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瓶颈”的归因与对策
2015-03-17卢卫红
卢卫红
阅读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已经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点缀”,更不能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细看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令人甚堪担忧。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瓶颈”的归因
1.阅读环境杂劣,阅读习惯不良
在学校,每天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半小时看课外书,学生拿到书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或一味求奇求快,只看一些逗趣逗乐的书籍;在家里,让学生与家长一起亲子阅读、读后签字,家长左手打牌搓麻将,右手为孩子签字。
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一本好书,也缺乏细看研读的良好心理,挑出个别无聊的片段一读而过。学生看书是任务,家长陪读是应付,学生看似读得不少,但是真正得益微乎其微,阅读习惯不好。
2.传媒干扰兴趣,牵引阅读注意力
倘若你要问学生看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吗,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看过”。可你要问他们读过《西游记》这本名著吗?得到肯定回应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分析:在现代传媒的冲击下,学生更乐于沉浸在电视剧、动画片、电脑游戏这些五彩世界里,对于需要潜心阅读的课外书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视网络媒体作品的直观形象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学生阅读时的独样愉悦,替代了学生阅读时对艺术形象的想象性、独立思考性、创造性。
二、打破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瓶颈”的对策
笔者基于以上认识再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认为课外阅读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学校构建“大文化”,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享受阅读活动、享受阅读评价中促进课外阅读,让学生快乐地阅读,读出个性,读出成效。
1.在兴趣激发中促进课外阅读
兴趣是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课标积极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强调学生首先应“好读书”。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中。但农村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大多每天愿意花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玩耍,却不愿花30分钟看课外书,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教育的危机,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
2.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促进课外阅读
我们明显感受到城里的孩子与农村孩子的不同,不同的行为习惯、不同的言语……城里孩子总是优于农村的孩子。为何同样的孩子,不同的环境,造就截然不同的学生?我们不难得出这与孩子所处的环境大有关系。于是我们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以“阅读活动成为愉悦的生活方式”为宗旨,努力为孩子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他们乐于阅读。
3.在享受阅读活动中促进课外阅读
农村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做得不好,他们的阅读习惯并不好,有的读了一点就扔了;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潜心阅读、静心思考、主动与人交流以及分享阅读乐趣等阅读习惯。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更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是教给他们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如浏览法、精读法、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等。让学生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学会写阅读提纲和读后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等。并开设好书推荐课、读书指导课、读书交流课和自主阅读课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们更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我们要为我们的孩子驾起阅读的第二套“马车”,让孩子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刘学.加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对策[N].江苏教育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