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自主学习 激赏主动发展

2015-03-17张新妹

海峡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教师

张新妹



品味自主学习 激赏主动发展

张新妹

连江县蓼沿中心小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把最宝贵的时间、尝试机会、发表观点与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该文分别从培养学生释疑求问、情境朗读、讲出见解、评头论足等方面探讨开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

自主教学 主动思维 小学语文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是引导、监督。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应该说,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要及时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与布控,促进有效生成,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内容、新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活动,给学生自主想象和自主构建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的放矢,把最宝贵的时间、最宝贵的尝试机会、最宝贵的发表观点与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新课标的精髓得以贯彻,让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训练,还有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进而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齐谐共振,如沐春风。

1 质疑问难,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不耻下问。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

释疑求问,往往是创造的开端。小学阅读教学向有效课堂迈进,向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必须注重营造释疑求问的空间,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通过质疑和解疑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有更多口头表达练习的机会,激活他们的思维,把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促进个性养成。

教学前,让学生释疑求问、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发展思维能力;教学后,让学生从质问破疑中提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课文《鹬蚌相争》后,笔者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顿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个同学说:“读了课文,我觉得鹬并不傻,它会用威胁的口气对蚌说,让对方妥协,为什么课后却叫我们讨论说它傻在哪儿呢?”

另一个同学争辩说:“我觉得它们很傻,它应该认识到二者相争的后果,必然让第三者有机可乘(渔翁得利)”。

还有一个同学反驳说:“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采用威胁来让另一方妥协,而另一方不妥协,怎么定谁对谁错?”

接着,有一个声音毫不示弱地争辩道:“那标题为什么不叫《蚌很傻》呢?”

我适时点拨:“这样的话,渔翁会那么容易得逞吗?”

于是,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作者表面上是渲染鹬与蚌之傻,而实际上是在暗示一个危险信号:在双方相持不下时要学会放弃,否则会使双方进入危险的境地。

在诸如此类的质疑问难中,学生畅所欲言,名抒己见,集思广益,老师再适当点拨,然后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既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好语文的积极性。

2 读书得间,把“读”的空间留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平时教学中,我们也一贯遵循:“美文还需美读,有趣方能习法。”

之所以强调美读,是因为只有学生读得美了,才能说明他们已经进入文章中的世界了,说明他们对这些文字真正感兴趣了,唯有此,他们才会乐于学习其中所蕴含的写作方法,才愿意去揣摩,去感受。同理,课堂教学要注重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启发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应用。

那么,美文怎样读出美感?要有抑扬顿挫,要读出自己想要突出的意思。要怎样突出自己的意思?这需要具体的介质来表现。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质兼美用词准确,描写得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力求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弄清课文中写了秋天的雨的哪些特点。

(2)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文中优美词句:如写秋天的味道时,“藏”、“躲”等字惟妙惟肖,融情于景;写秋天的色彩时选词准确,“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而不是“五颜六色”、“万紫千红”,从“ 缤纷”一词呈现出一种动态美,这样,学生仿佛置身于秋雨中,变成一滴美丽的小水珠,在风中轻快地跳跃着;写秋天的植物时略带夸张意味,如“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引导学生抓住“挤、碰、争”等形象化的拟人来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绚烂景象。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华。应该说,也只有真正有目的地在读,在感悟,有所突出,才能读出文章的美感。

(3)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经历“自由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后,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文中的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3 讲古论今,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除了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那么,让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呢?笔者的原则就是,只要学生能讲的就要让学生讲,不能讲的,创造条件也要讲。

一个讲错了不要紧,谁会谁讲,谁有好方法谁讲。如果遇到有半数左右的学生会的时候,笔者采用同桌或小组内互讲的方式,尽可能的让人人都有机会讲。对于老师讲过的内容,如果再由老师讲,就会如同吃了别人嚼过的馍一般。而如果让学生讲,你会看到观众眼中流露出的信服、怀疑、欣赏、羡慕。但是,无论哪一种眼神都流露着一个共同的告白,那就是专注,其效果往往要好于教师的亲力亲为。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时,教师一般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功夫,把小麦的种植、生长和收获季节区别清楚,并把传统节令知识节点与小麦的生长周期有机融合,让学生以小麦生长为主线,轮番讲述冬小麦一生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全生长期一般在190~210天。这是讲述身边的“农学”故事,同时,也起承转合着国学中的二十四节气之韵律美。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讲述中感悟、在讲述中体会,课堂气氛必然就会活泼有情趣。课文描写小猪、小牛、小猴看到麦子后的想法和做法非常形象,把三个小动物的性格特点刻画得非常逼真。根据本文中他们各自处理方法不同,笔者提出:“谁有没有比小猴更好的办法?”让学生在赞叹小猴聪明之余,同时向小猴发起了挑战。

有位学生说:“小猴把麦子全种进去,那么过年就没法吃到金灿灿的麦子,应该结合小猪善于利用眼前好吃的食物的机会,取长补短,吃一半种一半,来年又有新收成,不就一举两得了吗?”这一想法立即引发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显然这个方法更好。

但是,当我请另一个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解读时,却出现了错误。我刚想亲自出马,就发现有一批学生示举手意:“老师,我能理解,我来纠正!”于是,我就请这些孩子补充讲、修正讲。我想,教师一定要允许学生犯错,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独特的“讲”法,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们要马上加以肯定,鼓励他们再探索,以求得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所以,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给学生“自由”的天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4 评头论足,把“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具有权威性,教师的评价将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作为衡量他们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学生万马齐喑”的局面,效果一般。对此,教师将学习结果的评价权,切切实实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自评、互评。

比如一次作文课上,笔者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讲解一些评价标准后,让学生随机抽取一篇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学生兴致高昂,眼睛特别亮,个个俨然小老师的范,有的说:“你用上了比喻句,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了。”又有道:“这段话写得具体生动,能突出人物的特点,真棒!”还有两个同学这样评价:“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等等。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辨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因此,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不但懂得归纳、点评,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这样教法,有教师可能会说,学生“评头论足”了,这儿不要老师讲,那儿不用老师说,那老师做什么?一上课就迷惑。讲多了,坏了,不是“自主学习”了;讲少了,又担心学生学不会。其实,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去学。何为主动性?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创造就是主动性的最好体现。

那么,在“评头论足”之中,如何演好教师的角色?第一,要改变固有的课堂讲评模式,更新先进的教育思想。第二,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激活学生的学习思想。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学习活动,学生的思想就被激活了,就想说,就想做,就来了兴趣。有了兴趣,后面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味着学习的快乐,分享着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钱加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 施向军. 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J]. 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2001 (8S): 49-51.

[3] 朱国贤. 尝试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 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C), 2012 (5): 55-56.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