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及影响

2015-08-08赵保臻

青春岁月 2015年15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影视艺术门类,可我国纪录片在迎来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艺术高潮后,便走向了小成本、教育性大于艺术性、说明性大于叙述性的中庸之路,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无疑是我国纪录片的一剂强心针。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第一部首播的中国原创优秀纪录片创造了太多的的不可思议,也为2012年这一本不平凡的一年更增添了几分人性的光芒。而《舌尖上的中国》的奇迹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对我国纪录片发展带来那些影响?这便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第一次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被他“横跨全国”的取景地所深深震撼,其实这正是从侧面印证了《舌尖上的中国》制作之精良:仅7集的内容制作耗时就已长达13个月,并动用了8名导演、3名剪辑师、2大著名美食家及其工作团队协助制作,这对于更喜欢偏重于表现大人物、大事件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而言,可谓“空前”。在加之节目组对于微距摄影、延迟摄影及高清设备大胆创新应用,使《舌尖上的中国》首先在品质上以得到了保障,而他的成功其实有很大因素就是来源于这“空前”的制作品质,要知道我国其实每年都会在国家的投资下出一到两部高品质的纪录片作品,可是由于题材的要求,这类纪录片往往更多的具有“献礼”的性质,多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伟人,这当然也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多或少的产生了审美疲劳,而在另一方面,那些表现小人物或小事件的纪录片,往往碍于其制作成本限制,要么制作粗糙,要么更偏向于说明性、教育性,人民群众极难在其中寻找到精神上的共鸣。而像《偷》、《春运》这样反映社会小人物生活的纪录片,虽确确实实表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角,并且也有高质量及艺术性的保障,但由于其主题思想的影响往往太容易走向极端,其反应的更多的是社会负能量的东西,而人民主流的生活、主流的思想则被下意识的忽视,社会大众迫切的呼唤着能真正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高质量纪录片作品的出现;正式在这样背景下出现的《舌尖上的中国》可谓是“应运而生”,而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反映人民群众主流生活的高质量作品继续“应运而生”,但是往往一个作品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就会引来无数的效仿者。虽然这在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影视行业的繁荣,但如果此类纪录片在以后太过“扎堆”其实也是很令人担忧的。

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可强调真是性,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叙述性、忽视场景及剧情编排的重要性,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成功,还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推出,其实都在伴随着观众对于其真实性的质疑,其实这种质疑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可就像《北方的纳努克》一样,纪录片中存在合理的编排,而《舌尖上的中国》的巨大成功就来自于借助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反映了当下的中国社会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这种“借尸还魂”式的创作思路及剧情片式的故事推进想必定会在之后的纪录片创作中得到刚夺得应用。

2012年是中国影视行业盛开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涌现了很多对于中国影视行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舌尖上的中国》能够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群众性,通俗点来说就是:所有人都会唱歌,所以歌唱类选秀节目可以经久不衰;所有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所以《舌尖上的中国》具有巨大的群众基础。而说到群众基础不得不提的就是每集中所关注的主角们,他们或是远在他乡打工的苗族夫妇,或是在香港开着自家拉长店的毕业大学生又或是即将迎接高考的母女二人,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平凡普通,可正是这些普通人物的平凡小事鉴定了《舌尖上的中国》巨大的生命力——群众视角,用普通人的生活小事反映社会的沧桑变化,用每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小菜叙述平平常常而弥足珍贵的人生感悟,通过食物抒发了对中国千年农业文明及劳动人民的赞美,用最质朴的道理道出了庄子口中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一丝对于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后的时代感伤,他来自于养蜂人的寻蜜之旅、来自鱼把头的猎杀不觉、亦或是来自逐渐消亡的传统虾酱,这是一种在大工业时代到来时普世的心愿以及普遍的感伤,传统的慢慢消亡自然的逐渐消亡是我们进入工业化的代价,而这一丝时代的咏叹调借由伴随着过去而逐渐末落的食物及传承人们,激起了观众的共鸣,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出现这份忧伤终将得以消散,而《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丝后工业时代的哀叹以及对于自然的讴歌,是属于时代的,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除了自身品质的优秀外,更来自于其抓紧了时代的脉搏,当时代需要一种情绪被抒发时、当时代需要一种思想被回顾时便是优秀的文化作品出现之时。

中国的文明在我们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或多或少都收到过摧残,而中国的饮食文明却从未太收到过来自于政治破坏,正是这样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明成为了中国独有的财富,而也正是因为这份财富的独一无二性才使的《舌尖上的中国》有了可以打开通往世界大门的能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不但可以引发国人的共鸣,更是打开世界的钥匙,这也使得《舌尖上的中国》具有了其独特的国际性。

艺术与商业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艺术的成功往往要借助于商业化的运作途径,《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也离不开出色的商业营销,“舌尖体”、买买提切糕、百度热词榜皆是其出色网络营销的体现,而微博更是成了节目宣传的先锋队及主力军,事实也证明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通过微博好友的推荐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的,而他们在看过之后又会推荐给更多的人,其本身成为了《舌尖上的中国》免费的宣传大军,打开了青年人的市场,而在另一方面《舌尖上的中国》拥有央视记录频道这一巨大的播放平台,在主流媒体的推动下,中国电视行业的最主要市场——中老年市场被打开了。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但却真正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大片时代的来临,而时间也印证了这一点,可不得不令人担忧的是,质量高的纪录片依然是以国家投资作为主导,而民间资本并没太多的投入,而此类饮食类纪录片的成功也确实在日后换来了饮食类纪录片的“扎堆儿”现象,中国纪录片市场依然不能算是复兴。但是我们也可喜的看到了独立制片纪录片的发展及各大主流电影奖项对于纪录片的重视,想必中国纪录片新的崛起即将来到。

【作者简介】

赵保臻(1993—),男,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读。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