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建设的哲学思考
——以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为例

2015-03-17海景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学院学风实验班

海景龙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高校学风建设的哲学思考
——以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为例

海景龙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地方大学的文科院系,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心态浮躁,对学科和专业的认识不全面,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等问题。通过对学风问题成因的哲学分析,解决问题应抓住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动力这一主要矛盾。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围绕我校人文科学实验班的改革与试点,以点带面,凝练经验,实事求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学风建设;哲学分析;对策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它反映了一所大学的软实力,是检验一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无形标杆。学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然而由于其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学风建设问题仍然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理论难题和现实问题。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审视、分析和反思学风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风建设具有追本溯源式的意义。

一、我校文学院学风现状与问题所在

我校文学院作为办学历史较长的院系,一直非常重视学风建设工作。学院学风整体较好,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清晰、态度端正,对专业认同度和喜爱度较高,人文素养和文学底蕴在学习中不断内化提升,学生能领略体悟中文之美并转化为学习实践。文学院开设的三个专业中就学习氛围风气而论,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学生最为踏实笃定,学风浓厚,汉语言文学居中,广播电视新闻学其次。但就学生个性特点而论,广电同学思维活跃,颇具灵气,汉语居中,汉师专业学生则相对略显沉闷。虽然文学院对学风建设常抓不懈,但学生学风方面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1.少数同学学习动力不足、情趣不浓,专业认同度低,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2. 内心浮躁、学习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有及格万岁的“等毕业”、“混文凭”心态。3.易受各种消极思潮影响而难以静心笃学,存在享乐思想和游戏化心态,自我逃避而放任自流。4.对学科和专业的认识不全面,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主次不分,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而热情尽失,陷入迷惘。

二、学风问题成因的哲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则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综观我校文学院学风问题,内因在于: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学习动力不足,目标意念模糊,厌学情绪置换了专业兴趣;也有一些同学有理想,有想法,想通过学习改变现状,但意志力薄弱,缺乏行动毅力与耐性,学习容易受到干扰。例如,有些同学在高中时代将考大学设为目标,入学后未能第一时间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及时进行学习规划和人生定位,加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后不能主动调整,于是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目标的指引和前进的动力,变得茫然无措、随波逐流。

外因方面因素众多:一者是时代背景,二者是校园文化环境。首先,时代、国情、社情等大环境的发展变迁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校园环境,我们的校园已经不是独立于浮躁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不再是能独善其身不受污损的一片净土。后现代商业化气息渗入和功利化的所谓“成功教育”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急功近利、追求速成和实用的雾霭思潮不经意间侵入了我们的校园,学生的人生态度和处学之道受到外部的刺激和误导。以我校莞城校区为例,莞城相对于松山湖而言地处闹市,商业气息浓重,霓虹闪烁而娱乐饮食诱惑众多,这对于刚从高考“牢笼”里解脱,辨别能力和抗诱能力较弱的大一新生而言确实难以抗拒。同时,过多的与学习无关的学生活动使得本就难以平静的学生“心湖”更加涟漪不断,难以集中精力在专业学习之上。

综观,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冲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意念。而外部环境的负向变迁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教育和管理的难度,成为学风建设不可承受之轻。同时,班风、教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和局部失衡也对学风建设形成掣肘。需要指明的是学风问题这个矛盾的内、外因两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影响和渗透的。学生内心的价值观念、学习动力决定着精神风貌和学习态势,而外在环境则越发深刻地影响着学风现状。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 理论思考

按照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观点,加强学风建设应辩证施治,抓住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动力这一主要矛盾。学风建设也可被看做是全院性质的综合开放系统,由相关要素构成,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等的对立统一,不是单靠校内某个部处能独立完成的。学风建设既需要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给予组织、制度的顶层保障和路径设计,又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的集思广益,协同分工合作来配合完成。以课堂教学为例,必须要以学校相关教学管理部门为抓手和龙头,督促教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严格教学管理和成绩考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学、管理的主动性,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分建设。总之,我们的学风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我们所有教育、管理部门和同志群策群力,多管齐下——学校为整个工程建构框架,部门与个人为工程添砖加瓦,只有这样,才会迎来学风建设的新局面和新气象。

