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
2015-03-18李永明秦雨薇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李永明,秦雨薇(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
李永明,秦雨薇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之发展、形成与这种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历史文化背景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思想;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古典舞学科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刻紧随中国传统文化无形的脉搏,其审美原则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国古典舞则是在土壤之上生长结成的累累硕果之一。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门类,中国古典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且应该反映、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审美原则。中国古典舞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融合外来文化,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本文将从传统文化思想、历史文化背景两方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舞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和”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重“和”,这意味着对内聚之力、融合之力、向心之力等的重视,各种对立皆可和。“和”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世间万物最本真、最常态、最具有创造性的状态,是生命之依托、生存之力量,“和能生万物”。无论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事,还是在工作与生意上与人打交道,我们都“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其实“和”也意味着忍让、低调、内敛等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所奉行的做人原则,这些都是达到“和”的必要条件。
“和”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之一。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标举的就是中庸思想。他对乐舞也颇有研究,其乐舞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所提倡的艺术美,讲求“刚而不拙、柔而不弱”,反对背离“中庸之道”、“中正平和”。孔子曾在观赏过歌颂武王克商的乐舞《大武》后评价其“尽美未尽善”,而在看过以赞扬舜的文德为内容的《大韶》之后倍为推崇,给予“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评价。想必正是由于《大韶》符合中华民族“和”的审美标准,而《大武》则由于赞颂的内容与武力有关而未达到“尽善”。
古代人如此重“和”的思想决定了人们的审美原则与标准,使得中国的艺术朝着沉稳、中和、重内在这一方向发展。书法、绘画、音乐等亦如此,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更是如此。它在“和”精神的影响下,表现出“刚柔并济”、“内外统一”、“形随心动”等特点,体现出豪迈与含蓄、雄厚与淡雅的相融并重以及优美与壮美的对立统一。总而言之,在中国古典舞之中,出发点的各异最终都会归结到“和”的内核上。
(二)“太极”之理——“圆”
在中国文化中,“圆”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原型,这与古人的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等皆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圆”不仅是中国古典舞的整体轮廓形态,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造就的民族性格的心理外化的反映。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对艺术中线条的审美上特别青睐于曲线、圆形、球体。细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富于社会历史内涵的想象与联想。也由于中国人重“和”,而圆形易使人们感觉到整体、永恒、圆满、美满、和谐,因此中国人喜爱圆形也就不难理解了。
太极之阴阳学说亦对中国古典舞产生很大影响。太极图本就是一种曲线和圆的美妙结合,代表着循环无穷、刚柔相济;其白面之中有黑点,黑面之中带白点,意味着阴阳相融、对立而不对抗。太极图恰当、准确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
受此影响,再加之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典舞特别注重人体运动的完整性,无时无刻不讲求延长伸展、形神兼并、内外统一。因此无论是古典舞课堂之上的元素与组合练习,还是舞台上所呈现出的精彩的古典舞剧目,都是连贯的、如行云流水般不间断的;舞者的手、腰、头、眼、运动轨迹等,自始至终都在走曲线与圆,不断延长。
中国古典舞以“拧、倾、圆、曲”为基本形态和态势,以平圆、立圆、八字圆为运动路线,皆是中国古典文化与精神在中国古典舞上的重要体现。人体动作与姿态上的“拧、倾、圆、曲”反映出中国古文化的“圆融”与“内敛”,三圆的运动轨迹则体现出古人循环往复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云间转腰”、“云手”、“燕子穿林”、“青龙探爪”、“风火轮”,以及支干教材中的“盘手”、“穿手”、“晃手”、“摇臂”等,无一不与“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每一种事物的产生都与它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会随着历史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对中国古典舞之剑舞来说亦是如此。剑最初的产生是打斗的需要,而发展至今天已经完全丧失其固有的属性,成为舞蹈、武术中的一种道具。在中国古典舞之中,剑舞更是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下面,我将以中国古典舞的道具舞蹈——剑舞为例,论述历史文化背景对中国古典舞的重大影响。
(一)剑舞的产生:商—汉
剑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其历史久远,时至今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古剑起源于商代,其主要作用是防身自卫。随着剑的产生,剑术也出现了。在春秋战国后期,剑的制造工艺得到改善,精致而锋利,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武器;由于战争需要,剑术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高。
至汉代,由于剑身轻薄易断,其攻击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出现之后,剑的威力大幅度下降。由于骑兵交战中主要的攻击手段是砍杀,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至东汉末年,剑几乎完全被环柄刀取代,其作为武器的作用逐渐消失。但是剑术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人人喜欢击剑与佩带宝剑,“击剑”、“佩剑”之风颇为盛行。许多文人墨客、君子武士将剑作为随身携带的防御之物,并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剑在左,刀在右。剑在左,青龙象也。”人们不仅用剑来防身御敌,有时饮酒作乐之后,也可执剑而舞以抒情感怀。持剑起舞多是一时兴起,有感而发,如人尽皆知的《史记》“鸿门宴”一典中项庄舞剑的故事。此时的剑已经不再多用于战场与杀戮,人们更多地把剑当作一种配饰与礼仪。西汉时期,剑作为一种道具进入艺术表演领域。那时候的剑舞常与杂技结合表演,不仅增加了舞技的难度,而且增强了舞蹈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赏者。在汉代,作为历史状态的剑舞,已经是百戏中舞蹈艺术中的一种——道具舞之一,并有舞单剑、舞双剑与独舞、双人舞之分。
(二)剑舞的发展历程:唐—明清
唐代是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更是古代舞蹈发展至巅峰的一个时代,歌舞盛行,百花齐放,剑舞也在唐代达到了顶峰。由于魏晋南北朝时重文轻武,清淡之风盛行,剑纯粹成为一种配饰,这使剑更加脱离其自身的功能属性而走向艺术化。唐代时涌现出一批技术绝佳的剑舞表演艺术家,特别是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得更是精彩无比。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他在观看公孙大娘的弟子舞剑时,回想公孙大娘舞剑时矫健飒爽、气势如雷的情景。公孙大娘的剑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剑舞的顶峰,是历史上剑舞最富成就的一个典范,标志着剑舞从武术中脱离出来,使剑舞走出艺术门类交叉的模糊状态,成为独立的舞蹈表演形式,对剑舞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此外,又有唐代“三绝”之一的裴旻舞剑。《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剑舞发展之繁盛。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审美的转变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队舞”产生。这时的《剑舞》是以唐“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唱词、道白、诗歌表演的歌舞形式,与唐代纯粹是为了表现情感与舞技的《剑器》大有不同。元代由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根本就无剑可用,自然也就谈不到剑舞了。至明清,戏曲再度崛起,剑舞作为戏曲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二十一世纪的剑舞
直到今天,从古代发展而来的剑舞经过提炼、整理而融入中国古典舞,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新的使命。当代构建的中国古典舞剑舞,以传统的审美为基础,添加了新的元素,将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贡献。在21世纪这个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时代,中国古典舞剑舞体现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因此我国的剑舞课程、剑舞剧目被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会将蕴含了中国文化与传统的剑舞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中华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出了当代的中国古典舞,使中国古典舞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中国古典舞则应该从身韵、基训、剧目等各方面,彰显出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民族特色。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张军.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金浩.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4]唐满成,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J722.4
A
1007-0125(2015)02-0114-02
李永明(1963-),男,陕西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研究;
秦雨薇(1991-),女,河南平顶山人,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