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粤越南使臣邓辉著与清人之交谊及其他

2015-03-17李标福

关键词:羊城越南

李标福

(暨南大学 中外关系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寓粤越南使臣邓辉著与清人之交谊及其他

李标福

(暨南大学 中外关系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32)

咸丰年间,越南使臣邓辉著两次奉命入粤公干,前后滞留近3年。寓粤期间,邓辉著把他与中国友人唱和赠答的诗文汇集成书并刊刻,是为《东南尽美录》。此书表明,邓辉著与羊城文人、商贾、寺僧等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还在羊城娶妾生子、购书、刻书等,生活内容十分丰富。通过对邓辉著使华经历的考察,可对清代粤越间密切关系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邓辉著;《东南尽美录》;广州 ;清人

邓辉著(1825-1874),字黄中,号醒斋,越南清良乡人。清良乡现属越南承天——顺化省香田县香春社。邓辉著出生于书香门第,其大伯邓文和官拜尚书,二伯邓文职为太医院御医,其父邓文重是一位教师,有许多学生都金榜题名,但自己屡试不中,仅为一介秀才。[1]275正如邓辉著友人所言:“邓家为承天望族,前播后引,代有令德,更七传世以礼相授。”[2]54在这样优良家族传统中成长的邓辉著,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加上天资聪颖,15岁时便已熟知儒家的一些必读经典,腹有诗书,才华出众。阮朝绍治三年(1843),18岁的邓辉著登癸卯科第三名举人,并入国子监见习。四年后,邓辉著参加会试,但因犯讳,“庭试蒙黜”,后获恩准入试,再登丁未科解元,成为一名进士,步入仕途。在邓辉著仕宦生涯中,有两次被派往中国广东公干的经历,第一次为嗣德十八年(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公干时间约半年;第二次为嗣德二十年(丁卯,清同治六年,1867),公干时间约二年半。越南学者黎氏兰之《邓辉著》[1]275-290及中国学者王嘉之《浅析邓辉著之革新思想》[3]两文在论述邓辉著革新思想时,都简要提及邓辉著使华经历。台湾学者许端容则对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邓辉著在粤期间所刻《四十八孝诗画全集》进行了考辩,包括邓氏编撰此书之本末及所取材二书之作者、版本,邓氏于中国镌刻该书之时、地等内容。[4]

2010年,中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合作影印出版的《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收录了清代越南使者包括诗文集、使程图、日记在内的燕行文献共79种,其中就包括邓辉著所撰《东南尽美录》。此书为邓辉著滞留广东期间,与中国友人唱和赠答的诗文汇集。据《东南尽美录》扉页所载,此书为“望津醒斋邓黄中编辑”,梓成于嗣德戊辰冬十月(即1868年10月),为邓季祠堂藏版。全书共64页,按文体编次,首诗歌,次文章,再次题匾、对联。诗文之题下、文间、篇末时有双行小字注。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刊刻于中国,这在越南所存燕行文献中是不多见的。《东南尽美录》记载了邓辉著滞留广东期间的诸多活动,为个案研究清代广东与越南之间关系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但至今仍无学者重点加以利用。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邓辉著寓粤期间与清人之交流

在《东南尽美录》自序中,邓辉著云:“粤东为岭南第一名胜,旦士□冀壮也。余客是邦,年于兹矣。山有观音、白云,水有沉珠浦、荔枝湾,寺有罗汉、海幢,游宴其间者,诗友、酒友、山水友、空门友,类多名流。”可见,在粤前后近3年时间里,邓氏遍览羊城山水名胜,并广泛结交清人,游宴其间。但邓氏在羊城“卒不能与诸士夫同此乐”,因“人臣义无外交也”。虽如此,邓氏还是结交了当地一批“不与空门”者,“相周旋,聊以遗余乡思”:与友人“花埭品兰,杯盘狼藉;菊圃赏月,箫管沸腾;上元中秋诸宴,山肴海错,糜不毕致”[2]7-8。邓氏在华生活可用“略无虚日”来形容。