其次,应当明确,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内核,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二是专业文化建设。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理念的形成具有润物无声的滋育作用。倘若缺失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支撑与引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终将与我们渐行渐远。

(二) 现实举措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内在动力是根本

以文学院人文实验班为例,我校从2012年开始,文学院先行先试,在学院内部进行大文科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探索,率先成立人文科学实验班,尝试通识培养、素质教育、小班教学和导师制度。在立足校情和区域社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依托优势专业,吸引优秀学生,创造培养拔尖人才的育人环境,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素质、完整人格,发展其基于阅读和写作的语言、思维和判断能力。在学风建设中,教师通过持续的教育、引领、培养和内化,为教学创设体验式情景促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他们在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正向激励,合理引导,潜移默化,为最终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品味书香的“经典诵读”、启迪智慧的“文化沙龙”、陶冶审美的“电影沙龙”、闻鸡起舞式的“晨练制度”、积极奔放的“社会实践”等创新举措已经逐渐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潜移默化激发着同学们的学习乐趣和进取动力。

2.转变教育者的工作理念,政风、教风、班风协同并进

教育者的理念不转变,就很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学习观。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我们一切工作和活动的重心就是为他们的学习创造硬条件和软环境。在此理念指引下,文学院学风建设注重以清明政风做引领,优良教风做保障,笃实班风做基础。人文实验班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探索的试点,教学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导师制专业指导;教风上严谨细致,因材施教;班风上纯洁笃实,学生“善知乐学”,在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氛围中实现了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成长。

3.开展能“着地”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

我校文学院人文实验班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说教和硬性灌输方式,注重开展符合实际“接地气”的、鲜活生动的理想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不盲目崇拜名人和热衷所谓的“成功学”。以开展讲座和听报告为例,实验班不鼓励同学们动不动就盯着成功者和名人,反而强调学生多关注身边看似平凡却蕴含伟大的人物和事例。在一些值得尊敬的“失败者”身上,他们的平凡故事显得更具有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同时,人文科学实验班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和诸如“环校跑”、“校园植树”、“读书分享会”、“志愿服务活动”等特色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后现代消极思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夯实了学风建设。

4.以文化建设为抓手,破解学风建设瓶颈

优秀的文化建设应该是流淌着强烈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是时时刻刻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正向文化。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文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批如“菡萏吐秀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等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逐渐建设若干个高端的学术论坛活动,不硬性摊派学生去听讲座,而是提供高质量的讲座,引导和吸引学生去聆听去学习去感悟,进而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就专业文化而言,开展具有专业特色和专业贴合度的高质量活动,同时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提倡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精品活动,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助推学院的学风建设。

5.开发榜样力量,注重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正面颂扬

受商业思想和后现代“游戏化、大众化、折中化和非理性化”消极思潮影响,个别老师存在理想淡漠、思想懈怠等现象,也有些同学对成绩标准存有不屑甚至否定感,认为“多学无益”,功利化和享乐思想弥漫。所以有必要对学养深厚,树德立人的优秀教工及励志求学的优秀同学应大力宣传,营造一种“我奉献,我高尚;我学习,我光荣”的正气和氛围。针对考研率偏低问题,我校文学院加大对考研同学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申请设立莞工考研固定课室、个性化指导等举措全面鼓励和支持学生进入更高学术殿堂深造。

[1]黄达人.谈大学学风[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34.

[2]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4]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0.

2095-4654(2015)12-0174-03

2015-07-27

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文科学实验班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E1312108)成果

G643.1

猜你喜欢

文学院学风实验班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行知实验班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咏 河 大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