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技职教育对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借鉴
2015-03-17陈旭英
陈旭英
(闽江学院 党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08)
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的规模扩张时期,地方本科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亟需转型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颇具特色,为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从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发展困境入手,归纳、分析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为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一、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困境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的新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办学思路不清,导致学校定位不明确。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地方本科高校普遍看重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学历,对其专业实践能力要求不高。据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基本在30%以下。师资引进不顾长远发展,没有围绕明确的学科建设方向组建团队,引进师资唯高学历、高职称,造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三)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难度大,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
(四)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基于现行评估体系的引导,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始终定位于学术型人才,实践类教学环节明显不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尚处于浅层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丢掉了自身原有的应用性、技能型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很好地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教学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用人单位的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与就业创业状况深度对接、良性互动。
(五)产学研合作不深入。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本科院校缺乏行业背景,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基本停留在接收毕业生或师生到企业实习的层面上,产学研用结合远没有真正实现。2012年,新建本科高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事业的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
二、台湾技职教育的特点
(一)办学定位清晰。与普通教育不同,台湾技职教育院校将学校清晰地定位于实务应用型大学,其主要目标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适量的技术人才。将职场工作作为学校专业设置的核心,同时围绕职场工作需要设计课程,为学生传授实用性的技术及应用性科学,以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各级专门及技术人才为目标。台湾将技职教育所有科系归并为7大类17群,并按不同层级的学校对各类群规定了培养目标,制定“技职体系课程纲要”,推广技职一贯课程规划。
(二)师资力量雄厚。台湾技职院校的教师遴选制度很严格,要求兼具丰富实务经验和研究能力,同时,构建多种平台,建立优秀教师选拔制度。首先,台湾技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学历较高,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者居多,有的台湾职业院校设置了研究所,为教师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台湾技职院校的教师准入门槛较高,只有“学验俱丰”的人才才能担任技职院校的教师,即必须拥有5年教学经验及4年的实践工作。再次,台湾技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教师中高级工程师、公司经理、新闻记者、科研人员、政府部门顾问等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课程设置合理。台湾技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基础课程分类开设,体现“广、浅、新、用”的特点。二是选修课程多,必修课程相对少,实务课程比重较大。学生到工厂或企业锻炼实习,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以“实务专题”制作课程代替毕业设计。“实务专题”的题目来源于业界,学生要完成一个“实务专题”,需耗时至少1年半。此外,台湾还比较重视“过渡课程”。“过渡课程”的作用在于顺利实现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衔接及填补生源状况和入学标准之间的差距。
(四)产学研结合紧密。台湾的技职教育非常重视“建教合作”,即工业界与教育机构合作,也就是大陆所指的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办学。教师除了开展实践教学、在合作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外,其研究也能针对合作企业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管理及工程技术水平。学制上实行“三三制学习法”,即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三个月到企业实训,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和实训的轮换。台湾整合技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在台湾南、中、北设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并在技职院校中成立了40个技术研发中心,促使教育界成为产业界的人才研发部门。每所技职院校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合作对象。
(五)养成教育成果显著。养成教育已成为台湾技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技职院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品行操守及人文素养,而学生这些综合素质的养成学校及家庭、社团、学务等多方努力,台湾技职院校将这些资源加以整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大有裨益。台湾技职院校的清洁卫生基本由学生负责,干净、整洁。有的学校还实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培养学生受教感恩意识。台湾很多技职院校还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项目、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学生品行考核和教学考核,通过进行品行及教学的双向考核,保证在具体实践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强制性和连续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校,可以凭借地缘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的先进经验,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一)明确办学定位是转型发展的前提。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学习借鉴台湾技职教育的成功做法,明确办学定位。要制定好转型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科学确立应用技术大学的顶层设计和办学定位,清晰界定学校的办学总体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定位、学校管理机制定位等,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的目标,突出应用性,办好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坚持特色发展和有选择性发展,深入开展行业调研和毕业生调查,科学调整和明晰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是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为缺乏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创造去企业挂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进一步提升其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为缺乏教学经验的来自企业的教师提供学习进修、教学经验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能力。企业挂职、培训的二是吸引企业行业优秀人才到教学一线。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畅通企业与院校的人才流通渠道。三是重视提升教师参与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机制上激励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四是加强闽台、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境外访学、开展合作研究,学习境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此外,还必须建立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三)设置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新建本科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发展需要、改善民生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建立健全专业的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发展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贡献度较大的特色专业。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积极拓展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兴办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形成应用性大学的特色。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建立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保证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总课时比重。
(四)加强产学研结合是转型发展的助推剂。一是全面推进与行业企业合作。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以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可借鉴台湾技职院校“专题制作”的做法,采取实践教学与“专题制作”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项目,在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相关专题的制作。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产学、工学共建,实现学习过程与产业实践相结合。四是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倡导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定岗定向培养等模式,创新顶岗实习形式,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五是与企业合作设立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转化应用,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此外,要想方设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和激励政策;高校要主动服务企业,让企业在合作中首先得到实惠,以吸引企业支持、参与办学。
(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转型发展的深化。一是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在教育作用。充分利用特色专业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将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团活动等纳入思想品德修养等通识课程考核,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特点,融入人文关怀。丰富思想品德教育形式,通过开设“道德讲坛”、寻找身边的闪光点等活动,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校报、校刊和宣传栏的作用,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剖析不良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三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将提高应用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较高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2013.
[2]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6,(6).
[3]赵钰.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8,(4).
[4]周正.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8,(4).
[5]林建华.台湾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6]王先玲.台湾职业教育特色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