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评价及效应分析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考察
2015-03-17李苑
李 苑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评价及效应分析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考察
李 苑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当前正处于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亟需推动金融业的集聚发展。在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得出福建省1997—2013年的金融服务业集聚水平后,进一步探讨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金融集聚对福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为推进福建省金融集聚,应优化宏观经济环境和基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增强金融创新力和加快人才培养。
金融服务业;集聚;经济效应;自贸区
金融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现代金融服务业日益朝向空间集聚的发展模式不断演化,并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当前,福建省正处于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要构筑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及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就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能力,保证金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区域经济的飞腾打造金融引擎。
一、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分析
为探究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情况,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
1.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内涵
金融服务业集聚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具体而言,它不仅是地域范围内各种金融要素和资源不断流动、协调、整合的一种动态表现,更是区域性金融集聚主体在结构、规模、功能及等级上进行有序演化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组织系统的一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必然结果。金融服务业集聚往往具有一般产业集聚的共性,同时又带有自我特性。例如,与一般的产业集聚相比,其集聚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由于不同地区金融服务业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状态,致使其集聚程度高低不同,将形成发展级别不同、辐射能力有别的金融集聚区,具体表现形式通常包括两种:金融服务业企业集群、金融中心[1]。
2.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阶段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一个产业演化发展的进程中,将依次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而对于金融服务业集聚而言,在发展的高级阶段由于受到多种抑制性因素的干扰,近乎饱和的金融集聚会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即金融集聚的发展没有衰退期。一般地,将金融服务业集聚分为初步形成阶段、快速集聚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扩散转移阶段[2]。
在初步形成阶段,金融业凭借自身的特殊发展优势,逐渐产生金融集聚的萌芽。但由于该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运行动力不足,低工资收入和低经营收益致使居民、企业的投资消费需求薄弱,各种金融要素流动性不高,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投资和储蓄,导致金融集聚效应发挥不显著,集聚成长速度较为缓慢。
金融集聚进入快速集聚阶段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为基础的,在旺盛的投融资需求作用下,资本迅速积累,从而推动金融集聚快速地发展壮大。这一阶段的集聚速度明显提升。并且,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占比的增加,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金融集聚到达稳定发展阶段时,集聚速度减缓,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趋稳定。金融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相当高,已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金融集聚规模将在这个阶段达到最大值。
当区域内金融服务业集聚达到很高水平后,伴随着规模不经济的出现,金融集聚将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和转移。
3.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在不同集聚阶段所具有的经济影响能力不同,越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影响效应越强。金融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包含正的经济效应和负的经济效应。金融集聚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创新效应、扩散效应等的产生。而当金融集聚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继续扩展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要素成本和拥挤成本的上升,以及市场的过度竞争[1]。
(二) 文献回顾
产业集聚研究近年来已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国内针对此类的研究偏重制造业、服务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甚至更为具体的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测度与研究则较少。通过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梳理后可发现,国内外针对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集聚动因、集聚测量方法以及集聚效应。
在集聚形成动因的研究上,Marshall(1890)[3]提出,产业区域内的企业形成集聚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取外部规模经济;Author(1994)[4]采用“路径依赖”模型验证了外部规模经济对于金融企业定位策略的影响。除规模经济外,信息要素作为另一集聚动因被多数学者所接受。Porteous(1995)[5]从“信息腹地”、“不对称信息”等方面来解释金融中心的成因;类似地,Zhao X.B[6]等(2003)学者以中国五个金融中心为实例,得出“信息流动是现代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论断。国内学者李大垒(2010)[7]通过实证研究将金融服务业集聚动因归结为地区总产值、金融从业人员、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在集聚测量方法的考察上,随着金融集聚理论研究的深入,对金融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日益丰富。张泽慧(2005)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国际金融中心展开了综合性的评价;陈文峰、平瑛(2008)[8]利用区位熵来衡量上海市金融业的集聚程度;任英华、姚利媛(2010)[9]等借助模糊数学原理,对上海陆家嘴金融集聚情况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鲁文彬(2012)、孙伟峰等(2012)分别从集聚指标评估法和Jacquemin-berry熵指数的角度测量金融集聚程度。
在集聚作用效应的分析上,主要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归纳为正效应和负效应。Goldsmith(1969)、冉光和(2007)、曾献东、谢科进[10](2011)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探讨了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而Mckiunon(1973)、KaPur(1976)、鲁比尼和萨拉(1992)则侧重于金融体系的缺陷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可以看到,有关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区域性研究较少且多局限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福建经济的迅猛发展,省域内金融集聚的研究也日渐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情况——基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对于金融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测度,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都采用区位熵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但此种衡量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对区域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本文通过构建区域金融集聚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多项指标的基础上提取主成分并最终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以全面考察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发展动态。
