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山南北部草原生态分区与草牧业发展对策

2015-03-18梁东亮刘永录郭艳玲王荣芳

草原与草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阴山本区草地

邢 旗,梁东亮,刘永录,郭艳玲,王荣芳,高 旭,景 文

(1.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3.巴彦淖尔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临河 015000;4.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集宁 012000;5.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兴和 013650)



阴山南北部草原生态分区与草牧业发展对策

邢 旗1,梁东亮2,刘永录3,郭艳玲4,王荣芳5,高 旭1,景 文1

(1.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3.巴彦淖尔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临河 015000;4.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内蒙古集宁 012000;5.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兴和 013650)

本文根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以草原类型为基础,综合考虑草原经营发展、草原利用培育措施等方面的一致性,对阴山南北部区域草原进行生态分区,并分析草原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程度,进行分类保护,同时明确草牧业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对策,为实现阴山南北部区域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打基础。

阴山南北部;草原分区;草原生态修复;草牧业对策

阴山南北部区域位于内蒙古中部,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占据重要位置。该区域涵盖了农、林、牧三大经济类型,同时又包括自治区首府和大型工业城市所在地的人口聚居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多年的过垦、过伐、过牧,工矿开发等,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风蚀沙化、盐渍化,该区域已成为我区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改善的区域之一。近些年来,国家、地方对生态治理的大量投入,已显现出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在当前生态治理的攻坚战和难点日趋显现的时期,加快提出节约型生态治理与草牧业发展模式,成为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和草畜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基本概况

1.1 社会经济状况

阴山南北部区域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12′-114°49′,北纬39°35′-43°28′之间,南与河北、山西为界,北与蒙古国相接,是内蒙古中西部边陲的重要门户。阴山山脉东起河北省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200多公里,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形成了我国北方中部的天然屏障的核心。阴山山脉为一道天然的农牧分界线,山区本身为农牧交错区,山前、山后为丘陵区,往南进入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农耕区,往北进入蒙古高原草原牧区。行政区划主要包括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的大部分地区,共有4个盟(市),36个县级行政单位(见图1)。

阴山南北区域是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以工业和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为支撑,旅游、矿产和建筑、建材业等较多优势行业并存和发展的现代经济结构。2013年4盟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7798.83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6.33%,农林牧业总产值889.84亿元,其中,农业396.83亿元,牧业474.09亿元。2013年,该区域总人口为956.0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28%,从业人数为529.2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55.35%。区域总土地面积为166054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13.89%,其中草原面积1149.4万公顷,占区域总土地面积的69.63%;耕地面积256.4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2.36%。

图1 阴山南北部区域位置图

1.2 自然条件概况

阴山南北部区域地处中纬度内陆,海拔较高,地貌框架主要由平原、高原及山地组成,阴山山脉由互不相连的大青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和狼山组成,海拔1000-2000米左右。山脉呈东向西,横贯于河套-土默川之北,内蒙古高原南缘。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乌拉察布-巴彦淖尔高原,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黃河流域的河套-土默川平原,阴山南北两侧热量与水分有明显的差别。

该区域距蒙古高压中心很近,气候属于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具有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热,多大风以及年、日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3-7.6℃,≥10℃积温18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由东至西递减;年蒸发量为1022~3179mm,由东至西递增;冬春降水量少,加之风大沙多,春旱严重,气候从南向北和从东向西的差异较明显。

区域内河流稀疏而水贫,除黄河水系外,多系流量不大的山川沟溪。黃河为流经内蒙古的最大河流,总的流域面积约为11万多平方公里,占全黄河流域面积的15.4%,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2.15亿立方米(M≤2g/l)。

土壤类型复杂,就水平地带而言,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栗钙土、棕钙土及灰棕荒漠土;阴山山地由山地草甸草原土、山地褐色土及山地栗钙土组成简单的垂直带谱。非地带性土壤类型有草甸土、沼泽土、沙土、盐土、碱土等。

