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以诚信友善为道德视角
2015-03-18郭恬恬刘金鸽
郭恬恬,刘金鸽
(河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文章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我国当医生有时也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患关系经常恶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医患纠纷越来越多。一边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投诉,另一边是医生抱怨待遇差、常被辱骂、殴打,甚至杀死医生的事件也不断发生。医护人员人人自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为处理投诉,解决各种纠纷,政府、医院都做了诸多努力,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来保障医生与病人双方的权利,但并未从根本上缓和医患矛盾,医患关系仍处于不和谐的状态,医患之间的信任急剧滑坡,医疗纠纷频发,医患矛盾激化。这一现象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已经演变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医患关系现状
2006年12月26日,位于深圳市的山厦医院医生、护士为了保护自身不受伤害,全部佩戴钢盔上班。2012年3月23日下午,17岁的患者李梦南持刀冲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凶,造成一死三伤的惨剧。2012年上半年,北京同仁医院也发生过病人挥刀砍伤医生的血案。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的医患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三甲医院每家每年纠纷中要求赔偿的约100例,走法律程序的约20~30例;二级医院每家每年发生20例左右,走法律程序的有3例。另外,约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或家属暴力殴打、辱骂、威胁医生;约59.63%的医院发生过患者纠集多人围攻、威胁院长;约76.67%的医院发生过拒绝出院且不缴纳费用;约61.48%的医院发生过在院内摆设花圈、烧纸、设置灵堂等。可以说中国的医患对立与冲突仿佛已滑向了战争边缘[1](P168-169)。
二、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解析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体之间的多方面关系[2]。马克思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医患关系也不例外,从古至今医患之间就是一对矛盾体,最著名的就有三国时曹操杀死华佗的先例。只不过今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一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因为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医院或者说做具体工作的医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当成产品出售给患者。患者付了钱,理应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而当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服务或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时就认为钱花的不值,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就会产生医患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院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服务来换取收入,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有,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解决医患纠纷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等都会造成医患矛盾。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相互攀比、盲目扩大规模,追求经济效益,药品生产企业和医药公司等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红包回扣等现象的存在以及医生态度生硬、沟通不畅,这都加剧了患者对现行医疗体制的不满。而医生方面也存在着不满情绪,如,工作压力大、负担重、没有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患者维权意识、健康意识增强,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等。但这些都是浅层次的原因,真正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价值观的扭曲。现在很多社会事件其实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所致。医患之间丧失互信,相互猜疑,不能平等友善相待只是整个社会诚信度下降的一个侧面。当然,也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期待有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大多是相互信任的关系;绝大多数病人还是相信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还是很配合治疗的;绝大多数的医生还是讲究医德的。病人、病人家属和医生的共同目的是治愈病人的疾病,有怀疑是必要的,但是过于偏激就会干扰医生的诊断治疗和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中国医学认为:一个人只有培养元气、巩固根本,身体才能充满活力,保持强健,益寿延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这个“本”和“元”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有很多,比如,增加投入、加强管理、规范诊疗行为等,都会有一时的效果,但治标不治本。治本之策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互信、诚信、友善、平等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个字,其中的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医患双方和解、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道德基础。医患之间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友善关系才能携起手来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分析矛盾,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创造条件促成良好的转化,限制条件防止不良转化。而且,还要坚持二元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医患矛盾。
(一)治愈、帮助、安慰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青年医生》引用了一位芝加哥大学神经外科教授关于医生治病的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描述了医务工作者每天都在践行的一种理念,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疾病有它自身的规律,医生的工作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帮病人一把,使疾病朝好的方向发展。据我们调查,大多数医生都在追求精湛的技术,期望能成为治病救人的名医。给病人以温情的帮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生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疾病本身。从古至今,一切医学技术都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帮助。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通过医学的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传承健康。安慰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包含着深深的情感,不论是病人还是家属,还是其他社会人,他们均需要安慰及精神上的鼓励,这也是医学起到的三方面的作用之一。
(二)技术救人、沟通救心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
现在医疗行业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疗技术越来越高,但是技术只能救人,不能救心,沟通才能救心。良好的沟通建立起互信关系是化解医患矛盾的关键,是医治医患关系病痛的良药。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让医生的关爱树立起患者重返社会的坚定信念。用美好的心灵和精湛的技术呵护每一位病人,使病人的生命延续,健康重现,幸福永在。医生应该追求完美的服务,当病人的知心朋友。医者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干的是“刀尖上求生”、“死神手中夺人”的活儿,交到你手上的是活生生的人,你手术台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死和未来的生活质量,不仅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尽最大可能帮助患者靠近幸福。
(三)理解包容是医患和谐的关键所在
患者的理解和包容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作为一个理性的患者,也应认识到医学是个不完美的科学。尽管现代医学在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细胞分子医学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疾病种类仍在不断扩大,新的疾病如SARS、埃博拉病毒等不断出现,加上各级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还存在着误诊、误治、抢救失败的可能。目前,国内外多种疾病的确诊率不足70%,各种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在70% ~80%[3],相当一部分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因不清,病机不明,诊断困难,治疗无方,存在着较高的误诊率。有些疾病即使诊断明确,也无法治愈,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这是医学的无奈。病人和家属也要认识到,一旦得了这些疾病,它就会伴你终生,你就要和疾病共生存,即使医院再高级、医生再高明,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有些人以为医学是万能的,进了医院就进了保险箱,挂了号,花了钱,医生就要治好疾病,治不好病就打骂医务人员是缺乏理解、包容的表现。患者要正确地对待医学的无奈,用宽容的心对待医生及医疗活动中的不足和失败。
(四)友善互信是医患和谐关系的保证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施与完善,促进了社会整体价值观取向的改善,医患关系在伦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医患关系应该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医患双方对健康无限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医患双方互信则双赢,失信则两败俱伤。医生应秉承尊重生命与人格的医学人文精神,把医患关系建立在对生命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真诚地尊重、关心、爱护患者,对患者施以医学人文关怀。患方对医方的信任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在医疗活动中,患方同样需要尊重医方的各种权利和尊严,共同建设一个互信的、合作的人文环境。医患之间不友善、不平等理念是造成医患矛盾的根本,双方只有彼此不分高低贵贱,才能互敬互让,友好相处。
以辩证法为依据分析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信、友善、平等相处是医治医患关系病痛的一剂良药,有了这副良药,医患合作才能奏响生命的乐章。面对每个患者,医生没有理由不把人间的爱给予他们,让每一个患者活出意义。良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看到患者痛苦,医生内心也备受煎熬,看见患者的笑容,医生内心好似也卸下了千斤重担。患者也要充分理解、信任、包容医生,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朱爱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对策探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4).
[2]任莉,白继承.从“医闹”与防御性医疗行为探索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5).
[3]沈婵珠.探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