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百色炭疽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5-03-18陆春礼蒙振亩

中国兽医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疫点百色市炭疽

陆春礼,覃 勇,蒙振亩

(百色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百色 533000)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与动物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百色市属炭疽的高发区,特别是在交通及文化不发达的山区,2010 年前每年都有人间、畜间感染炭疽疫情发生。根据本市历年疫情统计资料以及炭疽环境污染监测结果,对本市2001-2012 年炭疽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1 流行状况

1.1 发病情况 根据百色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疫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和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统计资料。2001-2012 年全市辖12个县(区)中有10 个县(区)29 个乡镇发生35 起炭疽疫情,占全市乡镇总数的21.5%(29/135),发病动物总数136 头(其中牛78 头、马30 匹、猪22 头、羊1 只、犬5 只),病死124 头,病死率91.2%。牛、马、猪、羊、犬发病占动物发病总数分别为57.4%、22.1%、11.7%、0.7%、3.6%。人感染炭疽151 人,死亡4 人,病死率为2.6%。结果详见表1。

表1 百色市2001-2012年动物及人间炭疽疫情统计

1.2 疫情发生区域和季节分布 根据2001-2012年疫情上报统计,全市除平果和田林2 个县没有发生炭疽疫情外,其他10 个县(区)均报告有疫情发生,疫情发生次数最多的有右江区、那坡和隆林3 个县(区)。按疫情发生季节统计,炭疽疫情多数发生在5-8 月份,如图1 所示。

2 炭疽环境污染监测结果

图1 百色市2001-2012年炭疽疫情季节分布

炭疽环境污染监测样品主要有土样、粪样和水样,土样采自原炭疽死畜埋葬地、剖死畜地、死畜圈、病畜放牧地等不同点约10 cm 深土层的土壤,每个点从4 个不同方位采集约500 g 样品;水样采自原疫点周边溪水、沟水等,本着“有静不采动、有小不采大”的原则,每个点采集约500 mL 样品;粪便样品采自原炭疽病畜栏、病畜同群畜栏等。采集的样品送百色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样品通过热处理、培养、接种小白鼠、细菌镜检、炭疽环状沉淀反应、炭疽杆菌鉴定。2001-2012 年共采自原炭疽疫点各样品1 694份,检测结果有13 份样品为炭疽阳性;其中土样1 288 份,结果有10 个疫点13 份土样为炭疽阳性,按疫点统计阳性率为2.4%,按样品数统计阳性率为1%;水样297 份和粪样109 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如表2 所示。

表2 百色市2001-2012年炭疽环境污染监测情况统计

3 疫情流行特点及分析

3.1 牛、马较易感,是主要的首次感染动物 如表1 所示,2001-2012 年炭疽病致死家畜124 头(匹、只),其中牛78 头,占死亡总数的62.9%,马30 匹,占死亡总数的24.2%。食草动物是炭疽杆菌的天然宿主,炭疽杆菌芽孢可在污染的土壤中存活数十年,所以当食草动物进食到含炭疽杆菌芽孢的草料时,往往发生肠炭疽。为何牛、马易发于羊,这是由于牛、马在山区以全天候放牧为主,且爱食草及草根,这样很容易将外界环境(土壤)中的炭疽芽孢食入而引起发病;羊是以圈养的为主,饲喂人工种植牧草,受感染的几率相对甚少。猪、犬感染多是疫情扩散的牺牲品,绝大部分发病都是因为疫情发生后食入炭疽病畜废弃物或洗肉水所致,在引发疫情和疫情传播上占次要位置。

3.2 炭疽疫情主要发生于山区,特别是土山地区 根据上报疫情统计发现,35 起疫情中发生于平原地带的2 起,占5.7%;发生于丘陵地带的2起,占5.7%;发生于石山区的8 起,占22.9%;发生于土山地区的23 起,占65.7%。由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群众文化素质低,防疫意识薄弱,当发生疫情时,未能及时发现或上报不及时,更有甚者根本就未上报疫情,从而失去了对病畜和疫源地妥善处理,使炭疽芽孢在外界环境中扩散而保存下来;在无知的情况下剖杀病死畜,甚至有分吃病死畜,还有游村叫卖的,致使疫情传播扩散,让炭疽杆菌暴露而形成芽孢,污染场地,加上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形成难以清除的疫源地。特别是在土山地区,由于土层厚,植被茂密,阳光直射到土壤的机会很少,使土壤环境相对稳定,自然净化的速度很慢,炭疽芽孢的存活期会更长,这应当是土山地区疫情多于其他类型地域的原因。

3.3 多雨季节较易发生 我市炭疽疫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5-8 月。这几个月份降雨量多,大雨洪水泛滥,易使沉积在土壤中的芽孢泛起,并随水流扩大污染范围。同时,多雨季节杂草茂盛,很多农户有放养牲畜的习惯,牲畜在进草时鼻离地面很近,而且常常把草连根拔起来,这样很容易接触到或吸入土壤中的细菌芽孢,造成感染。

