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见月
2015-03-18何新闻
何新闻
澜沧江自北奔泻南下,行至中游,与大理擦肩而过,不过几十公里。
然而这区区几十公里,阻不断这条大江与大理的血脉联系。上到远古,下迄南诏大理(国),乃至今日,这座中国炙手可热的文化旅游名城,都是澜沧江中游最重要的存在。
大理以水著称于世。苍山雪化十八溪,洱海月沉碧玉镜,这所有的水,都将通过西洱河,沿着苍山给出的通道,汇入那奔腾不息的大江——澜沧江。
所有的壮美,都藏匿不菲的代价。大河之大,虽能养育万千子民,但在交通不畅的古代,却是行旅的噩梦。无论是南诏大理,或是更久远的哀牢诸蛮,当年要凭借马帮溜索跨越澜沧江,绝非易事。因而在漫长岁月里,横跨澜沧江的极少数几座桥梁,成了纷至沓来的商旅行人的必经之路。而这些南来北往的商人足下踩出的道路,正是那条著名的小径——“博南古道”。众所周知,它通常也被视为南方丝绸之路,或是蜀身毒道的一部分。可以想象的是,当大江横阻,四面八方到来的人们,便只能如溪水一般汇聚在一个沃野百里的最佳憩息地——大理。大理是滇西最大的盆地之一,集高山、大湖、沃野为一体,处绝对交通要冲,这种独一无二的先天禀赋,使之在时间长河里成了澜沧江中游一个必然的文化、经济集散地。延续到今日,这种天然禀赋带来的优势地位不但没有因社会变迁而发生改变。
每天清晨,黑龙桥上的早市总是热闹非凡,包子铺里刚打开的蒸笼,还没等热气散尽,已被路人抢购一空。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或在龙尾关的石板路上徜徉,或是在临街的老屋里纳鞋。隔着一条西洱河,对面的下关市区高楼鳞次栉比,霓虹闪烁。而黑龙桥的生活场景,与周遭的古老建筑一样,却似乎仍停留在几百年前。龙尾关,大理南诏时代九座关城之一,距今已1200余年之久。站在关城附近,迎着来自澜沧江大峡谷的微风,一切祥和安然。你很难去想象1000多年前有一场恶战发生于此,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和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两次派出数十万大军与南诏王阁逻凤鏖战西洱河畔,结局居然是强大的唐军被弱小的南诏彻底打败,不但全军覆没,尸横遍野,主将李宓也沉河而死。出人意料的是,大理人战后却为败军之将立祠纪念,时至今日,将军洞仍香火鼎盛。
如同那条大江一样,大理的宽容度由来已久。当段思平将国号定名为“大理”时,这个“大”字,已隐有“大气”的寓意。惟其“大”,才能让大理千百年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大理气质。你从中既能看到中原文化的鲜活影子,也能触摸边地少数民族的悠远历史,两者水乳交融,无声浸润在大理的日常之中。
这,或许就是无数人奔走相告,要来大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