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隐喻的认知阐释

2015-03-17陈瑞敏车明明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

陈瑞敏,车明明(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



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隐喻的认知阐释

陈瑞敏,车明明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概念整合是人类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认知方式,它揭示了意义的实时动态构建过程以及认知主体对意义的理解过程。以概念整合的四种网络模型为基础,对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和认知机制进行探析,阐释产生隐喻意义之层创结构的运演过程,展示概念整合理论对爱情隐喻的强大阐释力。概念整合的认知分析丰富了隐喻的认知研究,同时也为爱情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网络;爱情隐喻;层创结构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通过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的相互映射和整合,生动而准确地阐述了隐喻意义的实时动态构建过程以及认知主体对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1]。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Fauconnier提出的复合空间模式揭示了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2];Coulson基于认知语义学“字面义”与“比喻义”的整合和编码意义的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概念整合映射机制,并用此分析了“新创隐喻”和“不透明隐喻”的意义生成[3];汪少华和苏晓军先后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认知力和阐释力;黄华、王勤玲、孙毅等则都对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对比研究。迄今为止,研究多着重于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阐释的理论研究,鲜有涉及到对文学作品中某种隐喻的系统研究。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种网络模型对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隐喻进行深入探讨,阐释其意义的构建过程及运行的认知机制,以期达到对莎翁爱情隐喻的深入理解。

二、概念整合网络的认知机制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是通过四个心理空间的协同运作实现的。不同范畴域的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通过基本的认知操作,产生了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普遍结构;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通过自身的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而建立起核心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四个空间彼此映射链接,形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4]。”Fauconnier和Turner从“心理空间的组织框架角度将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划分成四种: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和双域型”[5]。

层创结构是概念整合的核心。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即为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由于层创结构含有虚拟的性质,其中的层创逻辑与现实生活中的逻辑有时不完全一致。但是,按照这种层创逻辑进行推理,可帮助我们解读隐喻,建构新概念和范畴。”[6]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隐喻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实施隐喻思维中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对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有着极强的阐述力”[7]。

三、概念整合网络与爱情隐喻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不朽的爱情巨著,其中的爱情隐喻比比皆是。以下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种网络模型来对其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剖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莎翁爱情隐喻的构建过程及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

(一)简单型整合网络和爱情隐喻

简单型整合网络是四个概念整合模型中最简单的一种。其中输入空间1包含一个空白框架,它为合成空间中的输入元素提供了框架组织关系。输入空间2没有框架,其自带的组成元素被允许分别填入到合成空间中的组织框架。因此,在合成空间里,在保持输入空间1空白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输入空间2的元素取代了输入空间1的相应元素,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下例对此进行深入理解:

罗密欧:我的心还逗留在这里,我能够就这样掉头离去吗?

回去吧,无知的飞蛾,重新扑向光明的火焰。[8]109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在理解这个隐喻时,人们大脑中可以建立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飞蛾扑火”,输入空间2——“罗密欧即追爱之人能否掉头离去”。通过跨空间映射,我们将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追爱之人”填充到输入空间1“飞蛾扑火”这样一个空白的组织框架。这样,“追爱之人”便具备了“飞蛾”的特征,从而在合成空间里构成了新的意义:追爱之人要像飞蛾一样执着。

飞蛾扑火是出于飞蛾这种动物的本能反应,它勇往直前,甘愿做烈火的俘虏。这对隐喻的蕴含意义是,追爱之人对爱情的追求也是无所畏惧的,应当愿意为爱付出一切。

该隐喻出自于罗密欧在开普莱特家花园墙外的喃喃自语。当时的他被朱丽叶的美貌深深吸引,但是碍于两家的世仇,罗密欧的心里踌躇不定,不知道是否应就此离开。此处,莎翁用“飞蛾扑火”的隐喻来描写罗密欧对爱情的追求,可谓恰到好处,反映了莎翁执着的爱情观。

(二)镜象型整合网络和爱情隐喻

镜像型整合网络中,四个空间共享同一组织框架,该组织框架为合成空间中的相关元素提供了组织关系。在整合的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各具有一个逻辑连贯上的表征”[9],其中相同结构的不同信息成对称性分布,成为彼此的类似对等物。合成空间通过完善组合,使得来自这两个不同范畴域的类似对等物一一匹配,从而能够很好地阐释基于相似性而构建的隐喻意义。例:

