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教育的传统差异与当代融合

2015-03-17范晓晨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西传统思想

范晓晨



中西教育的传统差异与当代融合

范晓晨

中西教育传统差异源自各自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双方在人性论哲学观、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层面的差异,而教育传统又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紧密相关。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日益走向多元化,在教育领域的本土性与国际性融合也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要促成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就必须与西方教育思想进行对话。本文在对中西方教育传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历史实践探讨中西教育的融合问题,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西教育 传统差异 当代融合

范晓晨,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4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欲探究中西教育的传统差异与当代融合需先沿着历史的车轮走向各自文明的起源地。中国的古老文明出现在黄河及长江流域,这些地区位于平原地带,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很早就出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组织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及手工业,人们的生产生活依附于土地,人口流动缓慢,氏族制得到稳固,这就是“大河文化”。而在西方文明的起源地雅典则形成了另外一种“海洋文化”,雅典多山不适应种植粮食作物,但它有优良的海港适应海外贸易,工商业比较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剧烈流动,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不断挑战当地的氏族统治,直到公元前五世纪,民主制确立,公民可通过选举决定城邦事务。*袁征.中西教育发展的差异与蔡元培推行教授治校的尝试[J].浙江学刊,2002(6).从历史的起源便可窥探出东西方文化传统差异的由来,这种根基差异经过时间的积淀与传承已渗入到各自民众的血液之中,是我们考虑双方现代各方面问题的基点。

一 中西教育传统差异之辨析

文化传统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白瑾.中西教育传统差异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而教育传统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历史积淀,并且经过时间与实践的反复验证与传承,它不仅是一个过去时态,同时也与现代教育活动紧密相关,形成了对现代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在人性论哲学观上,中国强调德性,西方重视理性。中国古代哲学观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而要做到天地人的交融互摄关键在人的道德本性。这种哲学思想与在我国盛行上千年的氏族宗法制分不开,中国伦理以家庭为本位发展出“亲亲、忠孝和三纲五常”的价值观。因此中国传统教育深受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教育始终围绕着人的道德问题展开,是非对错均以善恶为标准,而对事情真相与法理的追究意识缺乏,圣贤教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而西方的哲学观则是“天人相分”、“天人相争”,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具有理性,区别于动物与植物,可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变自然。在古希腊就有着深厚的自然哲学与科学理性传统,西方先哲柏拉图构建了关于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反思框架。这种哲学观与西方充满着探索、挑战与搏斗的海洋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后来经过“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洗礼,西方对“人”的理性作用与价值有着更高的认识与评价。在这种哲学观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重视知识的作用,认为智慧是人最闪耀的道德,强调人的求知探索精神。

在教育价值观上,中国一直奉行“社会本位”,西方则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并存。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奉行“家国一体”理念,强调个人对家庭与社会所承担的责任,表现在教育上则注重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社会理想,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如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内圣外王”,即通过教育使人具有良好的心性和品德以达到施仁政和行德治的目的,从而实现其政治理想;*许金梅.中西教育思想之历史比较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14(7).近代洋务运动以后开始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但是也是为了通过教育培养救国人才,达到救亡图存的社会目标;自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教育则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够担负起解放与建设新中国责任的“四有”新人。而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这种价值观念与西方商品经济发达,私有制较早确立不无关系,为了调节、处理个人财产之间的矛盾,法律权利关系进入到社会成员内部,这就为个人本位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早期的古希腊先哲智者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赞美都主张教育旨在从“人性”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价值的提高,主智主义教育思想得到发展,主智主义者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才来促进社会进步,自此“社会本位”教育思想开始在西方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中国注重人文教育,西方强调科学教育。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中西对“人性”哲学层面认识的差异使得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分歧。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言论与行为以道德标准为准则,如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伦”。*梁文明,覃君.中西教育传统之比较[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因此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偏向于考察人文方面的知识,忽视自然科学的内容。此外,中国教育的社会政治色彩浓厚,传统教育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育思想,“从政为官”成为受教育者的首要奋斗目标,而为官之道则属于人文方面知识,对个人的科学素养要求不高。另外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教育质量的评估也均由政治机构来制定和决定。如在我国盛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使得教育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西方社会则认为人具有理性可以征服自然,而欲征服自然就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古希腊的先贤亚里士多德身兼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的双重身份,把求知的对象扩展到植物界、动物界和天文学。到中世纪在西方教育学界盛行的“七艺”,即“自由人”应该具备和学习的七门学科,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前三者又称为“三艺”,后四者又称“四艺”。*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1(5).“三艺”是当时智者学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调雄辩术,后“四艺”是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倡而发展出来的,开始逐渐注重科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中国推崇积累与顿悟,西方倡导理性与实证。教学方法受到思维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影响。中国古代儒家认为德化高于法理,判断是非的标准在于“人”而非“理”,这与当时我国高度等级分化的中央集权体制有着密切关系。在此“人治”视域下,“人”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人”也是传授与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与思想体悟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与理念,同时在直观经验论思想指导下也注重传教者自身的德行教化以做到“言传身教”,而受教育者则在“尊师重道”的道德观念下对先贤所受知识进行理解、累积、消化与记忆,这种单向性授课方式促使学生缺乏质疑与批判精神。而西方社会则重视理性与实证,运用理性获得真理是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的一贯精神。在西方所推行的教学方法主要来自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通过不断的“解构”与“辨析”来论证自身的观点,对后世西方注重分析推理的发现问题与研究的能力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方法符合社会需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一方面古希腊的民主城邦制使得权威可以被质疑,质疑的方式则是通过逻辑严密、层层论证的广场演讲形式来阐述观点。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的工商业与海外贸易发达,国家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社会分工的人才,因此教育者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制作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实践得到和谐发展。