(一)与羊城文人之交流

邓辉著之所以能结交众多士人,和李绍荣(字茂瑞)的帮助密不可分。第一次来粤,邓辉著滞留约半年,当年七夕,曾前往拜会李绍荣。据他所述,李绍荣为“广南清乡人,行人司七品行人谨信司主食李履正讳泰鹄之子,今居广东河南土地巷”[2]12,即为在华定居之越侨。邓辉著自言“与绍荣相友善二十有一稔。奉差到粤,人地生踈,公私事无大小一以委之,悉就绪”[2]59。正因为与李绍荣的“同乡之谊”,使得邓氏在粤期间,与之来往密切,并通过李绍荣结交了一批友人,苏道芳、苏伟堂、梁介南就是其中的代表。苏道芳,字心畲,番禺县人,道光庚戌科秀才,与晚清岭南著名画家居廉有诗画往来,曾为《瑶溪二十四景诗》①作序,并撰有《苏味菴诗集》[5]二卷。当邓辉著于七夕之日前来拜会李绍荣时,苏道芳正为李氏座上宾,因此“得晤邓使君”,“茶话间,闻悉君为安南硕彦”。邓氏还在座上“出其著作见示”,苏道芳“读之粲然”,评之“井然具有法则”,叹赏久之[2]44遂以诗题赠远道而来的越南使节:“珠海星辉七夕秋,皇华初驻日南舟。此行定载支机石,争说当年博望侯。”[2]12苏道芳把邓氏比作汉代出使西域的张骞,为国立功,留载史册。邓氏和之:“南来使节入新秋,万里重洋一叶舟。独此良宵逢上客,却怜李广不封侯。(诗末有小注:苏有才学,未领鹿鸣宴)”[2]13虽初次会晤,邓氏亦钦佩苏道芳的才学,为后者未能科举中第而感到遗憾。

在这次宴会上,邓氏还结识了“馆于李君茂瑞家”的梁介南。梁介南,番禺县人,与苏道芳同为道光庚戌科秀才。刚开始,梁介南因邓氏外国使臣这一特殊身份,“不敢晋接”,后因“邓君数相过从”,进而两人“握手订交,朝夕欵洽”,友情日笃,互为知己。未几,邓辉著回国,两人“河梁携手,黯然久之,以为俦侣之懽不可复观矣。”未料邓辉著去而复来,而梁介南仍馆于李君茂瑞家未尝去,故两人得以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叙寒暄谈契阔,跌宕图书之府,优游诗酒之场,相得益亲……结异地之好”。二人友情之深,无需赘言。反观邓辉著与苏道芳的交往就比较平淡了。邓辉著第二次来粤,两人也曾接谈于李绍荣宅,但此次分别后,却几乎没有了来往,原因就在于苏道芳与越使的交往更为谨慎,如其所言“臣无外交且行迹各不同”[2]45。邓辉著回国前,分别向苏道芳、梁介南索言相赠。梁介南在赠文中回顾了与邓辉著交往之经过,感慨“岁月不居,流光如矢”,万里一别,不知后会在何日。[2]46-48苏道芳则在赠文中对邓辉著所刻《四十八孝诗画》赞赏有加。[2]43-46

邓氏与粤人苏伟堂的相识则是借“地利人和”之便。因邓氏初次奉命来粤时,就曾驻节于苏伟堂之“小肆”,两人“促膝谈事,驩如平生”,结下深厚友谊,苏伟堂赞邓辉著有干济之才。[2]18期间,邓辉著还为己著《邓黄中诗钞》征序于苏伟堂,后者欣然制序文如下:

……乙丑岁秋日,先生以事来粤。余得与把襼于羊城,旅次诗酒言志,相得甚欢。睱日出其诗集,征序于余。余朗诵一周,觉司契因心,练刚绕指,清新隽逸,美不胜收。……故抒忠敏则等于杜工部,写性灵则比于白香山,而笔致之圆熟则拟诸宜僚之弄丸、公孙之舞剑不是过也。余学愧雕虫,识惭蠡测讵,敢操月旦之评,然茗香酒熟于是编而论之,当不以余言为阿所好。……大清同治岁次乙丑冬十一月既望,愚弟伟堂、苏烺(笔者注:苏伟堂七兄)拜书。[2]41-43