罗密欧:恋爱的人去赴他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归来的儿童。[8]114

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输入空间1是关于“恋人赴约”的认知域,该框架元素包括:恋人、赴约之路、他/她的恋人所在地。输入空间2为“孩童放学”的相关认知域,其框架元素包括:孩童、回家的路、家。两空间共享的抽象结构就是“某人经过某段路程达到了某地”。经过选择性投射,两输入空间中的合成元素在合成空间中一一对应,重新组合,如“恋人”与“孩童”,“赴约之路”与“回家的路”,“他/她的恋人所在地”与“家”。认知背景常识告诉我们,“孩童”象征着无知、单纯;而还有一个蕴含的意义,那就是,归来的儿童所奔去的前方是“家”,而“家”则象征着归属。因此,这里的层创结构便是:恋爱中的人就像那无知单纯的孩童一样,他们眼中的爱情自然是圣洁的、单纯的、美好的。而对他/她而言,恋人的所在地就是他们的归属。

该隐喻出自罗密欧在开普莱特花园对朱丽叶的初次表白。经过以上的认知分析,我们得知,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是真挚的、深沉的,富有强烈责任感的。他不仅在两人的相处中享受爱情的愉悦,更在意爱情的归属,即与朱丽叶组建家庭,相守一生。

(三)单域型整合网络和爱情隐喻

单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拥有独立的和不同的组织框架。但是,“可以抽取出一个反应事物规律性的、高级的概念结构”[10]。在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1的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并通过拓展成为了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而输入空间2只有部分元素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在合成空间里,“输入空间1的框架及部分元素与输入空间2中的部分元素通过完善和扩展”[11],进而产生了新的层创意义。“传统的源域—目标域隐喻事实上即属于单域型整合,其中源域为提供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目标域为人们要重点理解的另一输入空间。”[12]例:

朱丽叶:这一朵爱的蓓蕾,靠着夏天的暖风的吹嘘,也许会在我们下次相见的时候开出鲜艳的花朵来。[8]113

在该隐喻中,朱丽叶通过花来阐释爱情。输入空间1是关于“花”的认知域,输入空间2是关于“爱情”的认知域。这里可以这样启动我们的认知:输入空间1中“花”可以得到“种子、蓓蕾、阳光、雨露、花朵”等空间元素。其空间组织框架为:花的种子萌发出蓓蕾,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最终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关于“爱情”的输入空间2内的空间元素包括“恋人、一见钟情、相处、约会、结婚”等。通过认知的作用,类属空间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抽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概念结构,即“某事物经过发展得到某种结果”,输入空间1和2中的元素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此合成空间内,通过认知和推理,以“某事物经过发展得到某种结果”为类属结构,产生新的层创结构:爱情就如同花朵的自然生长一样,两人在一见钟情之后萌发出爱的种子,然后在不断的相处约会之后深入了解,在爱情成熟之后,到达婚姻的殿堂,得到成为合法夫妻的权利,绽放爱的花朵。

此隐喻出自朱丽叶对罗密欧爱情的回应。在此可以看出,朱丽叶对于爱情的态度和罗密欧是一致的:他们都享受爱情滋润下的甜蜜快乐,但更加注重爱情的结果。

(四)双域型整合网络和爱情隐喻

在双域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的范畴域语义冲突很大并且具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是两个空间中各自独立的内部结构均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拓展共同构成了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在这种整合网络中,“两种迥异结构的联姻必然出现意象强制性组合”[13],因此需要认知主体调动和利用更大的认知能力来处理潜在的复杂关系。双域型网络多用来处理貌似没有关系的新奇的、创造型的隐喻的意义构建。例:

朱丽叶:恋爱的使者应当是思想,因为她比驱散山坡上的阴影的太阳还要快十倍;

所以维纳斯的云车是用白鸽驾驶的,所以凌风而飞的丘匹德生着翅膀。[8]125

在理解这一隐喻时,我们大脑中建立起来的是输入空间1“思想”和输入空间2“恋爱的使者”。两个输入空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组织框架,“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而“恋爱的使者”指的是古罗马神话中的小爱神“丘比特”,但两者仍然共有一个类属空间,即产生作用的那一刻是迅速的。

