受到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更有利于法治思维的养成。

2.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

(1)组织高校法治文化宣传活动。

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有利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建立高校法治文化,“以文化人”,学生在具有法治文化的校园内学习、活动会不自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从而促进自身法治思维的形成。高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宣传资源,如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站等宣传法治思想,并紧密围绕学生日常事件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举办校园法治文化宣传主题活动、法治讲坛、普法演讲等,从而形成领导带头,师生全员参与,通过师生互动来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最终通过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反向促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

(2)完善高校制度化管理。

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中易偏向行政化、人情化管理,这往往会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因此要创建高校法治文化,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提供有利的校园环境,这就需要从学校规范制度的完善着手。首先要健全合法的学生管理规范制度,从而做到有法可依,这种规范制度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利益,要有和谐一致的内容、完整统一的形式、排列有序的层次,并将规范制度辐射到各个院系当中。[10]其次,在健全学生管理的规范制度之后,要严格依照规范制度进行管理,并对其监督,从而使得高校在健全的规范制度下依法运行。

(3)建立高校学生法务监督部门。

当学生亲身参与到高校的制度化管理、参与到对校园部门的监督时,将更有利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建立由教师带头领导并由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校内法务监督部门,并且赋予一定的实际权力,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相关部门运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使学校部门在第三方监督下不越权合法行使职权,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监督管理,了解学校部门制度化管理方式并体会到进行法治管理的必要性,进而使大学生增强自身的法治思维修养。

[1]姜明安.法治思维与新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3-26.

[2]汪永清.法治思维及其养成[J].求是,2014(12):38-41.

[3]陈大文,孔鹏皓.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9-33.

[4]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41-42.

[5]刘晓梅,赵文聘.法治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55-56.

[6]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139.

[7]人民日报评论部.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N].人民日报,2013-3-1(2).

[8]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76-79.

[9]宋向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J].嘉应学院学报,2014(10):57-61.

[10]王非.法治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价值和培养模式建构探析[J].实践研究,2014(6):104-107.

Cultivating Way of Thinking of Rule of Law for College Students

Lian Huina
(School of Marxism,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with the rule of law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pread of the rule of law concept,cultivating citizen's rule of law thinking.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is helpful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promoting the cultur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fairness and justice thinking.The cultivation of legitimacy,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procedural thinking should be also promo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and it is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le of law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rule of law thinking;cultivating way;college students

G641

A

1672-6758(2015)09-0001-4

(责任编辑:宋瑞斌)

连惠娜,硕士,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资金资助。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法治法律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