1.3 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

阴山南北区域4盟市天然草原总面积为1149.4万公顷(2010年内蒙草勘院草原普查数据),其中,荒漠草原面积最大,占草原总面积的36.75%,其次是典型草原占26.06%,再次为草原化荒漠和荒漠。隐域性草地占5.33%。从东南向西北的地带性草原中,草甸草原分布于山脉阴坡及卓资山一带;典型草原分布于阴山中东部的山地及丘陵区,主要由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根茎禾草及旱生半灌木、旱生灌木组成;由旱生多年生丛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建群的荒漠草原、以及具刺肉质叶超旱生、旱生灌木建群的草原化荒漠和荒漠类草地,分布于乌兰察布高原北部和西北部。

阴山南北部区域天然草原总产草量为561978.93万公斤,载畜量在294.43万羊单位(2010年内蒙草勘院草原普查数据)。依照《草原生产力等级评价技术规范》(NY/T 1579-2007)对阴山南北部草原生产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天然草原质量总体较好,但产草量相对低,属于优良低产型草原。

区域共有中重度退化草原369.98万公顷,占区域草原总面积的32.19%;矿区开发共占用草原面积76.91万亩(2014年内蒙古蒙草公司调查数据),在中、重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中:退化草原面积最大,为306.74万公顷,沙化面积33.85万公顷,盐渍化面积29.39万公顷。

2 草原生态分区

2.1 划分依据

阴山南北部区域以阴山山地为轴心,大体分为山地、山前、山后三大部分,三大部分地形、海拔高度、降水、气温、植被类型等都有较大差别。其中,草原类型小部分属于内蒙古中东部温带草原和山地草原类型,大部分属于内蒙古中西部暖温带干旱荒漠草原,以及草原化荒漠和部分戈壁、沙漠。以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以草原类型为基础,综合考虑草原经营发展、草原利用培育措施等方面的一致性,对阴山南北部区域进行生态分区。

依上述依据,将阴山南北部共分8个生态区域,具体分区见图2。

图2 阴山南北部区域草原生态分布图

2.2 各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特点

2.2.1 阴山南麓丘陵熔岩台地干草原区

本区处于乌兰察布市的东南部,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省接壤,东与河北省相连,包括兴和县、丰镇市、察右前旗、卓资县、集宁区的全部和部分地区,共有土地面积73.75万公顷。海拔1400-1700米,为丘陵和熔岩台地,地势高平,由北向南倾斜,镶嵌有河谷滩地和湖盆。属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2.7-4.5℃,无霜期106-120天,年降水量380-430毫米。土壤以栗褐土为主,还有草甸栗褐土、淡栗褐土以及非地带性的草甸土、盐碱土等。

植被以克氏针茅组成的草地型占绝对优势,小半灌木的冷蒿、百里香具有显著作用。随着覆沙沙层增厚,冰草大量出现,在石质丘陵上部主要由铁杆蒿组成不同的草地型。草群高度6-20厘米,盖度20-40%,产量较低,每公顷平均产干草622.5公斤,丘陵坡地水源较少,植被严重退化,加之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

2.2.2 阴山南部黄土丘陵干草原区

本区处于黄土丘陵的北端,是黄土丘陵和阴山山地之间的过渡类型,黄土丘陵占绝大比例。包括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凉城县、丰镇市、托克托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暖温性草原带的最北部,土地面积80.09万公顷。海拔1000-1600米,多呈梁峁状。年平均气温4-7.1℃,无霜期130-156天,年降水量350-440毫米。土壤以淡栗钙土为主。干旱、沙质土壤、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热量资源丰富是本区的生境特点。

因垦殖历史久远,原生植被保留无几,只在少数撂荒地上见到本氏针茅草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在40%以上。本氏针茅草原是地带性草原植被的主要类型,其面积较小,不能连续分布。群落中常见的植物有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百里香等,也含有蒙古高原草原共有的植物种类,如克氏针茅、冷蒿、冰草、糙隐子草等。草群结构稀疏、低矮,盖度25-35%,草群高度10-20厘米,产草量不高,每公顷平均产干草420公斤。

