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
2015-03-17牛君妮
牛君妮
教育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一线的语文老师们已经注意到,现在孩子的语文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怎么锻造出来的?我认为先是解读文本,接着确定备课的着力点,然后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进行学案导学,最后是课堂上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
一、解读文本:多重身份去读文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
1.以“读者”的身份去细究与深读。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细细地读文,自己去理解并从文本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学历、智慧、文化底蕴再创造一个心中的文本。
2.以“学生”的身份去读。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课文,尽可能地找出“学生”和“文本”之间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3.以“编者”的身份去读。当我以“编者”的身份再去读的时候,我除了会去认真地朗读文本外,我还会用心地去读课后的生字、词语、习题,这样就可以整体把握本课的生字词语,把握本课的主要问题了,进而明确重难点。
二、备课层面:“阅读”与“写作”如何兼顾
语文课程改革中遭遇的种种尴尬和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已非方法论层面的思考所能解决,必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而这“更青处”便是语文本体论。
理论思维首要的是对对象的本体论思考,应对语文教育学作“学理”的思考,“教法”一类的应用理论研究不是不重要,而是它必须在正确的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以看出,这一读写观是“阅读本位”的。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教学的中心是阅读,课堂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的一统天下,这种状况也是由这一观念所决定的。
我试图在备课上呈现“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这一语文本体论上的两极之辩,让他们有机组合,有效地利用并发挥作用。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在备课时我既关注到单元主题要求“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又注重“多途径地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三、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渴望知识的导火索。学案导学教学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变教师单项的“讲”为师生双向的“讲”,教师的“讲”为启发的讲、点拨的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每次合作讨论活动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兴趣。
在《钓鱼的启示》一课我设计了:
1.大显身手。
写一写:三四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可写月夜,也可写事情、启示)
2.大家来交流。
(1)父亲要“我”把到手的鲈鱼放掉,态度是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
(2)精读课文,划出文中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和严格道德教育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3)我尽管依依不舍,但是还是把这条鲈鱼放回了湖里,这时他舍弃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呢?④钓鱼这件事和他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有什么关系?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设计了:①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壮士”?②本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这两个问题直奔主题,能引导学生去理解五位英雄的壮举。
四、角色定位:还课堂给学生
教育圣贤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成功地将学生转化为乐知者,将课堂转化为他们展示的舞台。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将时间和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学生不再是“旁听生”,而是课堂的“主宰者”,他们在参与中,在探究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只是这个舞台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配角。
一名语文老师要具有永不懈怠的自我学习精神。要像充电台灯一样源源不断地吸取再孜孜不倦地释放。还要有角色意识,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当时所产生的感情,能在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建造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的:“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人生有太多的比喻,我们找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同样一节好课有太多可衡量的尺度。不管语文课像什么,他都有一个真正的意义,那就是让孩子们有收获、有启迪、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