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记忆与节日

2015-03-17席阳杰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记忆

席阳杰



论文化记忆与节日

席阳杰

文化记忆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一种文化记忆,传统节日有一个产生发展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文化记忆理论贯穿节日发展的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一些传统节日的意识淡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必须创新、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精髓。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进行创新,让它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文化记忆 节日 传承创新

席阳杰,女,汉族,山西师范大学黄河民俗研究所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的部分传统节日也属于非遗保护的对象,因为每个节日中都包含有各种各样的仪式信仰活动、文化含义等。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我们中的很多人忽视了传统节日,节日意识淡化,许多传统节日濒临消失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节日观念,深刻理解节日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节日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使得节日增添现代生活元素,做到与时俱进。

以传统节日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很多,而且各有各的特色。其中,《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这篇文章是王霄冰*王霄冰: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与当代社会、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授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主要运用德国学者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阐述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所担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中介的特殊功能,并且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利用节日文化遗产的具体建议。首先作者对文化记忆进行界定,因为节日是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所以在探讨节日的时候,对文化记忆的阐释是必要的。又因为节日有一定的参与者、维护者、仪式活动、媒介等,作者又对仪式从社会人类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的角度进行简单的阐释,这其中也提到了对于节日的记录,文字是重要的媒体。探讨完文化记忆、仪式之后,紧接着用文化记忆理论对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象征意义进行研究,最后作者提出节日遗产的保护方式、利用与创新的原则。这篇文章让我们对我们的节日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能增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 文化记忆理论

文化记忆,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它是长期以来国家或民族内部相互冲突、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的认同,体现的是一种地域的认同感,文化记忆的形成使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仪式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对于节日而言,节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记忆,节日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文化与信仰,是文化记忆的一种载体。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是从集体记忆发展而来,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其1925年出版的著作《记忆的社会框架》中为区别于个体记忆而提出的。从广义而言,它是指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进一步发展了哈布瓦赫的思想,将集体记忆的概念引入了文化领域:“每个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一种‘凝聚性结构’,它包括两个层面:在时间层面上,它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其方式便是把过去的重要事件和对它们的回忆以某一形式固定和保存下来并不断使其重现以获得现实意义;在社会层面上,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对所有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东西又是从对共同的过去的记忆和回忆中剥离出来的。这种凝聚性结构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它的产生和维护,便是‘文化记忆’的职责。”*康澄.象征与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08(1):54-61.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是超越个人的。因为记忆不只停留在语言与文本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当中,比如博物馆、纪念碑、文化遗迹、歌曲以及公共节日和仪式等。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才能将传统代代延续下来。”*燕海鸣.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J].中国图书书评,2009(3):10-14.在民俗学中,我们可以用文化记忆理论去分析许多民俗事象。

二 文化记忆之节日

(一)文化记忆之节日传承

节日是一种文化的记忆,它可以陶冶情操,娱乐身心,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主要是汉族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有自己的来源,有自己的传说。节日中的习俗也是有说法的,如:春节,我们要有除夕和过年,传说夕是种凶恶的野兽,残害百姓,这时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年,用鞭子抽打它,夕被吓得逃走了,再也不敢来危害百姓。人们为了纪念年,所以我们要过年,而人们为了庆祝夕被赶走了,就过除夕,意味除掉夕,而过年时我们有放鞭炮的习俗,人们说鞭炮声很像鞭子抽打的声音,放鞭炮就是为了吓夕的。根据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从时间上来说,我们过春节已经有好长的一段历史,它是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从社会层面来说,春节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那就是我们要回家团圆,辞旧迎新。由此看来节日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记忆。节日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民俗,而民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节日,同一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这表明不同地方的文化不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某些传统节日更是具有特色,因为他们的节日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如:蒙古族的祭敖包、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二)文化记忆之节日淡化