在充分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金融、基础因素(包括科技、基础设施和区域开放度)三个角度分别选取了14个基础指标以构建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综合评价体系(表1)。具体数据来源于1998—2014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以及福建省各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个别指标经过相应的计算和处理。
表1 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评价指标体系
2.福建省金融集聚的动态评价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后发现,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4以上,KMO统计量为0.721,巴特利球形检验Sig为0,表明数据的统计意义显著,适合采用因子分析。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后,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2个主因子(图1)。
分别计算出两个主因子J1、J2的得分后,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二者总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J=(Z1*J1+Z2*J2),即获得综合得分。表2是福建省各年金融集聚综合得分结果,图2为其金融集聚指数变化趋势图。
图1 因子分析碎石图
年份综合得分J年份综合得分J1997-10586504062006-09180255961998-9798946212200702468351421999-8655802258200833088402092000-8428251558200958765190472001-7363064114201096752033122002-6737350977201111698077762003-5449979189201215363024692004-4319720117201318854852612005-276570869
图2 福建省金融集聚指数变化趋势图
从表2和图2可以发现,1997年到2013年,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度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在1997-2004年之前的上升趋势不明显,表明2004年以前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速度较为缓慢。2004年之后,福建省的金融集聚加速发展态势相对凸显,在近几年增速逐渐加大。根据理论分析和所得结果可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已经形成了区域内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并且,产业集聚水平由初步形成阶段向着快速集聚阶段演进,这离不开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学者潘辉、冉光和(2013)认为,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11]。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势头向好,由此能够创造旺盛的投融资需求,从而促进金融资产规模扩大和金融中介机构的聚集。换言之,处于“快速集聚阶段”时,经济发展对促进金融集聚的主动作用更为显著。福建省的发展实力于改革开放后全面释放,经过多年发展,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2 870.9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21 759.64亿元的迅猛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为13.57%,这无疑成为了助推金融产业集聚的有效动力之一。
通过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所反映出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上升,不仅体现了福建金融服务业在量上的增长,更全面地显示了它从结构、效率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质的提高,即金融服务业整体水平的进步。在量上,2013年,福建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为1 17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8 043.82亿元,同比增长15.4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 487.53亿元,同比增长15.45%,全年增加7 037.85亿元,逐渐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质的方面,近年来福建省融资结构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金融改革创新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2012年末,福建省十大类银行业机构共5 632家,并于当年进驻了诸如渣打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中外资机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银行组织体系。保险市场维持正常运行,2013年保险系统机构数2 356个,职工人数(含代理制销售人员数)达近13万人次①,保险种类和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经济渗透率不断提高。证券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性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蓝皮书》显示,福建省财政金融金融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1,比2012年上升了10位,上升幅度全国最大,说明福建总体金融环境明显改善[12]。
三、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检验
在检验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时,将前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算所得的集聚指数作为金融集聚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方程自变量(J)。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G)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与J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时,为进一步考察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J分别与取对数后的三次产业产值(lnG1、lnG2、lnG3)进行实证分析。回归模型构建如下:
ln(Gt)=β0+β1*J+μ
其中,β0和β1为待估回归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当β1显著为正时,即表示金融集聚对促进福建省的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有着正向的积极作用。若为负值,则表示金融集聚产生了消极的经济影响,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尚不显著。
借助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后,可得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进一步明确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贡献。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各个回归模型中无论是集聚指数J还是常数项C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2值均很高,模型拟合效果良好,F值概率也都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
表3 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经济效应检验
注:***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内为相应的t值。
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各模型中变量J前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无论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是三次产业的发展都与金融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金融集聚程度的上升对福建省经济增长和地区三大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发挥了正效应,为福建总体经济的发展输送着强大的金融动力。与此同时,对比各模型中J的系数值大小后可以发现,当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度上升一单位时,将带动区域内生产总值上升约0.07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上升0.0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上升0.0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上升0.072个百分点。故此表明,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较之第一产业更强,侧面反映出了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在调整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集聚正效应的释放是必不可少的,它将成为福建新一轮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一,不仅可以为未来福建自贸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更能为区内农业产业化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因此,要使集聚效应得以充分释放,区域经济得以进一步增长,就要力促福建省金融服务业朝着深入集聚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近年来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的集聚水平逐年提升,集聚效应逐渐释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强力引擎。如今的福建正处于“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经济新形势下,政策累积效应开始显现,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时,福建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支持,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更是要求金融集聚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但目前,福建省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较其他发达省份还有所差距,区域内的金融深化程度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显不足。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能力,促进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结合福建省“自贸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 改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优化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基础
