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稼轩词问句研究

2015-03-18肖菊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水龙吟稼轩辛弃疾

肖菊香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稼轩词问句研究

肖菊香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辛弃疾词多用问句来表情达意。其词中问句在结构上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在情感上有忧愤深广的特征,而在审美意蕴上则造成曲径通幽、惊涛拍岸的效果。辛词问句丛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是个人性格的正直多气、社会的内忧外患使然,以及词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影响。

辛词;问句;作用;原因

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号称“中兴”的时代,其实是一个点燃人的希望又最终令人失望的年代。这样的时代使得他心头多恨、词中多气,更铸造了他“有志不获骋”的坎坷人生。

笔者据徐汉明先生点校的《辛弃疾全集》统计,辛词中明确带有问号的有212处,而准问句(虽不带问号,但表示轻微疑问,如“问谁知”、“谁共饮”、“何年有”等)约有110处。其中常用疑问词有:何、谁、几等。这里主要以明确带有问号的问句为研究对象,试图阐释辛词中问句的作用和问句横生的原因。

一、问句的分类

从修辞学的角度,将辛词中的问句分为设问句和反问句,并根据在一首词中所问的次数,将设问句分为单独发问和连续发问两种。

辛词中绝大部分为设问句。设问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有时也不作回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1](下册P222)这又有两种:一为单独发问,一般用何时、何在、何人、凭谁(问、诉)等词,多为表达一种忧国、孤独、苦闷之情,如《念奴娇》(我来吊古)中“虎踞龙蟠何处是”、“一声谁喷霜竹”、“谁劝杯中绿”,此三句表现出词人对国土沦丧的隐痛以及愤懑、孤独之情;二为连续发问,多为表达某种激烈或复杂的情感,如《满江红·中秋》上阕用“何人”、“凭谁说”、“何区别”来连续发问,情感较单独发问强烈、丰富。

辛词中还有少量反问句。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1](下册P223)辛词中的反问句常用的反问词有“岂有”、“岂如”、“又何知”等,大多表现一种愤慨、讽刺、不屑的情感,如《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中“但衔杯莫问:‘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及《哨遍·秋水观》“之二虫又何知”等句。

二、问句的作用

从语言学角度而言,设问句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1](下册P223)反问句的作用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造成深刻的印象”。[1](下册P223)而问句连用的形式,表达的思想内容更深厚,语气更强烈。下面分别从结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蕴上来探讨辛词中问句的作用。

(一)结构上——波澜壮阔

辛词问句的分布位置主要在片中,其次在片末,最后在片头。辛弃疾在词中常有意设置一个问题(常是设问)以便来展开议论或者抒情,其作用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分别有起、承、转、合的作用。

1.起

问句在词中起“发起”的作用时,其位置一般在词的上片或者下片的开头,也有一些问句在词的中间。这种问句以设问句居多。主要作用有引出下文要议论或书写的内容,并统摄整首词内容或只统摄词中某一个部分内容,使得词的内容呈现出总分结构。如著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的开篇“何处望神州”一问,引出下面要抒写的内容和要抒发的感情。神州在何处呢?进而引出天下兴亡之叹。开篇问句起引出下文内容的作用。

2.承

辛词问句起“承”的作用时,一般是在片中或下片的片头。放在片头或片中时,通常能起到承上或者启下的作用。如《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词人66岁。词人被召回朝廷两年后,又因坐谬举被降官。词以“老去行藏与愿违”总起,以下分别承以药名、故实,曲言其归隐之意。“何人可觅安心法”一句承接上文“山草”两句中行藏的矛盾,又隐含有归隐的倾向,开启下文“白鸥”两句的归隐之志,起承上启下作用。

