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娇红记》爱情主题的比较
2017-02-26韩金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 本文分析了《娇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俩部爱情题材的戏剧在不同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各自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并且分析了俩部戏剧结局处理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10-01
在世界文学中,爱情主题的作品被各国历代作家无尽的讴歌着。《罗密欧与朱丽叶》历来被当作爱情悲剧的典范,而《娇红记》在我国的戏剧戏曲中也是爱情题材上的一个悲剧的典型。同样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俩部爱情悲剧,在不同民族的文化积点下,有着对待爱情不同性格与态度的主人公和悲剧的结局。而这种不同的文化对爱情剧作中的影响是我们应该细细研究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有着家族仇恨的俩个人一见钟情,后罗密欧在一次决斗中杀死了朱丽叶的表哥,罗密欧被放逐,而朱丽叶被家族强怕嫁给她不爱的人,为了逃避婚事,朱丽叶服假死药,然后暗中通知罗密欧接她走,但因其中告知罗密欧的消息被耽误,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为她殉情,朱丽叶醒来后见罗密欧已死,也自尽身亡。《娇红记》写官宦子女王娇娘与申纯倆相爱慕私定终身,中间娇娘又遭纨绔子弟逼婚,后来申纯与娇娘双双殉情变成神仙。在这俩部同样反映封建习俗扼杀爱情自由的剧作中,剧中的俩位女主人公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有着不同的性格。
在西方剧作家眼里,人类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悲剧尝尝描写爱的毁灭,尤其是显示爱情的崇高与伟大,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视家族对立,阳台又会一幕,把男女之情描摹的天真浪漫,纯洁无暇。西方爱情主题剧,具有一种阳刚之调,由于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对爱情执着的人,突破常规的人被置于光辉的地位,他有自己的权利,并可以有强硬的姿态抗拒反对力量。这就造就了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这个女性不仅有着浪漫、温顺还有着为爱而斗争的坚贞的一面。她对待爱情勇敢而直接,在她看到罗密欧第一眼时,就说出“去问他叫什么名字,要是他已经结婚,那混床就说我的新坟”。能说出这样话的女子,可想而知她是多么的刚烈,对爱的执着,她一直在为爱而努力想办法,作斗争。这一点《娇红记》里的红娘就显得有些被动,她对待爱情有些辗转哀怨。由于中国儒家礼教倡导“中庸”,强调情感的宣泄不能过于放肆和暴露,所以中国戏剧的爱情主题,始终蕴含着过多的阴柔意识。它体现为一种缠绵婉转、温文尔雅的恬静风格。爱情,参杂着女性般之柔弱和惨愁,使得男子便是文弱书生,女子便是多愁善感的小姐。只有他们被外部势力禁锢而处在欲爱不能的情境中,他们不外是表露出烛泪风悲、玉容憔悴、凄婉哀怨的愁苦情愫。娇娘的唱词中说道“花泪盈、花枝瘦,知他也为关情,害的这伶仃瘦”。并且在娇娘与申纯的爱恋中,娇娘总是闪闪躲躲、徘徊不定。她明明喜欢申纯却嘴上又不断的否定,口是心非,正是她的这种瞻前顾后使得俩人的爱情进展缓慢,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当时女子的特点,其实说是娇娘那个时代的女性被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女性仍然有着这种性格特点,普遍对待爱情都或多或少有着这种徘徊不定,辗转反侧的时候。但是娇娘在中国古代,人生态度以封建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下她也有着自己的成熟、理智和对爱的明确,只是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会悲观,会幽怨。
《罗密欧与朱丽叶》情节发展的节奏是紧凑的,而《娇红记》的节奏则是曲折缓慢的。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一环接一环的紧张气氛下相知热恋以致最后双双殉情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爱情的壮烈,自由的渴望!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依然看待西方人待人接物说话方式似乎看起来比较夸张,手舞足蹈,他们的爱情观也是这样的节奏紧凑、轰轰烈烈。剧中结局的处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给俩家人警醒和震撼,甚至化敌为友,以生命作为代价。这样的结局给我们读者的感受虽然有些为二人赶到惋惜,可是这种壮烈是让我所崇拜与敬佩的。他們的敢爱敢恨让我们内心传统的中国人感到震撼。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血的事实使俩家实现“凄凉的和解”,表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必胜的信念。从对西方悲剧结局的可以看到,就其主要倾向以大杯的逆境作结,我国则在大悲之后还有“团圆”的或光明的尾巴。《娇红记》的结局处理就更合乎我们的人生观或者是价值取向。中国人民,在一俩千的历史发展中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一种求全备、求圆满、求完美的民族文件心理。谈到世界,我们自古就有世界大同、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理想;谈到人类道德修养,则提出忠孝结义、仁义礼智的全面标准;谈到生活理想,则希望福禄寿喜;说道家庭,就有夫荣妻贵,父慈子孝;谈到文化修养,则是琴棋书画样样通。这些观念当然是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包含浓厚的封建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娇红记》中俩主人公对爱情踌躇不前,以致俩人殉情后可是又峰回路转,让我们心灵有所安慰。俩人成为神仙,永久的在一起,这不正是我们上面谈到的那些价值观取向的总结,我们总是希望生活是美满的,结局是团员的。当然我丝毫没有贬低封建社会形成的这些思想,从人类文化发展来说,我以为基本上是入世的、执着于生活的、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的表现,用现在流行的话语说是充满了“正能量”。但是《娇红记》结尾的升仙我个人认为削减了整个剧的悲剧性,这样是给我们了一些安慰,可是回到现实生活中,现实就是现实,没有那么多浪漫主义的色彩出现。也许我们该怀着这样更高层次的信念,像申纯与娇娘那样灵魂永不灭,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勇敢去爱!
总之,中国悲剧的乐观常常表现为对美好理想、冤枉的憧憬,西方悲剧的乐观则表现为义无反顾、勇敢决裂的,同样都在追求美好的理想,却以不同的形态和风貌呈现出来,对我们读者来说是从不同角度的收获与学习。
作者简介:韩金芳(1989.9-),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艺术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 研究方向:中外影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