2.2.3 阴山南部土默特平原农区零星草地区

本区位于阴山山地以南,南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高原隔河相望,东南与黄土丘陵相接,包括阴山山地以南的山前洪积平原和黄河、大黑河冲积平原。涉及呼和浩特市城区周边地区、和林县北部、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包头市城区周边区域、土右旗、乌拉特前旗南部的山前洪积平原,共有土地面积94.41万亩。海拔990-1030米,土默特平原由东北和西北分别向南倾斜,形成一个半封闭式盆地。年平均气温5.8-6.31℃,无霜期129-150天,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土壤以草甸土为主,还有盐土、碱土及少量的风沙土分布。

本区天然植被由于受大面积农业垦殖的影响,已基本不复存在,目前仅残见于不易耕种的盐渍化滩地和起伏沙丘沙地,并以盐化草甸植被为主。主要植物有羊草、赖草、碱茅、碱蓬、马蔺、寸草苔等植物。其中以羊草草原为地带性植被,草群高度8-40厘米,盖度10-60%,每公顷干草产量405-2745公斤,由于草地利用不合理,草地长期负荷过重,退化、盐渍化较为严重。

2.2.4 阴山南部河套平原灌溉农区零星草地区

本区北靠阴山,南临黄河,西起乌兰布和沙漠东侧,东至西山嘴,包括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磴口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土地面积145.43万公顷。海拔1000-1100米,河套平原由西南向东北缓级倾斜,是一个陷落地堑盆地。属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1-7.61℃,无霜期135-186天,年降水量138-224毫米,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土壤类型主要是灌淤土、盐土和部分风沙土。

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由于垦殖指数较高,大部分天然植被保留甚少,现存的又多以不宜耕种的盐化低湿地草甸类居多,分散于腹地内部。本区由于长期灌溉利用不合理,灌排不协调,土地盐渍化日趋严重。草群盖度不高,草质量也较差,并以藜科一年生植物居多。常以碱蓬、碱茅、盐爪爪为主形成各种草地类型。平均每公顷产干草1162.5公斤。

2.2.5 阴山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干草原区

本区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缘,包括土默特左旗北部、武川县南部、和林县东南部、土右旗北部、固阳县南部、九原区北部、察右中旗、察右前旗、集宁区、卓资县、凉城县、乌拉特后旗南部、乌拉特中旗南部、乌拉特前旗东部的山地区域,共有土地面积203.11万公顷。山地平均海拔1300-2300米,南坡陡峭,北坡平缓。属半干旱、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2-4℃,无霜期100-160天,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东段南坡土壤为栗钙土、褐土、黑钙土,北坡为暗栗钙土、淋溶淡黑钙土;山顶为山地草甸土、黑钙土;西段为山地棕钙土、山地淡栗钙土。

本区植被垂直分布较为明显。东段(大青山)阳坡在1500米以下为山地典型草原,其中灌木有柄扁桃,半灌木有万年蒿、狭叶青蒿等,草本植物有克氏针茅、长芒草、糙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冷蒿等;山地草甸草原或山地草甸都出现在1800米以上的平缓山地顶部,草本植物有山菊、裂叶蒿、火绒草等,山地草甸草本植物有嵩草、凸脉苔草、羊茅、地榆、野火球等;东段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等,灌木有榛、山刺玫、绣线菊、胡枝子等。西段(乌拉山、狼山等)植被为山地荒漠草原类,主要植物有石生针茅、蓍状亚菊、糙隐子草、沙生冰草等。山地东段阳坡和西段植被稀疏,岩石裸露,土壤干旱瘠薄,冲刷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2.2.6 阴山北麓丘陵平原干草原区

阴山北丘陵一般也称后山丘陵,处于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包括化德县、商都县、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卓资县、武川县、固阳县、四子王旗、达茂旗、乌拉特前旗大部或全部,共有土地面积365.75万公顷。海拔1300-1600米,是阴山山地向高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由缓丘和宽谷滩地构成,地势南高北低。属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3-3.1℃,无霜期95-12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丘陵坡地土质疏松,沙化严重;滩川和河盆地土质较好。