作为清朝属国的使臣,能有这般媲美中州士人的诗学之才,让苏氏兄弟大为欣赏。苏伟堂虽言“不以余言为阿所好”,但在旁人看来,把邓诗与杜工部、白居易等唐代大诗人之诗相提并论,则不免有夸扬称颂之意。苏伟堂蒙师罗尧衢读《诗钞》后,亦欣赏邓氏诗才,并作诗二首相赠,有“试把篇章暂流播,洛阳纸价此回高”[2]20之句。待邓辉著公事完起程回国,临别之际,苏伟堂赠诗三首,其一云:“聚散寻常事,偏教遇合奇。初逢便握手,疑是旧相知。”其二云:“萍踪风约偶吹来,一见忘情尽日陪。说到生平经历处,知天磨练出全才。”其三云:“久怀雄略遇知音,粤海乘槎圣意深。归客共言卿月郎(原注:粤客自南归者,多述邓方伯善政),偏隅何幸使星临。如兰气味聊南北,赠柳情怀自古今。聚散由来原有定,他年何日再同吟。”[2]18-20第一首诗回顾与邓氏初次会面,两人便相见如故。第二、三首诗则是对半年来两人交往之总结,可以看出邓苏二人志气相投,心灵相契,因而可以尽情谈天地、聊南北。在得知邓氏曲折的生平经历后,苏伟堂感叹邓氏之才乃人生历经磨练的结果。而从自越南归来的粤客口中得知邓氏“善政”之信息,无疑加深了苏伟堂对邓氏之敬佩,以能与之结缘而感到庆幸,如今折柳赠别,不胜留恋,虽聚散有定,但仍期盼能早日再次诗酒言志。

(二)与羊城僧侣之交流

邓辉著出生在一个具有佛教传统的家庭,并取法号为海德。他通晓佛教教义,佛教对他的思想有很大影响。[1]283在广州期间,寺庙自然是他访览的重点。如前所述,邓氏曾游广州罗汉寺、海幢寺,并结交了一些“空门友”。海幢寺为明末僧人光牟募于富商房舍,并加以修葺而草创,后经不断扩建,至康熙年间已成为岭南雄刹,形成“花田春晓”等八大景观,与光孝寺、华林寺、长寿寺、大佛寺并列广州五大名寺之一。乾隆年间,海幢寺成为两广总督外事接待庭院,并被指定为外商游玩消遣之地,英国、荷兰使团就曾先后到访此地。半个多世纪后,海幢寺依然庙宇庄严、殿堂雄伟。同治七年(1868),清人张品桢游海幢寺时就以“榕荫夹道绕烟涵,宝刹巍峨冠岭南”[6]来形容当时海幢寺之兴盛。而就在同期,海幢寺又迎来了邓辉著这位异国客人,寺僧集古和尚成为了邓氏之“空门友”。

