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银器·银匠世家重焕新生
2015-03-18段锦涛
段锦涛
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大围埂村有着手工制作金银首饰的传统。杨泽民更是这里远近闻名的金银首饰加工巧匠。家里6人从事民族银饰加工,以纯手工制作精美的银帽花、银三须等传统银饰,品种有两百多种,其产品深受巍山、凤庆、昌宁、南涧等地彝、苗族群众喜爱。杨家以银饰加工走上了致富路。在杨家的带动下,大围埂村有十多家人以传统工艺制作民族金银首饰,成为了村里的致富产业。
父亲杨加显告诉记者说,本地区的彝族居民是银器的主要客户,俗话说“回族做银,彝族戴”,这是当地民族间交流的一大特点。以前人们生活条件差一点,杨家老一辈都是背着做好的银饰到彝族居住区去兜售。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里的钱多了,银饰的销路也比过去好多了。杨加显说:“现在销售就不愁了,我们现在是供不应求。现在电话联系的主要都是一些老主顾。老主顾一代传一代,老的领他来了一次,小的以后自己就来了。”
爷爷杨泽民是家里的长者,他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虽然需要借助老花镜,但手上做银器的节奏可一点都不慢。他告诉记者,杨家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他说:“(我们家)做(银器)好几代了,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现在我们)全家都在做(这个银器),(自己)家里就有个车间。(跟其他家相比),我们家人(手)多一点,做的东西牢靠一点,工艺各方面(更)细致、认真一点。”
大围埂村还有一家叫“杨银匠”的饰品店,以紫红色的时尚装修,吸引着不少年轻人。老板杨培显靠祖传手艺,在大理州开了多家连锁店。杨培显介绍,祖上是清朝有名的银匠,曾得到嘉庆皇帝御赐的“庆美银楼”金字匾牌。他在丽江的金沙江畔采购金沙,自己提炼加工;1991年在巍山大仓镇开设了自己的银匠店,定位于中低消费的年轻人。杨培显没有花钱做广告,而是参与大理州首届银匠银饰收藏品交流会,他捧出的传家宝嘉庆宫廷银盘,惊艳全场。5天时间,交流会吸引近万人次,不少大理本地市民拿着压箱底的银饰品前来交流。经朋友牵线,几个法国留学生来店学习银器加工工艺,照片登上报纸及电视台报道。两次营销事件,让“杨银匠”名声大噪。杨培显严格评估加盟商,不收加盟费。他安装了一套软件,所有连锁店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杨培显说,品牌就是命根子,他要把“杨银匠”开到更多地方。
现如今,买金银首饰,大理州内的彝族同胞,很多人会选择到商店购买,一些仍旧坚持家庭作坊式的银匠铺受到冲击,变得越来越少,手工制作的银饰品也显得弥足珍贵。杨培显介绍说,现在顾客买的不少银饰品成色不足,作为一家家族式的首饰加工店,从祖辈那里学到,质量和信誉比金银更重要。杨培显的首饰加工店在店门前,挂了一副对联“一锻三淬多磨砺,千锤百炼方成器”。杨培显说,这副对联是他稍加改动,把“千锤百炼方成才”改成了“千锤百炼方成器”,他认为,这样才符合他的制作过程。手工银饰品的制作很辛苦,从把原料熔化成条,到拧长、抽丝、提纯,再到锻造、捶打、贴花纹、焊接,完成一条项链得要两三个小时。劳累不说,有时还会被高温烫伤。在家里,狭小的房间摆满了各种银饰品,耳环、项链、长命锁、手环等等,有很多饰品已经成为独一无二。“像这几个长命锁,因为模具已经失传,再想打造同样纹饰的已不可能了。”杨培显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看来,他的工作还是对文化的一种保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