本区天然草原主要是阴山北麓丘陵平原干草原大针茅、克氏针茅、羊草草地。东部主要植物以大针茅、糙隐子草、羊草、冷蒿、百里香等为主;西部则以克氏针茅、冷蒿、糙隐子草等组成各种草地型。而在沙质土壤上,形成明显的灌丛化草地,组成小叶锦鸡儿、克氏针茅、冷蒿草地型。草群高度10-45厘米,盖度10-45%,每公顷干草产量675-900公斤。草地质量良好,产量偏低。

2.2.7 阴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平原中部荒漠草原区

处于阴山山地以北的层状高平原上,是乌兰察布草原放牧畜牧业的主要地区之一。北连草原化荒漠,南和典型草原带相接,为东西向狭长地带,包括四子王旗、达茂旗、乌拉特中旗的部分地区,共有土地面积298.7万公顷。海拔1100-1400米,乌兰察布高平原由南向北逐级下降,形成层状高原。属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2-4.5℃,无霜期140-160天,年降水量160-230毫米,蒸发量2000-3000毫米。土壤大部为棕钙土,地表是砾石或沙砾质,土壤含沙量大,肥力低,风蚀沙化严重。

本区草地建群植物为石生针茅、冷蒿、无芒隐子草、女蒿和蓍状亚菊等,组成不同的草地型。伴生植物有多根葱、细叶葱、蒙古葱、阿氏旋花、兔唇花等。在沙质土壤上可形成狭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灌丛化荒漠草原景观。草群稀疏、低矮,种类较单纯。草群盖度13-20%,产草量低,平均每公顷产干草300公斤,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冬春季节放牧条件差,割草地严重不足,饲草贮备数量少。抗灾能力十分薄弱,由于长期超载过牧,草地退化严重。

2.2.8 阴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平原西部草原化荒漠、荒漠区

位于乌兰察布高平原的北部,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接,南与荒漠草原相连,包括四子王旗、达茂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的部分地区,共有国土面积381.52万公顷。海拔1000-2000米,由南向北倾斜,直到中蒙国境线一带的石质残丘。年平均气温3.7-4.61℃,无霜期185-199天。年降水量126-172毫米。土壤以淡棕钙土、漠钙土、风沙土为主,钙积层较高,地表覆盖细沙和砾石,风蚀剥蚀强烈。本区是以放牧畜牧业为主的山羊、绵羊、骆驼饲养区,是全区双峰驼主要产地之一。

草地类型主要为草原化荒漠,其建群种多为荒漠成分,次优势种和伴生种为常见的草原植物成分,夏雨型的一年生植物随着降水量增减而变动。小灌木代表种有红砂、珍珠、松叶猪毛菜、藏锦鸡儿等,群落组成中的禾草有石生针茅、无芒隐子草等。草群稀琉,盖度5-23%,草本层高度4-20厘米,灌木层高度10-25厘米,产草量较低,每公顷产干草225-375公斤。

3 草原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对策

3.1 阴山南部

3.1.1 阴山南麓丘陵熔岩台地干草原区

本区属于以农为主的地区,农业历史较长。由于土质沙性大,有机质含量低,加之耕作粗放,农业单产低而不稳。畜牧业多以传统方式经营,多年来草地载畜量高,草原退化严重,农副产品利用率较低,草畜矛盾突出。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本区适宜于养羊业的发展。今后应进一步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轮休轮牧对退化草地修复的力度,采取封育、补播、松靶、施肥等措施改良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对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和弃耕地退耕还草还牧,扩大人工草地面积,增加饲草来源,增加草食动物比例;对现有耕地开展粮草轮作,培肥地力,通过优化种植、加工和养殖方式,提高畜牧业效益。

适宜生态修复的植物有冰草、羊草、克氏针茅、糙隐子草、硬质早熟禾、扁蓿豆、草木樨状黄芪、羊柴、冷蒿、蒙古韭、百里香、沙棘、小叶锦鸡儿、柠条等;在盐碱化的河谷滩地和湖盆低地可种植芨芨草、碱蓬、碱茅、碱韭。建植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有羊草、披碱草、冰草、扁蓿豆、沙打旺、草木犀等;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可种植苜蓿、青贮饲料。