然而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习俗的转变,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外来事物的大量涌现,正在逐渐解构和重组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的盛行,每逢圣诞节期间,公共场所大型商场里都是有关这些节日的装饰与点缀,反而我国的传统节日便冷清了许多,“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盲目追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剧文化断裂的鸿沟,从而导致类似于端午节这样的传统民俗节日更加的为人们所淡忘。”*张黎黎.探源传统民俗节日的生存境遇[J].蚌埠学院学报,2013,(6):23-26.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关注越来越少,越来越忽视其中的文化,有的甚至连形式也忽略了。这是人生信仰的丢失,节日被人们抛弃了,如:端午节在很多地方成了吃粽子节,没有了任何意义,好多小孩都不知道节日中所流传的故事,所蕴含的文化,这是我们文化的悲哀,是文化记忆的缺失。

除了外在事物的冲击还有人们心理认识上的变化。许多节日的初衷是为了祈福岁岁平安,五谷丰登,人畜盛旺。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科学水平落后,很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所以人们借助神灵,以求安康、兴旺。例如打雷闪电,人们认为是雷神天公发怒,要惩罚人类,但这些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记忆,包含着信仰,包含着文化。现在我们的科学水平较高,很多现象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现象解释,但是节日中所包含的文化不只是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的不解才想象出来的神话传说故事,它更多的是提倡一种忠、孝、德、义等。如:清明节我们祭祀祖先,我们会给先人上香烧钱等,这是一种孝的延续,人们希望先人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所以给他们烧很多冥币,以供祖先使用。这是我们的一种信仰,是我们的一种美德。春节中我们给长辈拜年,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长辈给发压岁钱,是对晚辈的一种爱护。同时春节也是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节日,我们要珍惜。传统节日中包含的真善美的故事传说,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因为科学的进步而丢掉我们的信仰,虽然信仰中的一些事物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关注的是它所包含的文化。

(三)文化记忆之节日创新

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文化节日也要变。如果不变,它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在《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中,作者将人类社会粗略地分为古代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每个社会节日文化记忆的媒体不同,在古代社会以仪式为主,文字为辅;在封建社会以文字为主,仪式为辅;在现代社会主要是以大众媒体支持下的文字及庆典仪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承载文化记忆的媒体在变。在现代社会要想传统节日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要从各个方面对节日进行创新。

我们所了解到的创新可以体现在节日的传承媒体、节日的记忆形式、节日的记忆功能、节日中所用的工具物品等方面。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除了通过文字记载、口头传承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再现与传播节日活动、节日文化,引导人们,从而对节日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在节日的记忆方面,许多地区建筑了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就是反映某一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的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是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沉淀的表现。它建立的目的在于梳理历史和现实的民俗文化事象,并把它通过民俗文物等展示出来。使人们得以认识自我以及民风习俗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激发人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激情和尊重本民族文化的情操。”*朱雷.台湾民俗博物馆与文化记忆的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此外纪念性建筑、开展大型公共节日、通过旅游业发展节日等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节日的记忆功能要在多元化的世界中体现民族的特征;节日中所用的器具物品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因为年代较老的东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如,春节时我们对于距离较远的亲戚朋友可以通过电话、手机和网络拜年而不需要再花很长时间去家里拜访。在继承节日的同时,我们也增添了新的活动习俗,春节我们现在不仅家人团聚在一起聊天,我们还一起看春晚。在继承与发展节日的过程中,我们与时代相结合,它的形式虽然改变了,但是它的目的还在,这些节日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还是需要吸收与继承的。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创新,使得节日以一种更加有活力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里我想到传统的发明理论,在创新过程中有两种:一种创新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全新的语言或行为,一种是以新的方式对传统的应用。我们的创新是后者,它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而并非与传统完全割裂。在此过程中,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优秀的文化我们加以保护和继承,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落后的文化我们进行改造创新或者抛弃。

我们在保护与创新传统节日的过程中,“要遵循文化记忆的逻辑,节日活动行为要符合社会教育原则,体现优秀的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节日的复兴和改良也要顺应旅游业的发展的需求。”要使传统节日更好地发展,需要全民进行努力,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努力,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引领好发展的方向,提供适当的人们参加节日的时间。专业人士对文化的整理,媒体的加入和宣传也是重要的,当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加强“文化自觉意识”。*转引自张黎黎《探源传统民俗节日的生存境遇》,“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我们的文化才会更加美好。

[1]张德明.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文化记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1(3):11-16.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民俗记忆
冬季民俗节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