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韵美文别有境 熟读精思自有情——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2015-03-17

海峡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忆江南江南古诗词

林 丽



古韵美文别有境 熟读精思自有情——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林 丽

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古诗词教学要重视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在有声、有色、有情、有效的教学中,让学生立足于特定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奏响他们心灵的乐章,从而真心爱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养分。

古诗词教学 兴趣培养 熟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诗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新课标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古诗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视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引领学生走进这独特的民族文化瑰宝,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 趣为基点,未成曲调先有情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对一堂新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古诗词以情、景、意见长,具有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韵律优美的特点,入课更是一个美丽的开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就能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1.1 音乐画面渲染。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营造浓浓的氛围。如在《忆江南》的教学伊始,针对学生对江南美景并不熟悉的现状,教师可充分利用刚入课时的黄金时间,借助课件的演示(展示江南美景,并配上《忆江南》这首乐曲),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江南美丽的画面,接触了《忆江南》的内容,使学生在对文本产生初步认识的同时,产生探究欲望。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和品词悟情做好情感积淀和背景铺垫。

1.2 故事导入。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如果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先讲讲与本首古诗有关的一些故事,他们的兴趣自然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学起来也就特别亲切了。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就可以先跟学生聊一聊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友情,也就很容易地走进他们俩依依惜别的情景中去,体会他们的离情别意。

1.3 语言渲染。引人入胜的语言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心灵震动,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在课始就开始期待古诗词的学习。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这样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的风景就要数西湖了。站在杨柳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青山绿水,浓淡皆宜,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寥寥几句优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西湖美景图,收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读中体悟,美文不厌百回读

学习古诗词,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吸收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精神熏陶感染的有利途径。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品味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每读一次都是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一遍遍诵读中,文之美、景之美以及情之美就自然而然渗入了孩子的心灵。

2.1 扎实有效的初读

初读环节中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顺古诗词,还要指导学生读懂诗词的大意。这一点是鉴赏古诗词的基础,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这一步做不好,以后的环节将步步受到影响。读懂大意可以结合字典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明句意,弄清诗意。

如在学习《忆江南》的初读环节,教师可以关注本首词最重要的一个生字——“谙”,做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谙”的音、形、义都是全诗的难点,解决了其音,读通词不难;解决了形,本首词默写也没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谙”的意思,突破了难点,再理解“风景旧曾谙”的意思,进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理解了整首词的大意后再齐读全诗,这时学生的读就会很顺畅了。

2.2 有滋有味的诵读

因为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诵读词句,品味音韵,是亲近古诗词的佳径。古诗词朗读要上一个层次,就要引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味”,只有引导学生读出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才能使整首词的朗读有突破。

如在《忆江南》初读环节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词中的对子,初步感知对子的特点,教师再适当提升,既取之于学生原来的认识,又使原来的认识有所提升,这样的文学知识渗透既合理又有效。接着采用师生合作读对子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读,语调或高或低,或快或慢,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对仗中的节奏和韵律,从开始的读通读顺、读懂词意,到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目标层次分明,就能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韵致。

2.3 入情入境的品读

诗词重感情,诗词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而古诗词的意境对现代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遥远,教师只有创设恰当的情境进行教学才能拉近学生与诗人、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直观而美丽的视觉冲击,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为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以及品词悟情做好情感积淀和背景铺垫。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搭建各种平台,营造诗意的课堂,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与诗人沟通,与文本对话。

如《忆江南》一开头的“江南好”三个字极为简单,却是本首词的动情之处。若教师未加指导,学生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地瞎喊,教学中,教师可以由“好”字,引出生活中的江南美景,调动学生生活中的感受;由“好”字,引出历代诗人诗词中的美景,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这也印证了“学生是最好的资源”这句话。接着教师就要用好学生的这些资源,在过渡语中充分用上它们,如:江南好——杏花烟雨,小桥流水;江南好——莲叶何田田;江南好——拂堤杨柳醉春烟;江南好——千里莺啼绿映红……最后再让学生走进江南,欣赏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让美丽的江南在学生的眼前灵动起来,此时再让学生朗读“江南好”,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顺当而深情。

