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影视:从文本到画面
2015-03-18郑云海
郑云海
(昆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工具的日益兴盛,影视采用文学名著作为编剧底本的趋势不断加强。故而影视改编也逐渐成为大众讨论的一个热点。
一、改编的基础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通俗意义上讲,便是把相应的文学著作这种文字艺术,通过转换而变成影视传媒这种画面艺术。改编有两个条件,一是有原著作为基础,二是具有独创性。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本身就是不同的传播工具,包括影视传媒这一领域,同样还有细分,比如电视剧及电影。不同的传播工具,首先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就会有不同。再加之改编要求具有独创性,必然造成原著与改编作品的“距离感”。这里的独创性是有相应的界定标准的。首先必须得保证是在原著基础上,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原著。其次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去考虑影视传媒这种特殊的传播工具的需要,作出适时的调整。
文学与影视本来是不同的载体,但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改编,就必然存在相似性,两者之间有共通点、连接点。首先是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具备情节特征和环境描写。其次是对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有共同的表现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些共通点把文学与影视连接到了一起,也是因为它们,使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的结缘成为可能。若换成其他文学体裁,比如诗歌、散文等等的改编就会显得困难重重了。对影视而言,故事性就更为重要。影视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节无疑是赢得观众的不二法宝。所以,情节、故事成为了文学与影视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此外,文学作品与影视都注重人物的塑造。在小说中,称之为人物形象;在影视中则称为角色。都要求具备典型性格,能深入人心。总的来说,这些因素共同使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可能并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在当今时代,一部影视作品要想被大众普遍认可,能够被冠以“影视文学”的殊荣,首先是要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影视手段制造出优良的视觉画面效果,其次在内容上,相应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要更加注重其文学性、思想性以及艺术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影视行业以文学作品的改编作为剧本的重要来源,也是增加其艺术性、思想性的一大契机。随着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愈发关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个领域。直观快捷的画面艺术有效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更多的导演、编剧也开始关注文学名著的改编,以期提高自身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因而二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很多成功改编的作品。但物极必反,过于白热化的现象必然会生发出很多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越演越烈,很多导演及编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首先对原著的选择过于草率,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不尊重原著,不领会原著思想,肆意删改情节内容,甚至扭曲原著主题,引起业内人士的不满。
二、改编的特点
(一)扩充情节
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得考虑小说情节的选取及扩充。首先是对次要人物的凸显。为了使故事充满枝蔓,更加丰富具体。编剧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地发掘小说中一切有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注意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赋予他们更多的情节故事,与主人翁增加情感纠葛,使得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其次,对情节的内容扩充还表现在对细节的特殊处理上。情节和细节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说情节是骨干,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因此要对情节进行扩充,也就需要从细节上下手了。编剧们也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突出主线索故事的。
对于改编电视剧情节的处理,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便是使矛盾扩大化。增加必要的冲突和矛盾,能够使剧情更加抑扬顿挫,起伏有度,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编剧在把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感情戏特别敏感。因为多角恋也会促成矛盾的扩大化,所以编剧们会从小说中找到一切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三者的诸多人物,然后加大感情纠葛,多些冲突碰撞,以期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二)剧情浪漫化
在商业气息浓厚、追求注意力经济的今天,为了保证收视率,众多改编小说的编剧导演们也不落俗套地开始走上偶像剧的道路,或多或少都呈现出“偶像剧”的影子。除此之外,改编影视剧增添的浪漫情怀,还体现在运用柔美明亮的灯光、华美的演员服饰、温馨的场景以及众多俊男靓女参演等等方面。总之,改编的影视在如今大众娱乐性需求的影响下,通常都呈现出浪漫化色彩鲜明的特点。
(三)性格温情化及脸谱化
