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的翻译思维再构建——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2015-03-17张亚卿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张亚卿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文化视野下的翻译思维再构建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张亚卿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文化翻译研究是理论与路径语境化的研究,翻译作为一种载体是文化内涵修辞上的内容,不仅仅是把中文翻译成和谐的目标语,更多的是通过外语词际间联系的严密性体现翻译思维的再构建以及优化的还原性。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文化精髓无疑是把中华文化推广式地传递出去,特别通过中华深厚的饮食文化作为载体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中华饮食具有“抒情”功能,正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从而构建出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通过翻译和文化思维的再构建传递出的信息的最理想化便是能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探索,达到目标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饮食翻译;文化视野;思维再构建

翻译强调实用主义,在中外翻译研究的共通性中,翻译的存在始终伴随着争论与困惑进行探索研究。翻译的思维突出开放性,译者始终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文章中也涉及研究翻译学的基本态度以及翻译学如何跨文化等系列问题。所以,在思维构建过程中,从拓展学术思考线索以及新的思考空间的进一步形成,在文化层面如何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作出突破,如何达到翻译思维模式的再构建,探索文化翻译过程的具体途径及帮助译者展开积极的独立思考,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一翻译思维构建的意义与跨文化阐释

翻译思维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作品水平,人们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表达上,习惯了常规的语言表述方法,常常不考虑用词的宽度,过于单调枯燥的词汇频频出现。作为双语或多语工作者,面对不同语种的源素材,首先应考虑到与目标语国家文化因素、文化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功能的差异。否则翻译思维没有有效构建,直接会影响翻译的质量。这不仅仅是要求基本的双语过硬,跨文化差异和风俗化隐藏其中,翻译出的作品显露其表。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里有许多体现中国餐饮文化中特有食品被改用音译,像“茶”直接译为“чай”、“豆腐”译为“Тофу”等。无法体现做法、原材料的,则使用了汉语拼音标注。针对官方翻译,中国人喝“拿铁”、吃“曲奇”,这些国人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也都是音译而来的。所以全世界翻译工作的难点都一样,当实践翻译与文化碰撞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翻译达到最好的意境化,表达文化中特有的气质,准确而优美地翻译出中华美食之返璞归真的原汁原味。

二翻译思维再构建的具体途径

1. 了解源语的文化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成功的文化传播作品之一,通过从多个侧面的展示,来传达中国式的礼仪和伦理,了解中华饮食的精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它向外传播的不仅是中华的美食,更细腻地将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一同传递出来。可是如何让外国读者理解、感受其内在的文化之韵,作品的翻译水平、技巧以及思维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法,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衔接和过滤,从文化角度探究,“吃”不是简单的饱腹,进而从传统劳作、加工工艺到食物的创新,从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智慧的结晶,从国人之民以食为天对“吃”的传承和变化,饮食已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文化气质。假设对此内涵有所理解,在进行文化内容翻译时就要做充分的前期整理准备工作。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所表现出来的主旨内容是朴实的劳动颂歌,全篇注重细节描述的唯美和情感传承的理解,每个小故事讲述的都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悄然留存的浓浓的乡味乡情,作品特点就是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感召魅力。

2.构建目标语境的思维意图。

首先,翻译时我们注意到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认知基础。翻译引起的共鸣,在翻译国际语的时候充分体现出普遍性、统一性。有了基本的理解认可,就容易体会原文的思想,同时也更主动地接受原文传达的文化信息。

其次,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在价值观、价值取向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展现文化软实力。此部分我们在纪录片中也注意到了,译者用了归化翻译法,逐字逐句地翻译出原文内容,力求达到作品的还原性。

第三,在片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食材,中国四大菜系着实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如何在目标语境下找到对应理解的词汇?实际翻译中只能用音译法解释。这些语言,特别是“藕”“抄手”“秋葵”“九层塔”等,类似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中国丰富的饮食资源,体现出的南北方、东西方地域之广阔,生活之细腻程度让目标语国家的观者叹为观止。翻译时,我们需要逃离已知,重新构建翻译思维,从已知到未知,包括客观的功效、形态、口感,传承的地域、人文环境、历史流经等多方面进行描述。使用语言生动活泼的词汇,使用内涵丰富的习语,尽量同一概念多次出现时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要了解国家间价值的差异性,必要时过滤原文中较难理解的相关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配和修饰。