3.4 炭疽杆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土样污染存在隐患 如表2 所示,2001-2012 年共采自原炭疽疫点监测样品1 694 份,检测结果有13 份样品为炭疽阳性,其中土样1 288 份,结果有10 个疫点13份土样为炭疽阳性,按疫点统计阳性率为2.4%,按样品数统计阳性率为1%;水样297 份和粪样

109 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5 群众防疫意识决定人间炭疽疫情发生几率2001-2012 年全市共有151 人感染炭疽,其中有125 人因参与解剖或食用病死动物而感染,占82.8%,病死4 人均为食用病死动物直接引起。随着宣传力度加大,群众防疫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加上群众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食用病死动物陋习基本得到遏制,因解剖或食用病死动物而感染炭疽个案呈逐年下降。

3.6 炭疽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动物炭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据2001-2012 年35 起疫情来看,均为首次疫情,虽然不能排除部分疫情未被发现(如病畜死亡后被畜主直接掩埋或卖到外地),但防疫措施特别是免疫注射的效果是不容质疑的。如西林县古障镇央革村谭龙屯于1958、1959、1963 年和1964 年均发生炭疽疫情,还死了2 人,既未报告也未作任何处理。1966 年6 月27 日又发生疫情,死亡3 头牛、3 匹马、6 头猪,感染11 人(其中死亡1 人),经疫情处理并连续开展免疫注射后至今一直未发生疫情。

4 防治对策

4.1 加强炭疽环境污染监控及监测 根据炭疽疫情发生状况,划定炭疽污染范围,在该范围内停止牲畜的调运和交易,并禁止放养牲畜。对受污染范围坚持连续三年以上采样监测阴性为止,切实抓好疫源净化工作,消除传播疫情隐患。

4.2 消毒灭源 炭疽疫情发生,应将病死牲畜焚烧,彻底把炭疽杆菌杀灭。炭疽疫区或受污染区使用20%漂白粉、10%烧碱等有效消毒药剂进行消毒。对已消毒过的受污染场地的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以检查消毒工作是否彻底。若在已消毒过的土壤样本中还检出炭疽杆菌,应再作一次处理,彻底做到无害。

4.3 加强卫生宣传 本市的炭疽流行通常是人疫续发于畜疫。因此,要控制人间炭疽的流行关键在于控制畜间的流行。由于本市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山区,畜牧兽医部门基层力量薄弱,诊断水平有限,而炭疽疫情暴发通常发生于老、少、边、穷的山区,交通不便,疫情发生后信息传递困难,畜间炭疽发病症状不典型,山区群众文化程度低,防病治病意识差,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对病死牲畜往往不舍得丢弃,多剖杀分食、出售,很容易造成外环境的污染和使污染范围扩大,且有些疫情是人间发病后才发现,引起家畜的多次发病死亡,使流行难以控制,且消毒工作也难以彻底有效,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1]。卫生宣传在防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是控制炭疽流行最经济、最实惠、最见效的办法。通过广播、宣传画、宣传标语等对落后地区群众广泛宣传炭疽的预防知识和危害性,提高群众对炭疽的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改变随意乱扔病死动物陋习,自觉制止剖杀病死动物、分食及销售行为。对不听劝阻,任意剖杀病死动物造成社会和他人经济损失或人体伤害的应追究当事人法律和经济责任。

4.4 开展有计划的免疫注射 从当前炭疽疫苗效果较好,开展过免疫注射的疫点一般都不复发的特点考虑,建议可采取对所有历史上曾发生过疫情的村屯开展连续3 年全面炭疽免疫注射的前提下,以后每年只对3 岁以下牛、马进行普遍免疫注射,坚持数年必能控制炭疽疫情的发生。这项措施近年来在本市的实施证明是有效的。要重点抓山区大家畜的炭疽免疫注射。应特别注意提高马的免疫注射密度,因马流动性大,极易漏免。免疫注射的季节选择在4-5 月比较适宜,此时一是春耕大忙刚结束,牛、马相对比较集中,二是赶在疫情高发之前,有利于减少发病。

4.5 建立牲畜炭疽综合防制体系,即要建立起炭疽疫情报告、调查、控制、处理、监测、检验等一整套的管理系统,一旦有紧急疫情发生,系统即能够正常运转,作出快速反应[2]。

4.6 畜牧兽医部门和卫生部门注意相互沟通,互通疫情,密切配合,采取有效防疫措施,才有可能使炭疽得到控制。

[1]刘军,方锦嵩,曾竣.广西炭疽流行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4(2):54.

[2]姚源锋,刘棋.广西2000-2002 年度炭疽流行概况及防制对策[J].中国兽医杂志,2003,39(10):21-22.

猜你喜欢

疫点百色市炭疽
百色市2012-2019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基于GIS的夷陵区松材线虫入侵松林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西昌市松材线虫病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百色:评选2019年“我最喜爱的老师”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广西百色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