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催别催,我在慢慢长大
2015-03-17费敏玉
费敏玉
近日,小楼的一篇《带着蜗牛去散步》触动了许多教师家长的教育神经,文中的“我”由催他无效到自然释怀,其中的顿悟是对成长的等待、对生命的尊重,孩子在幼儿期也如蜗牛般在尽力地感知世界、努力地发现自我,如何智慧地开启孩子的成长大门,家长和老师责无旁贷。
一、尊重成长节奏,关注真实需要
美国喜剧演员安妮塔·弗兰洛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创作并演唱的《妈妈之歌》将普天下妈妈的急切演绎得活神活现,大人们认为孩子的行为打乱了自己的节奏,殊不知,孩子成长有其自己的节奏。
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海尔布鲁格展开了人类首次针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小大人,他们有其自身的生物心理节律。如果孩子的节奏被迫加快,会影响身体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身心受伤,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早熟、易躁,倾向于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类,迟缓、压抑,对人过分依赖,容易失去自信,感觉自己是“坏孩子”。那么满足孩子的哪些真实需要才是尊重孩子的节奏呢?
1.游戏活动——自由交往的渴求
自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馈赠,自由轻松的游戏能让孩子解放自己,孩子在与同伴怡然自得的互动中,观察了别人,同化了自己,找到了归属感,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社交技巧。如,孩子会发现主动热情、懂得谦让、乐于分享的孩子会备受欢迎,久而久之,他也会慢慢改变,慢慢成长。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五大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第三个需要就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满足的,孩子与大人是垂直交往,与同伴是平行交往,只有充分融入同伴中,才能体验到归属感,从而升华出爱的情感。因为对孩子来讲,游戏即社交。
孩子在生活中总会出现违背大人要求的行为:赖在床上自己玩枕头大战,蹲在树下挖虫子蚯蚓,坐在餐桌前与食物消磨时光,躲在房间里自言自语,雨前观蚂蚁搬家,雨中听青蛙鸣叫,雨后找空中彩虹……这些行为在孩子眼中,就是游戏——一种感官统合的游戏,亦是交往——一种自我发现的交往。
越南一行禅师说:“从容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那么,让孩子在游戏中恬静快乐地成长也是禅宗哲学的体现。
2.体育活动——释放压力的需要
1996年3月9日国家教委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将体育作为首要教育目标。如今,在“安全第一”的口号下,老师组织体育活动总是提心吊胆,高度控制或多多限制。周末在家,孩子依然忙碌于各种学习,无暇运动,大人总是忘了周末是孩子放松的日子,更是深切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时机。
从生理学上来说,孩子在面临压力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去甲肾上腺素的荷尔蒙,长期过量分泌有害健康,但是运动不仅可以分泌幸福酶,还可以通过呐喊、出汗有效排出多余的去甲肾上腺素,使孩子的压力得到释放。
二、领悟《指南》精神,追寻教育真谛
成长是一种自然存在,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以怎样的角度去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1.关注学习特点,以学定教
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5日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着重强调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理解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美国结构主义教育家杰罗姆·摩西·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期的孩子主要是在直接经验和游戏生活中慢慢长大,强调重视学习过程、把握直觉思维的特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帮助孩子提取信息。
只有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才能理解他的学习特点,最终选取可行的教育方法。理解是爱,尊重是教育,在充满爱意的等待里,收获的必定是满园芬芳。
2.关注个体差异,客观评价
孔子曾讲:“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为先天和后天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孩子的独特性,遗传基因的不同,基因密码打开的早晚,导致孩子的发展不可能步调一致,所以,要容忍他们的差异。
皮格马利翁效应更是告诉我们,对待发展迟缓的孩子,客观评价并给予更多地支持和鼓励,会对他们形成积极的暗示,孩子很乐意接受来自崇拜、信任、喜欢的人的暗示,这种暗示正是他们梦想成真的基石。
3.关注均衡发展,兼顾整体
人一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幼儿期,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态度都是不可取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应该相互渗透和整合。”教育幼儿,要放远眼光、放低身段,多发掘孩子的潜能,少做横向比较。学习一般但品德良好;动作缓慢但心细善良;胆小害怕但身体强壮……诸如此类,都有待于敏锐观察、细心呵护,不断用发展互补的思想去肯定孩子的优势,兼顾发展整体,用一颗包容的心,笑看生命花期的每一次绽放,即便收获不到精英,却承载了幸福的人生。
4.关注学习品质,惠及终身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对周围世界就开始了探究,一生学习由此开始。学习态度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持之以恒的影响。
(1)做孩子的支持者
孩子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挫折和失败,此时,耐心胜过包办、信任胜过批评。给予孩子充裕的时间自由探究,能预防人格障碍;支持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能促进他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更能对学习保持一贯兴趣。
当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孩子的心情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身边都有一个花园。
(2)做孩子的引领者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在电子互联网充斥生活的时代,家长能从容应对吗?当亲子阅读回归、亲子关系改善时,品质生活就已经开始。
孩子是热闹的话题,教育是永恒的课题,让教育孩子变得优雅,让孩子成长变得从容。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参考文献:
胡小桃.论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的责任:从孩子的心声看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