二 近代西方教育的引进与借鉴

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与自身的文化渊源、民族特质、生产力状况和社会政治体制乃至外部国际环境都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根植于当时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和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官政治体系,此外,从外部环境来看,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甚少受到具有先进文化的外族的大规模入侵,因此中国上下皆秉持着“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自我麻醉观念,格外推崇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拒绝求新求变。可以说,传统中国社会自身的统协性极强,数千年来并无大变局,亦非停滞,而是呈现移动的平衡状态。*钱民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J].社会学研究,1998(5).而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率先进入现代化,把封闭的中华帝国甩在了身后。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与文化观念开始大规模传入我国,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亦在先进的西方文化面前暴露无遗,严重的教育危机接踵而来,于是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抛弃陈腐观念,走出“四书五经”的藩篱,远赴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教育体制,力求探索救国之道,西方近代教育开始映入眼帘。

从总体上看,西方教育的引进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由清政府的士大夫阶层主导,力求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做强国御侮之用,此时对西方教育的引进主要停留在“器物”层面,仍带有强烈的为清政府的政治统治服务的目的。如魏源等人首先发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之后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大臣意识到传统教育已经无力为封建统治保驾护航,但又不愿触动封建思想的根基,于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教育思潮指引下,洋务派把传统教育内容中缺失的自然科学技术与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充实到教育内容中,兴办了一批军事学堂、外国语学堂和专业技术学堂,这些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专科学校,近代高等教育由此产生,这为改革传统教育开辟了先路。后期则以民间在西方留学的有识之士为代表,由于甲午战争的惨败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并且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派开始另辟新路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摆脱“中体西用”的束缚,大力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对西方深层次的“制度与思想”的学习使得近代中国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如梁启超重新修正与定义教育的目的,在戊戌变法期间提出教育应以培养具有西方资产阶级精神的国民为目的,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教育是以升官发财为主的世俗性功利化目的,而缺少国家观念的教育,这“可以为一个人的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6.

由以上我国近代对西方教育的引进方式与目的可以看出,此时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引进主要出于力图通过教育来达到“保国保民”目的的功能性认知,而非自发自觉的主动对话,其引进方式表现为总体性或局部性移植与应用,西方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传统之间缺乏对话与融合,表现为单向的挤压与冲击。一方面,当时我国教育领域的官方改革派过于拘泥保守于自身教育传统,对西方教育思想只进行工具层面的引进,这无异于隔靴搔痒难以促成我国教育领域的实质性变革;另一方面部分先进人士对西方教育理念及其孕育的条件认识不够深刻,单方面地对西方教育进行全面或局部引进与推广,难免造成实际落地效果的偏差。

三 现当代中西教育的对话与融合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没有观念与心理变革的自觉,一切制度形式的变革都因缺乏根基而变得毫无可能。而西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移植到水土不合的中国国内,因此需要对中西方的文化价值理念进行深度解剖,从本土实践生发出独立的理论内涵,以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对话与创新性融合。

我国现代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对中西方教育的融合进行了探索,无论失败或成功亦可从中汲取经验。如我国知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把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包括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邓云洲,张人杰.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移植应用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从表面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字面词序的调整,实际上是代表了理念与实践的着重点的变换,是对我国教育传统的扬弃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现代著名民主主义者与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仿效德国柏林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推行教授治校,经过三次努力,最终昙花一现以失败告终,这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民主制度的尚未确立以及缺乏相应的思想文化基础不无关系。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针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素质教育”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教育理念。如在课程设置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内容的比重加大,在教育价值观上开始侧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在专业教学方面职业教育思潮兴起。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素质教育”的口号大于实践,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的核心仍未改变,这也意味着教学的内容、方法及考核方式相对于传统教育并无本质性变化。而我国的职业专科类教学同样存在此类问题,一部分职业类学校的教师自身“纸上功夫大于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拘泥于课本知识和教室环境,忽视学生的动手创作和社会实践能力,试问,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体现出职业专科学校的特点?怎能教出出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中西教育走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欲使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得到创新与发展必须主动寻求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对话。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中西教育如何实现融合,消除壁垒的几点建议:首先,应对西方的教育理论作深度消化与理解。欲要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教育思想,必须先要深刻理解和消化其教育理念。教育是文化的延续,受到该国、该地区的历史起源、文化渊源、政治背景、经济条件及思想观念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不能只简单看到西方教育案例成功的表面,需要深挖其成功的历史土壤,否则只作纯粹的横向移植是幼稚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其次,应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及经验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我国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的错位,教育价值取向的扭曲,教育方法的僵硬,科学教育内容的缺失等弊端在现代化社会暴露无遗,因此我们必须要痛下决心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但批判并非是全面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扬弃,应从我国教育传统中找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文化内核,否则简单粗暴的抛弃传统无异于自断手足。此外,中西教育理念的对话是发生在中西两个主体之间,我们必须有作为主体的自信与自觉,而双方对话也需要我们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如我国自古至今重视人文教育,文化积淀深厚,在工具理性盛行的现代化社会还能依据传统、道德、风俗进行自我修正。最后,中西教育思想的融合应与社会发展状况与需要相一致。我国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一只脚踏入了现代化工业社会,而另一只脚还处在落后的农业社会。各方利益纷繁交错,社会问题突出,传统道德与西方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因此我国目前教育的价值取向仍以社会本位为主,如何培养出有能力、有思想的先进人才以承担起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而西方长期盛行的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民众价值观念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弊端已不容忽视。*郑继海.论中西教育思想交汇[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因此西方教育界探讨的重点已开始转向人文精神领域,向文艺复习时期所倡导的教育回归,以培养具有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

猜你喜欢

中西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