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当代启示
2015-03-17马喜宁
马喜宁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7篇《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当代启示
马喜宁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7篇序言作为《共产党宣言》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理论意义,在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中和中国共产党建设道路上发挥着承前启后作用。基于7篇序言具体内容,通过挖掘7篇序言中的新观点、新思路,进一步探讨序言的理论意义及其当代启示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序言》 ;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是指比前人同类命题增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新见,与同时代相比,有什么突破之处,在某个理论体系中起了什么作用,对后代理论发展又有什么意义,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完善增补了什么,对后人有什么启示。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72年开始到1893年,通过考察不同国家社会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先后为《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不同文字版本写了7篇《序言》,对其内容进行了增补和扩展。7篇《序言》篇幅虽短,其内容极为丰富,很多细微而周全理论都包含在内,这些理论并非空洞理论,是能够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理论,序言对理解《宣言》有指导作用,对把握《宣言》的脉络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科学。
《序言》是《宣言》有机组成部分,完整《宣言》是由7篇《序言》以及《宣言》正文构成的。其理论意义如下:
一命题的增补和扩展
(一)论述了宣言性质、任务、基本思想
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工人们想要弄清他们在资产阶级那里所处地位的愿望就越高,他们对于《宣言》的需求就越高。《宣言》之所以能作为无产阶级的共同纲领 ,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在工人运动中理论上模糊导致实践上的混乱而易失败,所以无产阶级正迫切需要一个理论来指导;另一方面作为共产主义《宣言》,它始终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是科学共产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宣言》的问世,不仅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而且使工人阶级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是工人阶级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最重要的是,它准确预见了世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取代。
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可以看出,《宣言》的任务和广大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最大根源就在于经济上的压迫,即所有制关系上的矛盾,只有推翻这种所有制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生产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宣言》的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要消灭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且要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指明了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条件。具体讲,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就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逐步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目的;同时,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支持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一切进步事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直到整个人类彻底解放。
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唯物史观社会的基本矛盾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构成了《宣言》的核心思想,是整个《宣言》的一条逻辑主线,为无产阶级认清资产阶级本质和推翻资产阶级剥削和统治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二)论述了《共产党宣言》名称的特殊意义
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不能把“宣言”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不能代表和维护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想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背离了唯物史观,夸大了意识作用,否定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性,以法国卡贝和德国魏特林为代表打着“共产主义”幌子的“空想共产主义”,马克思称这样的空想共产主义者为“社会庸医”,他们维护着资本和利润,实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辩护,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学说,理论基点并没有越出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甚至直接借助于资产阶级的社会观念,均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它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阐明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总原则,他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要求把分散的工人运动联合起来”,就必须运用置资产阶级于死地的武器即“生产力”,才足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种联合体就叫“共产党”。共产党是广大无产阶级的联合体,只有共产党才是代表着世界广大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
(三)指出了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
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际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待作为共产主义文献的《宣言》的态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在对待《宣言》态度问题方面,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要以科学态度对待《宣言》。首先,《宣言》基本思想是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其次,《宣言》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历史条件为转移;最后,《宣言》的理论内容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
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通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东欧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再到新中国成立,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几乎都出现了急于过渡的“左”的错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本国所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盲目照搬教条,造成社会主义事业挫折乃至失败。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不但要坚定不移坚持下去,而且要随时随地以历史条件为转移,不但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国际化。
二观点创新和突破
(一)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成熟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核心之处最重要的不在于它本身有什么性质,而在于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来说,马克思在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现实变革的力量。这个力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己生产出来的,同时又是自己以及过去的旧世界完全没有联系的一个现实社会力量。马克思阶级学说理论的成熟主要是来自于二月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在马克思看来,二月革命使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只是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过渡形式,是一种政治工具,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巴黎公社是存在着种种弊端的一种制度形式。马克思说:“法国革命不是要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应该把它打碎”。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指出:“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恩格斯在序言中多次反复强调马克思的观点:“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下解放出来”。
(二)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的体现
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针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发展现状提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重要策略思想: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同时,他们认为,这种联合应该是既有原则,策略上又是灵活的。对于各种反对党,要又联合又斗争。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因为当时(《宣言》第四章)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发展彻底扫除了”。马克思说:“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的步调一致的”。在马克思看来,反对派和激进派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旧的生产关系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之前的旧的所有制关系也必然会发生改变,政治形式也随之改变。在1890、1892、1893年所做的三篇序言中,恩格斯还对独立自主和国际联合的关系问题做了透彻论述,这些策略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和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指出了有关社会主义批判的不完全性
