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社会舆情监管态势和应对策略分析

2015-03-18刘天际

新媒体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监管

刘天际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社会舆情是广大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的观点,主要通过网络反映出来,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完全进入互联网时代,因此网络舆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信息集散地。

1 社会舆情监管态势

1.1 网络舆情非理性倾向严重

目前,我国社会越来越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公民积极、主动、理性的参与网络建设中,是新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构建健康、良性发展的公共交流平台,需要理性意识作为支撑。但是由于互联网没有界限,思想言论充分自由,这就为极端个人主义提供了比较“自由”的领地。在互联网中,任何人均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且互联网具有非责任性,迎合了某类人追求刺激、引人关注的思想,导致人性极端、冷漠的丑态公之于众,甚至逐渐演变成网络暴力。

例如,2011年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连续被两车碾压,十余人在女童身边经过,却无一人报警或采取抢救措施,拾荒老太伸出援助之手,却被质疑炒作。

1.2 泛娱乐化趋势加重

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网民随意打开网页,即可在其中搜索到相关资料。但是,这些信息资源真假难辨,很多网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进行大肆传播,给网络秩序的建立带来严重影响。对于很多未成年网友来说,这些垃圾网络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三观的建立。同时,不良信息资源对网民的影响通常是比较深远持久的。

部分网友为了填补现实社会的失意,常常在虚拟的互联网中寻找精神寄托,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所有人均能够正确区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因此往往迷失自我,很难找到平衡点。这种网络泛娱乐化趋势的不断加重,必将使得很多网民在娱乐中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例如,很多网民常常以恶搞的形式,触犯了传统道德的底线。若将其延伸到公共事件中来,可导致很多不理智诉求的出现。

2 社会舆情监管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社会舆情监管措施比较单一,且传统媒介的管控思想比较浓厚,很难改变网络舆情发展现状。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社会舆情监管。

2.1 提高危机意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意识往往决定行为,也就是说,要想改变不良行为,首先要改变不良意识。对于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来说,前提是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波及范围,正视其突发性,力争将舆情所关注的热点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际上,提高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正是一个有预见能力的政府应该具备的。

与此同时,面对网络文化在大众群体中的不断渗透,很多网民无法正确辨别网络资源、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此,要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同时宣传优秀文化,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加强网民思想教育,既要符合网络环境发展现状,也要符合大众心理预期。针对非理性倾向严重现状,要将网络舆情监督落到实处,逐渐将其制度化,在保证网络民意交流畅通的同时,对其加以引导和规范。同时,网络文化建设要深入到网络公共领域中,向广大网民阐述舆情监管的真正意图。

2.2 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垃圾资源、信息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中滋生、泛滥,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具有一定隐秘性,因此不断提高网络监管能力,才能有效杜绝舆情失控。为此,要不断对网络环境进行完善积极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例如,通过立法方式,对有害信息传播进行规范和监管。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体系,引导网民自觉抵制有害信息。

由于网络舆情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得以发展的,因此地址网络舆情泛滥,也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在理性时代背景下,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正确引导,最终往往需要依靠技术层面的实际操作。也就是说,脱离信息技术谈网络舆情引导,必将流于表面,且肤浅空洞。为此,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要具备连续性,保证监管工作的动态性。同时,要根据预警指标,正确分析舆情信息,为制定应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步骤如下:

舆情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过滤——分析舆情——判断舆情预警等级——启动应急预案

2.3 提升网民意识、素质,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不断提升网民的公民意识,扮演舆论环境创造者,发挥自身优势,为公民素质养成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同时,要不断提高网民理性使用互联网媒介的能力,并对其信息筛选能力进行培养。在通过媒介表达自身意见时,不仅要保持谨慎、平等的态度,还要充分尊重他人的建议,进而在网络交流平台上理性、客观的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信息社会下,政府是信息和资源的主要掌管者,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进而解决“数字鸿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并在全社会中分享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在互联网中不断加大网络舆情监督力度,不断拓展舆情监管的辐射范围,使网民参与到公共事务探讨中,并正确发表自身意见,进而为网民获得信息提供便利,有效减少错误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信息交流的良好平台,进而对虚假信息、网络谣言进行抵制,避免其泛滥成灾。

3 结束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若不能对其加以正确利用,其会成为危害人们思想健康的工具。从我国社会舆情网络化发展历程看,目前很多舆论均有可能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在社会中产生较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针对社会舆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应通过舆情监管加以规范和制约。为此,应在充分抓住和利用网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不断对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为应对网络时代下网络舆情监管不良态势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1]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唐嘉国.风险社会语境下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J].公安研究,2012(01):71-77.

[3]张善根.微时代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与法律规制——基于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2013(01):36-41.

[4]安志放.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02):59-62.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监管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