3.理想范式翻译(信、雅、达)。

各国间民族差异、风俗差异、信仰差别等,都构成了各自语言国表意的个性化。翻译作品时,可恰当提高用词的宽度,变化语句的灵活性以及表述上的多元化,实现信、雅、达的翻译思想。如把童子鸡,翻译成“还没有过性生活的鸡”(Курица без половой жизни);北京一知名大酒店把“夫妻肺片”译成“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Муж и жена ломтики легких)。如何能把人的肺切成片做成菜品吃?这个译名看了令人毛骨悚然,类似这样的翻译没有达到“雅”的例子举不胜数。“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华美食的象形名称,其中多数都有它的来历和解释方法。所以,文化表达内涵体现在修辞上,不仅仅是机械而简单地把看到的中文翻译成目标语种,更多的是通过对事物的理解,了解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想要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通过词际间相互衔接,转换联系的重要性体现事物本身的属性。人工翻译优于机器翻译的最大特点,其具备思维性、理解力、认知、感官和判断正误的能力。带有思维模式再构建的范式翻译,是将简单的饮食通过开放式翻译准确地表达出本身的原汁原味,以及中华文化在食物历史形成过程中的艰辛与美好传承。翻译的意义就是阐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信息。

4.借助信息平台的思维再构建。

翻译的原则是力求表达简明,信息完整,表意准确。可是仅仅能够翻译原文,就能够使目标语读者阅读达到翻译的效果了吗?简单的机器翻译也可以做到,它是不需要表述文化内涵的。现实中,很多翻译工作力求简而又简、精而再精,词际间的联系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原意之所向、所想。要想使目标语读者明白翻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表达食物名称的同时,介绍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情感的传承、中华劳动人民生活之苦乐。翻译需要借助媒体信息构建思维框架,图片、影音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多元化、立体化、形象化与翻译内容和谐统一。所以,不管是“狮子头”还是“东北大板”,实际上菜名本身翻译起来并不十分困难,基本上是可以直译,所以,工作重点是把翻译内容匹配原资料修饰得优美一些,表达用词使用得生动活泼一些。

三结语

本文选择“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翻译思维再构建进行研究,意指从跨文化视角进行仔细解读系统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录制播出,中国美食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共鸣。这部作品成功地翻译成多国语言,国内知名专家、外国汉学家的潜心工作为国际交流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有力途径。国际合作大发展,通过东西方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表于色、香、味、形之外又讲求历史之情,人文之美,不忘留于本色之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流芳古今的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这个支点就是追溯历史渊源的特质,追求情、理、真、纯、美的基本内涵。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使中华美食走遍世界,享誉全球。我国的菜品数不胜收,各地美食形式多样、形象生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画面,许多菜名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每字每句都表达着中华民族儿女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情怀,祖辈父辈用生活解释了一辈子的乡情。“舌尖上的中国”外文版的出版,以“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胃知乡愁”为主题,跟随着5000多年文明史,流经民族血液的是历史的印记,56个民族,汇聚了劳动人民最质朴纯真的生活财富,广阔的地域地貌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了解中国文化、翻译中国文化,一个“吃”字事实上研究得远远不够。细致探究文化、仔细研究风土人情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从而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最好的信度和效度,跨文化交际能力了然于心才能顺利地完成翻译思维模式的再构建。文化翻译研究是理论与路径语境化的研究,也是翻译文化与翻译思想碰撞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好的翻译作品其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内涵的把握,包括历史性人文关系的探究都十分准确,“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阐释的精彩和准确为文化语境下翻译思维的再构建做了有力的诠释。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2]钱歌川.The Technique of Translation[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3]袁筱一.文学翻译基本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王琛明.论翻译存在和翻译思维[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

[5]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1(1).

[6]程谢,杨蔚.论翻译思维在翻译学构建中的理论意义[J].考试周刊,2013.

Class No.:H059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Thought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A Bite of China as an Example

Zhang Yaqi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China)

Abstract: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y is the study on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ath. And translation, as a carrier, belongs to the rhetoric domai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means not only to translate Chinese into harmonious target language, but also to seek for the original intention by the re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ranslation thinking on foreign language wording rigor. Thus, the literature works and cultural essence translation is undoubtedly a way to popularize Chinese cultural abroad, especially, to strengthen the impre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via China’s splendid dietetic culture as a carrier. Chinese dietetic culture, with the lyric function, makes up of the psychological thought of “harmony of drinking and the virtue of eating for the pleasure of all” and the unique dietetic style with typical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a result, the most ideal message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thought express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esthetic ideas completely. And in practical translation process, it prefers the scientificity and artistry in target language with searching the cultur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Key words:diet translation; cultural horizon; thought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2-0091-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SC14075)。

作者简介:张亚卿,硕士,讲师,内蒙古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
民国版“舌尖上的中国”梁实秋的美食记忆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
奥斯卡得主:“你不能靠《舌尖上的中国》进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