3.1.2 阴山南部黄土丘陵干草原区

本区是以旱作为主的农业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耕地单产较低。根据自然资源特点,生态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要林草先行,乔灌草结合,从恢复植被入手,结合禁牧、休牧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方向应农牧结合,有计划的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种植业要走草地农业的路子,发展营养体农业,大力发展肉羊,发挥饲养奶牛数量多,饲养经验丰富的有利条件,提高优质牧草的转化效率,配套优良家畜品种,加强肉羊、奶牛基地建设,并不断向集约化的舍饲、半舍饲方向发展。

本区生态修复适宜的植物有羊草、冰草、克氏针茅、长芒草、糙隐子草、白草、达乌里胡枝子、砂珍棘豆、冷蒿、百里香、沙棘、小叶锦鸡儿、柠条;在沙地和沙化草地可种植沙蒿、沙米、沙打旺、沙生冰草、羊柴、细枝岩黄芪。建植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有羊草、披碱草、冰草、扁蓿豆、沙打旺等;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可种植苜蓿、青贮饲料。

3.1.3 阴山南部土默特平原农区零星草地区

本区地势平坦,水、热、土、条件好,适宜机耕,灌溉方便,为自治区杂粮、麦类和多种蔬菜产区,是自治区主要灌溉农业区之一。近年来,根据本地区自然和经济特点,呼、包二市经济发展及企业拉动,利用大量的农副产品和秸秆,使奶牛业有了迅速发展。今后的发展应建成自治区粮、蔬、乳生产基地,在抓紧粮食和蔬菜、水果生产的同时,拿出一部分耕地发展草业,建立“基地+农户”的规模化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既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又能为养牛、养羊业提供优质饲草料。对零星分布的盐渍化草滩,可围封改良,种植耐盐碱草种。

在生态修复方面对零星分布的盐渍化草滩,可种植羊草、野大麦、披碱草、马蔺、碱茅、碱蓬、细枝盐爪爪等。本区适宜种植的牧草很多,在优质饲草饲料地建设中,以高产牧草混播和种植青饲料为主;在草田轮作、间作套种、复种中,以苜蓿、草木犀、毛苕子等为佳,也可种植各种青贮玉米和其他多汁饲料。

3.1.4 阴山南部河套平原灌溉农区零星草地区

本区虽是干旱地区,但有黄河水灌溉,种植业具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加之引黄灌溉设施的不断增强,为农牧林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由于农副秸秆丰富,近年养羊业有了很大发展。今后要充分利用黄灌区种植业的基础条件,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道路。用一部分耕地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苜蓿、青贮等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同时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在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养羊业提供优质饲草料。对零星分布的盐渍化草滩,可围封种植耐盐碱草种。

生态修复对于零星分布的盐渍化草滩,可种植羊草、碱茅、碱蓬、芨芨草等。本区在人工草地建植中可用苜蓿单播或与禾草混播;在草田轮作中,适宜种植的人工牧草以苜蓿等豆科牧草为主,还可种植各种青饲料。

3.2 阴山山地

阴山山地草甸、草甸草原、干草原区:本区东段山间盆地和滩川地是粮食和油料旱作农业区,种植春小麦、莜麦、马铃薯、胡麻、油菜籽等,产量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山间盆地水源缺乏,不宜农业;东段及西段山地草甸草原、山地典型草原、山地荒漠草原草场主要用于养羊业。本区发展方向应林、牧、农业结合,首先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严加制止滥砍、滥伐、滥牧;适地适树,积极建立水源涵养林;在山高坡陡土层瘠薄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缓坡土层深厚的耕地,要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提高单产;山麓草原和平缓山顶草甸草原,可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休闲畜牧业;要抓好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林间草地,提高饲草利用率;在退化较重的草地,要采取封育措施;其他草场要做到有计划的休牧、轮牧。