电视剧本来就是一种供大众娱乐的工具,是茶余饭后休闲的“消费品”。人们普遍都有一个诉求,期望看到美的、善的、温暖的人和事。哪怕过程是艰辛的、困苦的、曲折的,最终都期望看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影视主人翁性格的发展,除了大多被温情化外,还出现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在众多小说里,主人翁也多是存在性格缺陷的,但是改编为电视剧后,他们几乎都被美化甚至于神化了。总之,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后,为了迎合大众“宽恕”的审美诉求以及增加剧情看点,主人翁们的性格普遍都呈现出了温情化及脸谱化的特点。
(四)主题通俗化
文学作家们的悲剧意识往往会渗透到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铿锵有力地表现出来。而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它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包容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思想及艺术表现力。但是这却让影视的编剧和导演们的改编有些无从下手。影视面对的是更注重娱乐性的大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大众的诉求,对白台词也要尽可能直白通俗一些,虽然有意贴合原著,但很多时候却是力不从心。纵观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诸多电视剧来看,几乎都存在着主题思想被削弱的现象。这也是众多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持否定态度的人所持的观点。考虑到不同的受众,文学作品都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性及思想性,而影视则普遍会更加理想化、通俗化些。再者,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本身的表达方式就不同,影视对主题思想的阐释过于简单化,甚至于低俗化也是或多或少必然存在、无法避免的。
三、改编的得失
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是以无法相融的两种艺术形态。特别是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具备高艺术性、思想性及审美价值属性的艺术瑰宝,应该保持其“纯洁性”。而影视传媒更多的是以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存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后,没有了原著深刻的文化底蕴,无法传达出原著对于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变得通俗,甚至于媚俗。有些影视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更多的是以痴男怨女的情感故事为主线,不尊重原著,对原著造成了“伤害”。而且由于影视的受众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众形成了错误的诱导。另有一部分评论者则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文学的影视改编是利大于弊。如今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再加之当代人们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更多的人不再悠闲地手捧书卷而是选择看轻松快捷的影视,这已经是有目共睹、不可回避的事实。文学已呈现出“边缘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出路。通过影视的播出,更多的观众关注到原著,甚至会反过来仔细研读原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的。
文学的影视改编仍会是无法抵挡的一股潮流趋势。首先,对于文学作家们而言,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秉承文学的特点,精心写作,不应该为迎合影视而刻意讨好。如果作家们自身对文学已经信心不足,那么经典文学作品会越来越稀缺,在影视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学“边缘化”现象只会越演越烈。应当立足于当下,守住本色。持有文学“优越感”的专家读者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影视行业,发现影视行业的优势,考虑到影视传媒的特点,公正理性地来看待改编作品,而非一味声讨。应该从新的视角看待“改编”二字。其次,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编剧和导演在以原著为底本进行改编时,虽然可以体现“当代意识”,加以创新,但也要把握好“度”。一定要树立尊重原著的思想,使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改编过程中。改编之前对原著的选择就要慎重,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相对适宜的、较容易改编的作品对象,然后仔细研读原著,领会原著精神。同时在选角方面也要谨慎,综合多方因素,尽量做到贴合原著神韵。作为改编影视的演员,事先也应该研读原著甚至是研读一些对原著的评论性文章,借以领悟人物性格特点。在进行影视改编时,编剧、导演、演员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创新。同时,更不能以牺牲原著精神为代价去片面地追求商业化利益。
受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更多的评论者们成为原著的铁杆粉丝,对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一一比对,但凡有所偏差,就会引起不满。再加之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来传播信息的,由于语言文字的复杂性、抽象性以及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心目中“塑造”的主人翁都不尽相同,改编为影视后,想象中的人物幻化为实实在在的“演员”,这个时候往往造成心理落差,也就很难正确理性地看待改编剧作了。小说有一定的读者范围,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蕴含深意需要人们仔细揣摩的小说。更多的人看了小说无法体会其深意,会觉得索然无味。而电视剧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因此,改编时必须注意它的通俗性甚至于直白性,使之容易为广大观众接受。
文学与影视两个领域,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应该守住本色,尊重对方,然后继续寻找二者的“双赢”渠道。在对待文学作品影视改编这一问题上,切记要摒弃偏见,树立好理性思维,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结果。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