同时,“思想”和“恋爱的使者”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大脑的相关信息:“思想”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人因思想而伟大和崇高,代表着理性、成熟、智慧。“恋爱的使者”“丘比特”是个蒙着眼睛的小孩,代表着幼稚、无知、盲目,被他金箭射穿的两个人便会迅速坠入爱河。这个过程完成了概念整合中的完善环节。经过两个输入空间向合成空间的选择性投射,“思想”和“恋爱的使者”的共有框架元素(即产生作用的迅速性)在合成空间相互融合,但其他框架特征,如“思想”的“理性、成熟、智慧”与“恋爱的使者”的“幼稚、无知、盲目”相互冲突,仍然保持独立。而莎翁在此将“思想”和“恋爱的使者”并置,二者之间的不可协调性使我们做出了这样的认知扩展:两人初见时萌发的爱情是盲目幼稚的,或是因为美貌所倾倒,或是因为甜言蜜语而心动。但真正的爱情则是需要长时间的了解与融合,才能得以成熟与长久。爱情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盲目和无知,可是爱情若想维持天长地久则必然要达到思想的高度,必须理性而智慧。

此外,该隐喻的认知阐释也可以影射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整剧中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属于敌对的两个家族,可是当爱情的金箭射穿彼此的心时,无知的爱情已顾不上两家的反对,他们径自通过劳伦斯神父的帮助完成了婚姻的缔结。看似结出的爱情之果却被罗密欧突然刺死提伯尔特而无情抹杀。真正的爱情不会不经历风雨而轻易结出果实。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双双殉情中达到了高潮。虽然死亡的凝重令人唏嘘,但“生未同衾死同穴”的贞烈与悲壮也算是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的完美诠释。两者的殉情可谓有些无知与冲动,但他们的炽热爱情却也发生了理性效应,到达了思想的高度:两个家族在目睹了这场可歌可泣的爱情史诗之后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散发出明亮温暖的人性之光。

四、结 语

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和双域型四种概念整合网络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爱情隐喻的构建过程和认知机制,展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对爱情隐喻的产生机制和意义构建所具有的强大阐释力,阐释和论证了爱情隐喻之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即为隐喻意义的产生与理解过程。本文指出,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认知主体需充分调动认知思维,以达到最佳的整合状态和结果,挖掘隐喻最本质的意义。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爱情隐喻的深入剖析有助于读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爱情主题的全面理解,尤其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伟大爱情的深刻领悟。

参考文献

[1] 汪少华. 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外国语, 2001, (3): 37-43.

[2]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5: 59.

[3] Coulson S, Oakley T. Blending and Coded Meaning: 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 in Cognitive Seman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 1510-1536.

[4] 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74.

[5] Fauconnier G,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1998, (22): 133-187.

[6] 汪少华. 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 当代语言学, 2002, (2): 119-127.

[7] 赵冬生. 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的隐喻认知阐释[J]. 江西社会科学, 2012, (6): 224-228.

[8]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悲剧卷(上)[M]. 朱生豪,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8.

[9] 王勤玲.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J]. 外语学刊, 2005, (1): 42-46.

[10] 李彦良. 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性隐喻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 2012, (5): 98-101.

[11] 韩春晖. 认知视角下《论语》中隐喻意义的构建[J]. 学术交流, 2013, (7): 157-160.

[12] 李福印, 丁研. 《我们思考的方式》述评[J]. 当代语言学, 2006, (2): 176-177.

[13] 刘弦, 岳好平. 概念整合网络下新奇隐喻意义构建和认知解读[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6): 80-84.

(编辑:周斌)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Love Metaphors in Romeo and Juliet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CHEN Ruimin, CHE Mingm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China710054)

Abstract:Conceptual integration, which reveal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on-line 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that of 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subject,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universal cognitive means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the fou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of CI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ve metaphors in Shakespeare’s play of Romeo and Juliet, explores their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nd cognitive mechanisms,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emergent structures of metaphorical meanings, and illustrates th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of CIT to love metaphors. The analysis based on C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gnitive research of metaphors, bu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research of love metaphors as well.

Key words: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Love Metaphors; Emergent Structure

作者简介:陈瑞敏(1989- ),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体与翻译

收稿日期:2014-06-14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5.011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5-0063-05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娇红记》爱情主题的比较
浅谈西方戏剧的中国化
从爱情角度分析中西戏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长盛不衰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登羊城劲刮浪漫“台风”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品的矛盾探究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