当马克思得知“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提法时,他告诫人们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根据《宣言》中马克思对几类“社会主义”批判的论述来看,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源自对1872年以前各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之所以科学,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揭示和发现了两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到1847年为止的各种社会主义归纳成三类:第一类是“反动的社会主义”;第二类是“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三类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848年1月在他们共同写成的《宣言》中专门用一个章节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他的“全社会公有制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在《宣言》中,他对以上所说的三种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阐明了其弊端所在。在他看来反动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想开历史倒车而回到资本主义罢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既要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又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要资产阶级,不要无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中要消灭阶级对立因素是合理的,但是它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说:“‘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他说的“革命的社会主义”和恩格斯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在别的情况下是不能使用的,所以他的过渡时期理论即“全社会公有制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当然是不能称为“社会主义”的。
(四)提出特定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马克思早期一直认为,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将有规律的进行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马克思在晚年更加注重研究古代社会形态,他对史前社会、东方社会以及当时在世界广大地区存在的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问题进行了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马克思对特定条件下落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科学预见,他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了俄国,直面了这个问题,他们指出在特定条件下,落后国家是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他还认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首先会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不可能在落后的、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和封建社会国家发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回答说这要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俄国自身革命和它引发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这样的条件影响下,俄国公社才能够不自杀就能获得新生。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以辩证的历史决定论,提出各民族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条件,选择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反对认为社会发展只有一个模式的一元线性决定论,认为只有吸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跨越,这种跨越如果获得成功,无产阶级就可以免除遭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所造成的灾难,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成果。在马克思看来,俄国是具备这两个重要条件的国家,即便它是不发达的,落后的。因此在他们认为要使俄国公社这一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首先要保卫当时的公社免遭破坏,必须进行俄国革命。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说:“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产生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体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这一理论中一再强调,俄国农村公社能否实现跨越,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要具体分析历史环境。
三7篇序言的当代启示
(一)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之所以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因为它是与“经验主义”的形而上学对立的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正确对待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科学的历史观真正指导人向正确方向前进,引导人形成合理三观。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人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类通过了解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能指导自己科学地对待今天和更好地展望未来。在人类任何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但要遵循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而且必须打破历史局限性并改变因循守旧的常规思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处理事物的原则,但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一种主义、一个历史事件,如何去看,如何去用,要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后人而言,不仅仅要坚持前人的主义,更要客观分析前人的历史条件与认识条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后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割裂历史去批判前人而无法去学习前人的勇气与精神,这样就很难找到进步的法则。
(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没有剥削和压迫”、“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诉求。作为现实的人,必须有更高尚的精神目标和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缺失是当今一个比较突出问题,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没有很好地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在实践中偏离了共产主义价值目标。人的信仰主要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性的信仰,作为新时代的国家主人,尤其是共产党员,始终应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把信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归宿。共产主义也有自己的命运,这种命运直接紧紧掌握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手中,共产主义信仰一旦被人类所放弃,可以预想到的必然结果就是主流精神将被瓦解,那样,人类将面临一场灾难。共产主义的命运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发展,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命运。当今社会贪污腐败横行,试图分散和瓦解共产主义,反腐倡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急需攻克的一大难题,共产主义信仰在错综复杂的当代国内外环境下面临着严峻挑战。信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尚的理论品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共产党人除了无产阶级利益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价值诉求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精神力量之源和价值系统,要保证这种精神力量之源的永恒存在和价值系统完整,要牢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从严治党,严把党员质量关。
(三)促进科学理论大众化
任何科学理论一旦被多数人掌握,他们就掌握了话语权。《宣言》之所以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是因为它被代表着多数人利益的世界广大无产阶级所掌握。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焕发自身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核心,即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然而实践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对象,这种理论所要产生的作用和效用并不是由理论自身决定的,科学的理论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运用它指导人的实践。根据无产阶级运用《宣言》的经验,目前我们党不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党联系群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来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构建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桥梁,让人民群众用科学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让人民群众用自己的话语来评估和衡量理论的科学性;让理论普及化、大众化、通俗化。新形势下不断增强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理论的生命力才会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被人民群众广泛运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指导人实践的指南,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就会违背事物客观规律性,走上思想与行动上的误区。《宣言》是一个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综合体,作为一个“纲领”,它为世界上广大无产阶级提供了行动目标和策略,为无产阶级胜利提供了有力论证和精妙方法。另外《宣言》补充和完善使唯物史观理论更加周密,为后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提供了更准确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严谨的思维与逻辑论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我们今后科学研究也有很大启示,并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赵峰)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CommunistManifestoPreface
MA Xi-ning
(School of Marxism,Schoo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As an organic part of communist manifesto,it obviously plays an important action to The communist manifesto,base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preface, This article analysis an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deas and theoretical logic ,talked about the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preface,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for it.
Key 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preface;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基金项目:2014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与中国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编号:14YB03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喜宁,男,回族,宁夏固原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硕士。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15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4.014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5)04-006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