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选择与诗文内容或情绪和谐的音乐,让学生“顺利”地深入沉浸到文中,实现与文本内容的亲密接触,获得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如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通过付娜的《梦江南》音乐渲染,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江南水乡之中,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江水如蓝、江花胜火的美景,让学生把画面补充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鼓励他们在如诗如画一般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在阅读过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学生就能读出画面,领会词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品味到词的无穷魅力。

2.4 体情察意的美读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情感。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及生活经历都很有限,要让学生从短短的二三十个字中,能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为了能克服这一局限,教师还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境遇,把作品放进时代的大背景中,“知人论世”,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和饱含的情怀。

如《忆江南》中,学生体会到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后,教师就抛出问题:白居易在江南仅仅生活了三年多,为什么对江南的一切念念不忘?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时候,出示有关白居易江南经历的背景资料:诗人曾在江南为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这些背景资料把学生带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作者与江南人民之间深深的情意,加深学生对诗情的领悟。学生深刻领悟了诗人对江南那份深深的情、绵绵的意,诵读起来就会特别有味道,而诗人那浓郁的江南情结在学生曼妙的口诵心惟中韵致毕现、情趣盎然。

3 品词析句,万叶千声皆有意

诗人作诗写词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正因为古诗词中往往含有一些感情色彩浓厚、个性鲜明、含义深刻的字词,才成为古今文人吟诵的佳作。为此,教师可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揣摩,探究语言美,从而进入作品的意境,从中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感,从而更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里去,正所谓感同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诗,读懂了诗。

3.1 品味古诗词的凝练美

古诗的语言美,体现在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整首诗弥漫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特别是“绿”字传神独到,成为千古名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想想,如果你是诗人,“绿”可以换成什么字?在字斟句酌的换词过程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进入情境。接着教师又告诉学生,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引发学生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 “来”、“回”、“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揣摩,只有“绿”字最为恰当,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了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出来了。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3.2 品味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还体现在色彩美。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展示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因此教学时,教师细心地挖掘《忆江南》词中“异色相衬”的写作特点,并引入一些熟悉的“异色相衬”的诗句,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其对描绘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为饱满。

3.3 品味古诗词的修辞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更体现在恰当而传神的修辞手法运用。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千古一喻,很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之美,要想把这种神韵之美传递给学生,就必须在这首诗中让学生挖掘出西施与西湖二者之间深刻的相似之处,学生经过比较,就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西子无论怎样打扮都美,西湖无论晴雨都美。而且两者都具有天然美、本色美的特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因为诗人对西湖的巧妙比喻,使得“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运用了这个贴切的比喻,西湖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鲜明生动,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诗句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4 内外相连,天光云影共徘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教材本身,局限于课堂之中。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沟通课内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教学一首古诗,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情怀,阐释一段历史。从这个角度上看,“拓展”对古诗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可以联系在题材上具有相关联或相似性的其他诗句,与“文句”形成“互文”,两相鉴照,丰富意象,理解诗句。如在教学《春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教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链接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引导学生感悟,绿得如玉的柳树,红得像火的杏花,粉得如霞的桃花,加上大家脑海中所想象到的,就是朱熹笔下的“万紫千红总是春”。

其次,可以拓展同主题的诗句。《题西林壁》诗中有景,景中有情,景中蕴理。理解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链接莎士比亚所说的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及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景”与“理”、“事”与“理”之间铺路架桥,课末,再次拓展其他诗人歌咏庐山的诗句: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导学生感悟:同是庐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说的道理,让学生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另外还可以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如在《忆江南》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入另两首《忆江南》,作为本首词的补充学习,在对拓展资料的学习了解中,作者内心所蕴含的与江南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学生再次领悟了诗人对江南那份深深的情,绵绵的意,诵读起来就特别有味道。当然拓展也不能无度,是否合理应该有两个评判标准:一是看是否喧宾夺主,二是看是否对加深理解原文有益。

总之,在古诗词有声、有色、有情、有效的教学中,让学生立足于特定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奏响他们心灵的乐章,从而真心爱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林茂彪. 品读诗词感悟人生塑造自己——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4(10): 20-21.

[2] 戴军. 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4): 42.

[3] 王俊杰. 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 语文教学之友, 2007(8): 18-19.

猜你喜欢

忆江南江南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忆江南
忆江南
忆江南(其一)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