邓辉著有诗名《游海幢寺,观大雄殿登书楼,对序经和尚》,诗题下有小注,云:“集古和尚②为人清雅,学亦博涉。甲子(1864)春南游,曾往□□□从善公别业。公与语,悦之。”也就是说,集古和尚曾前往越南跟从善公学习佛学。邓氏在国内时已“素闻其名”,因而当次年秋来粤公干之睱,得与集古和尚相见。两人赋诗对唱,邓氏云:“酒酣访古江之濆,涨渌晴来已十分。片石孤云窥色相,绮窗画阁看氛氲。门前长者无虚辙,天下何人不识君。一笑相逢那易得,此心实与香俱熏。”[2]21-22这首诗全部选用唐宋名家诗句组成。第一、二、四、七、八句选自宋代苏轼诗,第三句选自唐代李欣诗,第五句选自唐代杨巨源诗,第六句选自唐代高适诗。全诗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从中可以看出邓辉著“熟读唐诗三百首”,汉文化功底不可谓不深矣。邓辉著酒酣之际,生访古之心,遂漫步至海幢寺,怀着敬仰与好奇之心,一观寺内之景。邓辉著与集古和尚“一笑相逢”,结异国之佛缘,实属不易。“此心实与香俱熏”,想必邓氏与集古和尚一番禅心之交后,受益不浅。惜集古和尚之和诗不可得。此外,邓辉著曾游历的罗汉寺应为华林寺。道光二十九年(1849),该寺主持、临济宗三十九世祇园和尚始建五百罗汉堂,咸丰元年(1851)建成。[7]此五百罗汉堂为华林寺区别于其他禅寺最有名也最显著的标志,故邓辉著用已建十多年的五百罗汉堂指代整个华林寺。笔者猜想邓辉著不会错过与该寺僧人切磋佛学、交流心得的良机,只因《东南尽美录》未载,个中详情不可获知。

(三)与羊城商贾之交流

前文已述,同治六年(1867),邓辉著再次被派往广东。这次,他在广东公干时间持续近两年,因而可以和羊城旧友再续前缘,增进情谊。不仅如此,邓辉著此次在粤还与一些经营中越跨国贸易的商人有过从。邓辉著于是年秋到达广州,不久,在中秋前夕便受邀参加昆美正行商人吕廷辉宴会。据邓辉著介绍,吕廷辉,字尧階,鹤山县人,游商广南经数十稔。邓辉著以诗赠之:“曾作南中客,江湖自壮年。山河多阅历,岁月久推迁。白璧尘杂染,苍松雪愈坚。龙钟今老矣,骨格尚依然。风月逢佳节,觥筹订夙缘。酒中谈故事,多我未生前。”[2]21曾经的“南中客”与现在的“北中客”相逢,自然有聊不完的话题。两人有此夙缘,成忘年之交。在中秋佳节前夕,这样的宴会或许可慰藉旅人乡思。邓辉著为表谢意,还为昆美正行写了一幅对联。

相比之下,邓辉著与南海县人黎华甫的交情更进一步。据黎氏云:“黎伦福(原注:小号)与贵国交易数十年于兹矣。公使来粤皆蒙枉顾,然宾主之情,素未洽也。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吾邓公到粤。公馀过访,相见恨晚。旋以宝石、珍珠属售。深蒙允许,以仆为万金可托之人……”

黎华甫与越南贸易长达数十年,称得上是经验丰富的中越跨国商人。“公使来粤皆蒙枉顾”,说明黎华甫在越南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当地官员打交道多,关系密切,所以从越南来到广东公干的官员都会上门拜会黎华甫。邓辉著第一次来粤时,两人未曾谋面,黎华甫以未尽地主之谊为憾。同治六年,邓辉著再次入羊城,始得与黎氏相见,并以宝石、珍珠等价值千金之物托付给黎氏出售,令后者深感荣幸。邓辉著还以匾相赠,匾额曰“忘年忘形”,以形容两人交情。当黎华甫闻邓辉著将要“南旋”,于是“率成七古一章,为之少压行李,并以志交情于不朽”。在赠文中,黎氏认为,虽然彼此身居异域殊方,井里相悬殊,且相识未久,但两人绝非泛泛之交,而是“天涯海角共周旋,云泥以许忘形迹”,“交情方比膠投漆”。离别之际,黎氏“愿为高举摩天鹄,到处随君追芳躅”[2]36-38,流露出对邓氏之不舍。

