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2015-03-17赵晓燕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图书馆

赵晓燕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赵晓燕

(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发展原因及特点彰显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图书馆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是伴随着边区文化教育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是以边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的特点。

1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1.1 背景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北部,自然条件极差,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当时国民党反动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导致本来薄弱的经济严重衰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与这种社会性质相对应的是极端落后的文化教育,封建迷信盛行,劳动人民中文盲率高达99%。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为把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边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边区图书馆事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2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的建立

陕甘宁边区原来是全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这里有文化能够读书看报的人非常少,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也寥寥无几。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前,这里仅有两所中等学校的小型内部图书馆和绥德县图书馆。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政治、经济上实施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图书馆开始恢复和发展起来。最早恢复的是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后改为鲁迅图书馆)、红军大学图书馆(后改为抗大图书馆)等,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图书馆、延安中山图书馆、青年流通图书馆等,并建立了一些群众阅报室和民众图书馆。在抗战爆发之前,边区恢复和建立的图书馆达到了11个。

在边区恢复和建立的这些图书馆,大多数藏书量很少,如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和抗大图书馆等。因为经过长征书籍报刊大多数已经丢失,新建立的一些图书馆由于战争环境和经费不足,存书也不多,少则仅有几百册,多则也只有一两千册。而且这些图书馆馆舍简陋,专职工作人员很少,大多为兼职人员,工作条件也极差。尽管如此,这些图书馆的恢复和建立,仍然标志着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开始建立。

1.3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是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努力下,形成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成为战后抗日根据地,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全国各地大批爱国人士、青年学生、文化人士、海外侨胞纷纷来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学习和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同时,一些社会进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爱国侨胞和国际反法西斯组织,也给予延安和边区政府一些经费及物资援助。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边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边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边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图书馆普遍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补充了设备,购置了图书报刊,增加了工作人员。为培养各类抗战干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建立了一大批干部教育学校,干部学校图书馆也随之建立。抗战时期在边区建立的各类干部学校图书馆大约有30多个,这些图书馆虽然条件有限,但馆藏书籍也具有一定规模,一般都达到一两万册,而且与干部学校教育性质相适应,具有专业特色,为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边区教育的大发展,边区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公共图书馆、民众图书馆、阅报室、民教馆等,在利用图书报刊开展社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

2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原因

2.1 政治上的民主是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证

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发展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崭新的局面。首先,政治上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保障和推动作用,是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必须有一个和平民主的环境,而和平民主的环境必须有民主的政权作保障,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就提供了这种保障。其次,边区政治上实行民主制度,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也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边区军民积极参与到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中,图书馆成为边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2.2 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改善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治上和平民主的环境,还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随着土地改革运动,边区人民群众生活普遍得到改善,他们有能力、有兴趣读书看报,学习文化知识,参与到文化教育事业中。因此,经济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陕甘宁边区政府贯彻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为改善人民生活状况,边区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的地区,坚持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在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停止土地改革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贫苦农民经过减租减息都获得了物质利益,生活普遍得到提高。由于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政策,边区许多贫雇农和中农很快富裕起来,农村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农、富农激增,许多以前是贫农、雇农的,现在已上升为新中农或富农了,而中农成了乡村的主要成分”[1]。同时,边区政府还组织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开展生产合作互助,兴修水利,减轻人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生活,也为边区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3 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基础。边区政府成立后,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解决边区文化教育极端落后问题,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和图书馆建设。仅从学校教育来看,从边区政府成立到1939年初,边区小学由原来120所发展到890所,新建立2所中等学校、4所高等院校、18所干部教育学校。到1945年抗战胜利,小学发展到1 636所,中等教育学校发展到7所,高等院校发展到8所,干部教育学校达30余所[2]。同时广泛而积极地开展社会教育,兴办民众教育馆、夜校、冬学、读报识字组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文化学习。边区图书报刊出版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共创办各种报纸近百种,据1944年10月的统计,报纸发行量21 500份,平均每70人就有一份定期报纸。边区还创办各种期刊60余种,编辑印刷出版了大量马列著作和各类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书籍。这显示了边区图书报刊出版事业的群众性和广泛性,为边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使馆藏图书报刊的来源和数量有了保障。

3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3.1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关怀、重视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尤其关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边区的许多图书馆就是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在书刊来源、经费、工作人员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边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尽可能给图书馆拨发经费和配置人员。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多次向图书馆赠书捐款,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还担任延安中山图书馆馆长。

3.2 图书馆数量及藏书量逐渐增多

边区图书馆事业从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宁根据地时起步,到1945年抗战胜利,达到了发展的最高水平,具体表现在图书馆数量及藏书量逐渐增多,成为边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特点。1941年边区各地各类图书馆和图书资料室已超过了60个,而且图书馆在办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高。各图书馆藏书数量也逐渐增多,种类较为齐全。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图书馆经过7年的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各类藏书达到3万余册;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图书馆到1945年馆藏的日文图书就有250余种。边区图书馆数量及藏书量的增多,较好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要。

3.3 读者增多且范围广

随着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数量的增多,来图书馆读书看报、学习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读者范围也越来越广。边区干部学校主要集中在延安,干部学校图书馆不仅为学校的学员服务,大多数还为社会公众开放,经常是全日开馆。边区工厂、企业都成立了俱乐部和图书馆,成为广大工人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边区广大农民群众在学习文化知识活动中,创建了自己的读报组、读书组和流动图书馆。驻边区八路军部队也创建了军人俱乐部、图书馆、随军书店等各种形式的图书馆。边区各县都设有图书室,1941年总数达27个,成为边区开展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3.4 图书馆类型多样,分布合理

边区建立的图书馆类型多样,有为干部教育服务的图书馆,有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学校图书馆,有为专业教育和工作服务的专业图书馆,也有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民众教育图书馆。如边区医药卫生类图书馆就有4个(医学院校图书馆、延安医药图书馆、延安中药图书馆、延安卫生人员俱乐部)。边区图书馆类型多样,层次不同,基本上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需求,而且分布合理,形成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服务的较为完整的图书馆体系,为边区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陕甘宁边区参议会[G].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

[2]王晋林,秦生.陕甘宁根据地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G259.29

A

1671-1246(2015)13-0030-02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图书馆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图书馆
去图书馆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