产业集聚度极大程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福建省而言,金融服务业正处于快速集聚阶段,其依附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为明显,亟需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故此,福建省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各项设施的服务功能及水平,完善金融集聚的硬环境。并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促进金融要素在各部门间合理有效的配置,为金融集聚提供肥沃的土壤。
2. 加快福建省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海峡两岸金融中心建设
福建省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律法规,加快省域内的诚信法制建设,细化执法依据,对违约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惩戒。增强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机构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有效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金融风险监控预警系统等,完备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逐渐形成有利于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福建省“建设海峡两岸金融中心”的战略性安排下,坚持政府主导模式,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使各种金融资源主动流向厦门金融服务中心,促进该地的金融产业集聚,并带动未来福建省金融业的集聚化、集约化发展。
3. 发挥自贸区建设的有利优势,加速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发展
立足闽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的现有成果,结合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机遇,推进两岸金融深入交流合作,整合两岸金融资源、活跃双边金融交易、提升金融发展层次。加快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引入先进互联网技术,提升福建省互联网金融业务水平,同时,建设服务于两岸经贸和金融往来的信息枢纽中心和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13]。整合两岸金融资源,在区内设立外币兑换机构及闽台合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培育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为提升福建省金融服务业集聚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
4. 政府给予鼓励与引导,增强金融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升金融企业的创新能力。福建省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企业创新,在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以外,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方式,加大对科技金融机构创新的资金投入,助力其金融创新的步伐,提升省域内总体金融创新的水平。金融企业要注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双重创新,一方面,要结合客户的多样需求,持续推出和开发各种综合性、优质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另一方面,要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网上金融业务等。
5. 加快培养战略性金融人才,助力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
金融优质人才源源不断的供应是金融业发展的长期动力所在。福建省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提升省内高校金融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质量,加大高校与金融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金融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定向金融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金融人才,重视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避免人才流失。对已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再培训,学习新的金融服务知识和技能。
注释:
① 数据来源:《2014年福建省统计年鉴》.
[1]段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9th ed)[M].London:Macmillan,1890.
[4]Author W B. 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 [M].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1994.
[5]Porteous D J. Geography of finance:spatial dimensions of intermediary behavior[M].London: Alder shot Avebury,1995.
[6]Zhao X B. 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 a geography of finance perspective[J].Urban Affairs Review, 2003, Vol38, No.4:535~571.
[7]李大垒. 城市金融产业集聚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J]. 上海经济研究,2010,(8):41~47.
[8]陈文峰,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10):93~95.
[9]任英华,姚莉媛.金融集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1):32~34.
[10]曾献东,谢科进.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1,(07):31~37.
[11]潘辉,冉光和.金融集聚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5):102~107.
[12]人民网.中国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排名:京、沪、粤居前位[EB/OL]. (2015-03-09)[2015-04-15].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309/c57506-26661778.html
[13]黄芳.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思考[D].厦门:厦门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杨成平)
Agglomeration Evalua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of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in Fujia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LI Y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Fujian province is now in a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to build free trade zone and “one belt and one road”, so it need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fter obtaining the data of Fujia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from 1997 to 2013 by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aper then explores the intrinsic link of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Fujian. In order to promote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optimiz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accelerate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promote cross-strait financial cooperation, enhanc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cultivate personnel.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conomic effect; free trade zone (FTZ)
2015-04-28
李苑(1990- ),女,福建三明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F127
A
1008-4940(2015)03-0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