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的课堂诗意的品德与社会

2015-03-17张连好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教学情境教学活动

张连好

摘 要: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了解文本,努力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采用灵活的、富有生活情趣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生活;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了解文本,努力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兴趣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让品社课充满浓浓的诗意美。具体做法有:

一、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所熟悉、喜欢的“生活事件”或“生活场景”

学生的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凭借的“中介”和手段,教学回归生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更好地回归生活:

1.依托文本

品德与社会不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形式的呈现都体现了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学中可利用文本中的教育主题为引子,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让他们面临真实生活,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调查、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反思,从而提升学生的真实生活,促进学生发展。例如:教材中“我长大了”有这么一个内容: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整理东西,无意中发现一双小鞋。我好奇地问妈妈:“这是谁的?”妈妈说:“这是你小时候穿的。”“啊,这么小!”我左看右看,觉得很好玩儿,就缠着妈妈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教学中我就以这个事例为引子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搜集自己幼儿时物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体会“长大了”的含义。

2.关注学生现实生活

《义务教育品德和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我们知道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教学要实现回归儿童生活,就是教师确定的教学主题,制订的教学目标,选取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关注和围绕儿童的现实生活,适合儿童生活实际,满足儿童的需要。具体做法是课堂上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亲历的生活事例,或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是学生感同身受的例子,或者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或人物故事。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安全”这一课题时,我选取了我们学校的一个孩子因为在家玩打火机导致发生火灾这个事件。由于学生对这一事例比较了解,通过讨论,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玩火的危险性,提出来许多避免火灾发生的可行性建议,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人民的代表”这一课题时,我选取我们学校副校长是区人大代表这一学生熟悉的人物,利用他提出的为学校附近的一条大部分学生上下学必经之道的马路加装护栏的建议这一事例,引导学生去讨论。由于上述的人物、事例学生都非常熟悉,不但课堂上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民代表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了人民代表是为人民办事的,了解了人民代表的工作,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人民代表的尊重之情,很好地达成了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应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资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和问题生成教育主题,才能真正做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3.链接新闻时事

《义务教育品德和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都有新闻的产生,把新闻带入课堂,课堂具有生活气息,还充满时代气息,使课堂达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效果。为了课堂更具生活气息,在选取新闻时事中要做到:(1)课堂教学事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综合特点,尽量做到就地取材;(2)选取的事例必须是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3)要从身边的时事出发,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国内、国际大事。这样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人民的代表”这一课题时,我就结合全国人大召开这一新闻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选取“取消中考”和在厦门学生“免交学杂费”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内容

1.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我们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各有其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教育要想回归生活,就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引导、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2)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

《义务教育品德和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知道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学生的生活现实、生活经验是一切教学的起点。而不同区域的学生,同一区域的不同儿童,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等是各不相同。这使得学生获得的已有生活经验也是各不相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同样也会有所不同,他们的发展需要自然而然也会各不相同。例如: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出的农产品就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农耕地区的主要食物是粮食和蔬菜;沿海和靠近河湖的地方,人们喜欢吃各种水产品;在牧区,饮食以肉和奶为主。正如俗话所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样的,不同区域的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也会不同:北京人爱听京剧,四川人爱看变脸,厦门人爱听歌仔戏;陕北人住窑洞,傣家人住吊脚楼,蒙古族人住蒙古包……即使是同一区域的人,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儿童的生长需要也会不尽相同。因此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要做到关注学生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把握他们的成长需要。

2.教学内容的选取体现教材意图

我们知道品德与社会教材虽然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但它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来编写的,它是学科教学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它搭建了编者与教师、学生对话的桥梁。在这场对话中,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编写意图、教学方向的暗示。

3.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学生生活为资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教学资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才能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例如:在教学“变化着的家园变化着的人”这一课题时,我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进厦门岛必经之路的“厦门的桥”,以“厦门的跨海大桥”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厦门的变化以及厦门的变化离不开所有厦门的建设者。由于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为教学内容,学生课堂参与性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采取灵活多样、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性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扮演文本角色与文本对话,让生活与文本接轨

根据教材设置的情境来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生活经验,也能从中引出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实现学生与文本零距离对话。例如:在教学“学会安全自护”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三种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安全自护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设计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知从“事”到“理”,从“表象”到“本质”,逐步达到既定的目标。

2.扮演生活角色与生活对话,让生活与课堂接轨

扮演生活角色就是设身处地地扮演一个在真实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行为。通过这种扮演活动,能有效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体验该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从扮演的角度出发去经历思维碰撞、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合理购物ABC”这一课题时,课堂上我让学生扮演购物者在商场购物,然后引导学生辨析、讨论怎样购物才是科学合理的。这种教学活动形式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表演”的度,不要流于形式,要让表演为课堂服务,而不是课堂为表演服务。

3.模拟体验,感受生活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参与模拟活动,让他们做一做、比一比、试一试,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单手穿衣”“盲人走路”“哑巴指路”等模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体会残疾人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从而产生友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4.运用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再现生活场景

《义务教育品德和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单纯的角色扮演会束缚有些生活场景的形象再现。例如:在教学“沿着江河走下来”这一主题时,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去游览母亲河,让学生在形象的音像影音中了解母亲河的人文地理,在诗意般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在诗意般的画面中了解两河流域的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总之,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贴近生活,也让品德与社会课更富有诗意。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教学情境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