二、邓辉著在羊城之娶妾生子

邓辉著与广东颇有渊源。据其所述,他的第十六妾潘玔父族为宋元之际避乱从江南迁到广东南海县河清乡的大族。从潘玔祖父潘天锡开始,又往南迁,定居越南河内庯清河村,并娶越女陈氏,生七男。潘玔便为潘天锡第二子潘贤士第四女也,因此,潘玔即为定居越南之华人,姑且称之为“粤女”。潘玔于丙寅冬十一月嫁邓氏,次年十月生邓氏第十三女,并得皇帝赐名。邓辉著在广东期间,曾于戊辰(1868)九月初九日前往潘家祠进香。[2]59-60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邓辉著客粤期间,还曾娶“异国人”粤女黄知津为其第十三姈姬。肆德二十一年戊辰(1868)九月二十三日,黄知津于羊城河南宝珠寓舍生下邓辉著第二十庶子,取名为邓马。使团随行人员阮履忠、黄缵之把邓辉著娶粤女一事与汉代苏武被扣匈奴,娶胡妇生子作对比:虽然与苏武一样客居异国,但在生活条件上,邓辉著虽不是“乘肥衣轻”,但不至如苏武般“啮雪吞毡”;虽然两人都娶异国女并生子,但姈姬黄氏为汉人,非胡妇可比,自然所生子也与胡妇之子相异。显而易见,中国华夷思想对越南士大夫亦有很深影响。邓辉著可能是来华越使中惟一一个在华期间娶妾生子的使臣。

而就在五天前,邓辉著从广南清乡门弟秀才张怀英来信得知,他的五弟、戊午科秀才邓辉灿,考中越南四旬万寿大庆节恩科第九名举人。虽家弟登科为一大喜事,但邓辉著喜中思忧,“当此国步多艰,所望者同心共济以分余犬马之劳耳”,故“表暴标榜非所乐也”,惟诗以志之,“偶得七言唐律一首以示五羊诸同好”,羊城友人亦以诗相庆,不数日得诗二十七首。邓辉著“遍阅之,甚得古人颂不忘规遗意,非徒为过情之誉者”,因而把贺诗编辑成帙,取松栢之吉意,名之为《栢悦集》,且寿之梨枣,以垂不朽。[2]48-51弟登科与妾生子,邓辉著旬日间兼此双喜,但却“一心谦抑,有喜如无”[2]58。黄氏生子时,邓辉著亦作诗以志,并得友人上十首贺诗。

三、邓辉著在羊城之购书、刻书

邓辉著付梓刊行的《东南尽美录》记载了他在羊城购书、刻书记录:“(1865)秋日,往拾芥园购书。”[2]33拾芥园(1829—1897),位于清代广州书坊聚集地之一——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是当时一家规模较大的书坊[8]。但所购书的名称及数量,邓氏并未透露。购书完,邓辉著又“放步至叶家祠清介书院”,与书院主人叶棣新在萼楼诗歌唱和四首。邓氏在其诗句中向叶氏吐露心声,言其“病骨趦趄到穗城”、“拾芥园中收采书”。叶氏对这位异国使者表现出的对中华书籍的热情及其深厚的汉文修养大为赞誉,其诗云:“秋风邂逅五羊城,知购奇书驻使旌。怪得文章惊海国,南交自古位离明”[2]34-35。

除了购书,邓辉著竟还在广州刻书,而帮助其刻书之人正是拾芥园店主梁惠存。在七言律诗《拾芥园梁惠存书赠》中,梁氏云:“羊城快睹使星临,拾芥园中送好音。家乘殷勤言行录,尊规欵曲孝廉箴。百年韵事存梨枣,万古声名播石金。棠萼兰芽重志喜,此回诗画当瑶琳。”[2]38-39诗中所谓“送好音”、“存梨枣”之事,据邓辉著注云:“余赴粤,曾以《邓黄中诗钞》、《四十八孝诗画》、《辞受要规》、《邓剔斋言行录》、《栢悦集》诸部书付梓,皆出惠存一人之手。”[2]39其中《辞受要规》③、《栢悦集》、《东南尽美录》三本书皆为邓辉著寓粤期间所著,《四十八孝诗画》则比较特殊。该刻本版式为右诗文、左图画,配合版心四字题目。据前揭《河内汉喃研究院藏〈四十八孝诗画全集〉考辩》所附《咏前后二十四孝原序》可知,其中的诗文为邓氏嗣德丁巳春于国内所作。邓氏携之入粤,“得善画者,图其事迹于诗之左,因别为集”[5]119。故《四十八孝诗画》为中越两国文人共同合作的成果。其他书籍是否为邓氏从国内带去,不得而知。梁惠存为南海佛山人,清代佛山的书刻业发达,据刘玉珺研究,许多越南古籍的中国印本主要是在佛山镇刊刻,然后由广东和越南南圻堤岸的商号进行发售。[9]当时中国印刷术相比越南先进,费用低廉,邓氏在粤刊刻书籍,可能虑及这个因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把所刻书籍就地赠送中国友人,以作纪念或表谢意,如邓氏赠予梁惠存所梓成《邓剔斋言行录》一本。[2]59