3.转

在词中起转折功能的问句一般是在下片片头或者每一片的片中。多为词中内容或情感的转变,借以抒发复杂、深微的情感。如《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此词乃悲秋之作,然“其主旨却并非直言而出,采用欲擒故纵之法”。[2](P364)上阕先言月明花香之时,无悲意。歇拍用问句“是谁秋到便凄凉”一转,以宋玉自喻,暗含悲秋。过片承起处之意,言宴饮歌舞,常人何悲之有?问句“问他有甚堪悲处”又引出煞拍的转折,直言其有悲,而悲愁的原因是“重阳节近多风雨”。如此一曲三折,跌宕起伏主要是通过两个问句得以实现与加强。

4.合

问句在下片末尾时,一般是起挽合全文、总结全篇的作用。这种设问句主要是为了发人深省、引人回味,或总结全词,抒发或激愤或无奈的情感。如《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此词“言李广事,同病相怜”。上阕叙李广事。下阕言其甘愿追随李广。当读到用武之际,其被闲置不用时,情感愈发浓烈,遂发质问:“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感慨至极,然并没有任其再继续,而是有问无答,掩卷沉思。继而转向窗外之细雨斜风,更增内心凄然之感。结句无意作答,以景结情,言尽而意无穷。

(二)情感上——忧愤深广

问句利用一问一答或只问不答或寓答于问的形式来引出问题、引人注意、抒发情感、书写议论,便于词人表达其复杂、深广、强烈的感情。

1.情感的广度

词人问天地、问历史、问民族、问社会、问农民、问自己等,任何事物皆能引发他的追问,表现出对宇宙人生、世间万物、人事情理的或喜或忧或讽或赞的情感态度。当然主要的情感是深沉浩茫的民族忧患和嫉恶如仇的社会批判。

民族忧患主要表现对年少的追忆、对再上沙场的期盼,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年老的叹息、无人会的孤独寂寞等,涉及到情感的方方面面,而这正是通过问句得以传达。

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的孤独、忧虑。而对现实的谴责与讽刺极其宽广,几乎涉及到导致当时国势微弱的每一个重要问题。有对南宋偏安局面的强烈反感和对卖国投降派的猛烈抨击,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有对虽非投降派,但以其错误决策与行动危害国家人民的权奸的讽刺谴责;有对南宋朝廷对抗战英雄和治国人才的排斥、打击的控诉,对整个官僚仕宦阶层丑态的揭露,对南宋苛酷的内政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讽刺等。

2.情感的深度

用问句引发议论,通过议论揭示事物的本质、矛盾的根源。或者通过问句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人们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叶嘉莹先生指出,卸帆、系缆都是表示船之停泊不再向前,喻示南宋朝廷耽溺于眼前之苟安,不再想收复中原的一种颓丧的心态。此句可谓深刻而大胆。又如名篇《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一针见血地指出:纵使采取多种办法,然其无人可诉的孤寂幽怨却是命定的、永恒的。其情感的深度可谓是深不见底。

3.情感的力度

用问句特别是用反问和连续发问的句子,能表达出强烈、愤懑的情感。如《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但衔杯莫问: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意为人间没有孺子长贫这样的人,稼轩心事注定无人能识。用反问来问,强调了其无人会的孤独、愤懑。又如《满江红·中秋》上阕:“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彻。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为吹开,凭谁说?”此词上阕连续用问句,“何人”之问之后又叠加“凭谁说”之问,孤寂无助之感表现得更加强烈。

4.情感的长度

纵观词人人生的各个时期,均是发问不止,激情不灭。可以说,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批判等情感持续了一生,真是“死而后已”。江、淮、两湖之什,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虎踞龙蟠何处是?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带湖之什,如《太常引·寿韩南涧尚书》、《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七闽之什,如《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定风波·莫望中州叹黍离》。瓢泉之什,如《上西平·送杜叔高》、《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等。可以说,词人的一生都是愤恨不平、怒气冲天,问句也伴随其一生,至死方休。

(三)审美意蕴上——曲径通幽、惊涛拍岸

范开在《稼轩词序》评价道:“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3](P561)大体道出了稼轩词雄大沉郁的总体风格。这种雄深悲愤的情感内核透过曲折回旋、雅健壮阔的外在形式呈现出来。