本区东段生态修复适宜的木本植物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等,灌木有榛、山刺玫、绣线菊、沙棘等,草本植物有羊草、赖草、大青山早熟禾、披碱草、胡枝子、草木樨状黄芪等;西段生态修复适宜的木本植物有柄扁桃、狼牙刺、小叶锦鸡儿等,草本植物有沙生冰草、长芒草、糙隐子草、扁蓿豆、冷蒿、百里香、木地肤、驼绒藜等。在条件较好的退耕地可建立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有:羊草、雀麦、披碱草、冰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扁蓿豆、沙打旺、燕麦、青贮玉米等。

3.3 阴山北部

3.3.1 阴山北麓丘陵平原干草原区

本区处于农牧交错地区,土壤肥力中等或较高,种植业历史悠久,大部土地已被开垦,因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且不稳定。由于放牧利用频繁,草地超载过牧情况普遍,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本区自然条件具有多种适宜性和发展农、牧、林业的资源优势,在生态修复上注重林草结合,丘、梁地种植旱生灌木,营造水土保持林;滩地上营造农田林网,防风固沙;退化草地采取封育、补播、施肥等措施恢复植被;在条件较好的滩川地上,实行粮草轮作,用一部分耕地发展以收获茎叶为目的营养体农业,发展草食家畜;陡坡严禁开垦,并将不宜农的耕地发展人工种草;同时注重农副产品开发利用。

本区生态修复适宜的植物有羊草、冰草、克氏针茅、糙隐子草、扁蓿豆、蒙古韭、细叶韭、冷蒿、百里香、木地肤、柄扁桃、小叶锦鸡儿、柠条等。建植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有羊草、披碱草、老芒麦、冰草、扁蓿豆、沙打旺等。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可种植苜蓿、燕麦、青谷子、青贮饲料等。

3.3.2 阴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平原中部荒漠草原区

本区十年九旱,畜牧业生产不稳定。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发展方向以牧为主,适宜养羊业的发展。在草地生产力没有明显恢复之前,牲畜数量不宜增加,着重提高牲畜的质量;引进加工企业,创畜产品名优品牌。做好草畜平衡、实施休牧、划区轮牧;加强草原建设,对现有水土条件较好地段要采取封育、补播、施肥等技术措施,提高牧草贮备量;对已建植的小型饲草料基地做好品种选择和组合,加强田间管理,提高饲草产量。

生态修复方面可种植驼绒藜,木地肤、红砂、绵刺等;在覆沙地可种植白刺、沙米、沙鞭、羊柴、细枝岩黄芪等;盐化草地也可种植芨芨草、画眉草等,盐碱地可种植柽柳、碱蓬、珍珠。适合本区种植的抗旱性强产量高的牧草有驼绒藜、木地肤、蒙古冰草、扁穗冰草、肋脉野豌豆、沙打旺、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等;在水源条件好的小型高产饲料地可种植青贮饲料、苜蓿、青莜麦。

3.3.3 阴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平原西部草原化荒漠、荒漠区

该区属乌兰察布高平原和东阿拉善荒漠红砂、珍珠、梭梭等为主的荒漠地区。本地区水源不足,缺水草地难以利用,供水点周围草地退化沙化日趋严重,草水、草畜矛盾突出,抗灾能力十分薄弱,畜牧业发展缓慢。根据本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畜牧业生产应以发展骆驼为主,兼养山羊,抓好土种选育,发展绿色、特色与品牌型生态畜牧业。西北部荒漠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非常严酷,主要以保护生态,防止荒漠化扩大为主。今后应突出抓好草地保护管理,植被盖度小于10%的区域实行永久性禁牧,其余地区设立阶段性禁牧和轮休轮牧制度,实行以草定畜;在一些条件较好,植被稀疏地段,可适当补植旱生灌木;有灌溉条件的小块地,可种植高产饲草,增加饲草贮备量。

生态修复方面适宜补植的牧草主要有梭梭、红砂、沙拐枣、羊柴、细枝岩黄芪、霸王、绵刺等。在一些有灌溉条件的小块地,可种植青贮,以及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扁穗冰草及其他优良牧草。

S812.5

A

2095—5952(2015)04—0008—03

猜你喜欢

阴山本区草地
草地上的事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Laughing song
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研究
滇中记(组诗)
草地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阴山岩画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