四、余 论

邓辉著获知其弟登科后,把所娶妾与所生子托付给李绍荣,便动身回国。

邓辉著可算清代来华越使中在同一个中国城市中滞留时间最长的使臣之一。在近3年时间里,虽囿于“人臣无外交”观念,清人在与邓辉著交往时有所顾虑,但邓氏在羊城的交际面依然广泛:有富裕商人也有贫穷百姓,有文官也有武将,有进士也有秀才,有僧人也有星士。其中大多数是像苏伟堂、梁介南一样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因邓辉著的记载而得以“复活”。在交往过程中,邓辉著除以诗会友外,还制匾赠友,代友对联等,其学识和修养得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由衷叹服。邓辉著也深感中越两国文人“文胞一脉,声气相通”[2]23。从中可以看出在东亚汉文化圈内,同受儒家文明浸染的两国文人,以汉字为交流工具,进行诗文往来,甚至协力进行书籍的创作,在此过程中结下缟纻之谊、翰墨之缘,留下一个个中越文士交往之具体而生动的例子。

清代广东与越南山水相连,壤土相接,粤越之间借助便利的陆海交通,自古就有着密切的政治、文化、经济联系。从邓辉著与曾入越学习佛学的集古和尚的交流中,折射出中越佛学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邓辉著与经营中越跨国生意的粤商之间的交往,窥一斑而知粤越民间贸易往来、互通有无之频繁;邓辉著得定居中国之同胞的帮助,并先后娶两粤女,反映出越南虽独立于中国,但在宗藩关系下,两国人民互相移殖,中越民族情同一家;越南使臣或受政府的指令或承友人之托或为个人兴趣驱使,历来有在华购书的传统,邓辉著在羊城的购书活动延续了这一传统,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出中国文化对越南士大夫的深刻影响;而邓辉著刻书一事,则为研究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因此邓辉著是一位值得我们纪念的中越文化交流使者。

注释:

① 瑶溪位于今广州海珠区,《瑶溪二十四景诗》为晚清文人刘彤、苏道芳、居廉等所作描写瑶溪风景之诗的合集。

② 疑集古和尚即诗题中的“序经和尚”。

③ 据前揭黎氏兰《邓辉著》一文,《辞受要规》为邓辉著第二次奉使广东期间所著。

[1]黎氏兰.邓辉著[M]//黄心川.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越南卷犹太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邓辉著.东南尽美录[M] // 中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越南汉喃研究院.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18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嘉.浅析邓辉著之革新思想[M]//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亚非研究:第1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303-309.

[4]许端容.河内汉喃研究院藏《四十八孝诗画全集》考辩[J].华岗文科学报,1998(22):105-122.

[5]苏道芳.苏味菴诗集[M].清代苏氏百州珍藏本抄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6]张品桢.清修阁稿:第七卷[M].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

[7]广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广州市志:第十七卷[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342.

[8]林子雄.明清广东书坊述略[J].图书馆论坛,2009(6):142-146.

[9]刘玉珺.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7.

[责任编辑 李夕菲]

2015-01-30

李标福(1988-),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

K333

A

1009-1513(2015)02-0028-05

猜你喜欢

羊城越南
羊城颂
羊城夜色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越南YAM餐厅
越南Chicland酒店
望江南 羊城好(20阙)
越南百里“银滩”
风起羊城
广马——用脚丈量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