无疑,稼轩词风格多样,有豪迈奔放的气势、缠绵细致的感情、明媚清新的意境、诙谐幽默的趣味、自然闲淡的神韵。但是,不管其风格如何变幻,各种风格的审美意蕴总是以曲径通幽、惊涛拍岸的审美冲击为显著特色,而此种审美冲击的形成离不开问句在结构和情感上的作用。起伏跌宕的结构表达深微复杂的情感,易形成一种类似于曲径通幽的审美风格;而雄浑壮阔的结构表达深厚激烈的情感,则易形成惊涛拍岸般的审美意蕴。

三、好问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辛词中多问的原因根源于词人性格的正直、豪放、叛逆、多疑。当然,性格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出生地(被金人统治的山东)、家世(祖父的爱国教育)、经历(年轻时擒张安国、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交友(陈亮、刘过等)等。他的性格也是复杂多样的,可能有时外放,有时内敛,有时冲动,有时理智。但正直、多气却是其性格的主要方面。

绍熙四年(1193),辛氏在所上言事札子中,向宋光宗提出了防御金兵南下的战略思想:“置一大帅专任鄂渚之责……陛下何惮而不为?”[4](P366)以此直言质询的口吻对皇帝说话,极易触犯龙颜。可见其耿直、无忌的性格。《宋史》亦言其“持论劲直,不为迎合”。[5](P12,162)诚如其所言:“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6](P362)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刚拙的性格,使他对皇帝直抒己见,或质疑或批评;对执政同僚、社会弊病,则更多讥刺与指摘,并且常用直言质询的口吻,因而其词中遍布问句也不足为怪。

(二)社会因素

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矛盾重生、灾患不断的内忧外患,刺激着民族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辛弃疾,因此其词中多就这些问题责问统治者、或直言其怒气。

外患主要为金国威胁,金人占据长江以北半壁江山后,又肆意南侵,而南宋军事虚弱。内忧也很多,如庙堂上有主战主和派、党系的斗争;江湖上有农民暴动(如1175年湖北、江西茶民暴动)、官贪吏墨(1179年湖南官吏整治)、灾荒(1180年江西粮荒)等。[7](P44~55)众多的内忧外患使得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的辛弃疾满腔怒火,满腹怨气,再加上自身的不平遭遇,自会使其胸中迸发冲天之气,表现在词中就是不停地质问,就是愤恨与孤独。

(三)文学因素

辛词中问句丛生的文学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词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其他文学体裁影响。词产生之初为宴嬉戏乐之作,后多表现艳情闲情,风格纤绵柔弱。但经苏轼等人的发展,词开始大量书写个人性情怀抱,建立起“豪放”的风格。辛词多书写个人的英雄之气,确定并发展了“豪放”一派。豪迈的风格必当需要跌宕的表现手法,而跌宕纵横尤离不开问句。

词的创作手法不断发展,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进一步发展为“以文为词”。引文入词必定会引入散文的手法,比如问答、对话、设问、反问,而这正是辛词中大量问句产生的文学原因。辛词问句横生不仅受到散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诗歌的影响。宋代诗歌有好议论、喜追思、散文化的倾向,诗作为文人士大夫最喜爱的雅文学,影响力极大,其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势必会影响词的创作。

总之,由于词人性格耿直、刚烈,所处时代的特殊及文学的发展,造成了其词梗概多气、问题丛生、问句迭出。而丰赡的问句使得其词波澜壮阔、忧愤深广,给人以沉郁雄大的审美享受。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王仲厚.唐宋词话[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 辛弃疾,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

[4]辛弃疾.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A].徐汉明.稼轩集[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

[5]宋史·辛弃疾传[M].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6]辛弃疾.论盗贼札子[A].徐汉明.稼轩集[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

[7]钱东甫.辛弃疾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2095-4654(2015)09-0079-03

2015-07-02

I207.23

A

猜你喜欢

水龙吟稼轩辛弃疾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明志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剑歌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时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