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心中装着“糖果”的老师
2015-03-17李娜
李娜
摘 要:时常听到教师同行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啊!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现实的小学教育工作给小学教师带来很多崭新的课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做好小学教育工作呢?以案例的形式谈谈学习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爱心;教育艺术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在我国教育界可谓家喻户晓。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并不是普通的“糖”,而是“精神的糖”。他用四块糖就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人、正义和责任。我们在感叹陶先生高超的教育艺术的同时,就不能不思考,如何学会给孩子“精神的糖”。
案例一:尊重和理解之糖
今天上课时我没收了三块橡皮泥,放在讲桌上。中午少了一块,下午又少了一块。我知道是谁拿走的,可是如果我直接挑明,恐怕拿的同学迫于害怕的心理不会承认是他拿的,相反还会给他造成一种心理负担。于是,我在班上说:“小朋友的东西都放在桌子上,老师不能随便去拿,我要用的话,必须向小朋友去借,你同意了,我才能用。同样,老师的东西放在讲桌上小朋友也不能随便拿,你要用的话,必须向我借,我同意了,你才能拿。对吗?”“对。”声音特别洪亮。我接着说:“今天,老师桌子上的橡皮泥被一个同学拿去玩了,没有告诉我,我希望你玩过后及时还给我,如果你觉得自己做错了的话,请在今天下午放学前把橡皮泥放到讲桌上。
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到了下午第三节课,当我看到三块橡皮泥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时,我就知道我成功了。
小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如果老师说话不考虑后果,不讲求方法,就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当他们犯错误时,不能只是简单地批评,甚至训斥体罚,应该对他们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相信他们,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赏识和鼓励之糖
在我的班级中有一位叫帅×的学生,上课时常不遵守纪律,经常跟周围的同学讲话。不但耽误了自己,还影响了其他同学。他机灵、鬼点子多,因此在男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教室里有七八个学生成了他的“忠实部下”,下课了他经常带着一些同学到处疯玩,常常带着满头大汗进教室。他的这些表现让我头疼不已。我给他摆事实、讲道理,也找他的家长告过状,可收效甚微,他常常坚持不了几天,就又会犯老毛病。我渐渐开始对他失望了。但有时想起,又不免为他惋惜,我下决心要帮助他改变。
一天晚饭后,我拨通了小帅家的电话。他爸爸接了电话,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又在学校里闯祸了。没想到我会告诉他:“帅×在学校表现很好,连续几次默写都很理想。最让我欣慰的是,我从他的表现中能够感觉到,他已经想要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努力学习了,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我能够感觉到电话的另一头,一位父亲有多么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必定会传递给他的儿子,会带给他积极进取的动力和信心。
第二天,我果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帅×,整堂早读课,他都神情专注地朗读。晨会课上,我把昨天给他家打电话的经过讲给学生听,学生都很羡慕地回头看他,而他也更加自豪了。我当即表示:以后不管哪位同学,只要他有突出的表现或较大的进步,我都要把好消息告诉他的爸爸妈妈。我看到学生的脸上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欣喜和向往。
一个电话,它的威力比我想象的还要神奇。它让我深深体会到,家访活动必须报忧亦报喜,而且报喜往往比报忧更有效。表扬对于孩子具有神奇的作用,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学生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越高,学习也就越努力。
案例三:宽容和体贴之糖
刚上完美术课,几个女同学冲到办公室哭着说美术课上男生×畅把虫子塞到她们的书本中。
我按捺住心中的火,把他叫到学校的花坛边,笑着问道:“中午阅读时发现你经常阅读科普类的书,你肯定特别喜欢这一类的书吧!”“是的。”见我没有批评他,他顿时整个人放松了许多。我接着说:“怪不得你对昆虫特别了解,同学们特别佩服,我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但是,你也应该遵循学生的常规要求。”他听我这么一说,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我进一步跟他沟通:“如果你能遵守纪律,关心同学,再加上你的学习成绩不错,你肯定能成为班干部。你告诉老师,你最想做什么班干部?”他激动地说:“我想当体育委员。”我说:“可以。我已经答应你了,一切就看你自己了。”每当他再不遵守纪律的时候,我仍然不会批评他,只是惋惜的对他说:“老师本来打算过了这个星期选你当体育委员的,可是你没有完成和老师的约定,真可惜呀!”他红着脸说:“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好呀,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坚持下去。”我爽快地答应他。临放学时,我不忘提醒他说:“别忘了和老师的约定,老师等着表扬你呢!”他笑着答应了!一个月后,他如愿成了班级的体育委员。班里从此也少了一个捣蛋鬼。
小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班主任要虚怀若谷,宽容学生的错误,有时宽容引起的德育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更有效。
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心中装着“糖果”的老师,随时随地用好“爱的糖果”。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心灵呼唤心灵,用童心去理解孩子,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耐心去引导孩子,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