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汉族地区“做斋”民俗文化的阐释——以文昌市为例

2015-03-17裴锦花符江南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阐释民俗文化海南

裴锦花,符江南,王 亮

(1.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海南 海口 571100;

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艺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汉族地区“做斋”民俗文化的阐释——以文昌市为例

裴锦花1,符江南2,王亮2

(1.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海南 海口 571100;

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艺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剧,海南汉族地区“做斋”仪式开始失传,“做斋”民俗文化逐渐淡化,在文献和史料上详细记载海南汉族地区“做斋”民俗文化的资料不断减少。如今,民众对“做斋”民俗文化知之甚少。通过阐述文昌“做斋”民俗文化概貌、生存背景及兴衰,力图还原一个较为全面的海南汉族地区“做斋”民俗文化全貌,进而阐释“做斋”民俗文化功能和传承意义,积极推进海南汉族地区“做斋”民俗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海南;汉族地区;做斋;民俗文化;阐释

随着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海南民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海南汉族地区“做斋”仪式开始失传,“做斋”民俗文化逐渐淡化,为积极推进海南汉族地区“做斋”民俗文化地持续健康发展,阐述海南“做斋”民族文化的概貌,文化背景和功能,探讨其兴衷与传承,这对发展海南民俗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海南文昌“做斋”民俗文化概貌

(一)“做斋”由来及种类

中国道教祭祀仪式习称为斋醮科仪,在唐宋元明时期,斋醮科仪成为国家祭祀大典,是民间传统祭祀文化主流,而海南文昌“做斋”与道教斋醮科仪息息相关。据《海南岛史》记载,斋醮科仪在宋朝初期就随着江南一带移民传入海南,并随着海南民间祭祀活动而繁衍并深深扎根,被海南汉民族称之为“斋戏”,后称“做斋”,是专为庙会济幽度亡而举行的仪式。海南文昌的“做斋”,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专门为亡人追福“做斋”,称作“白斋”;一是专为百姓祈福求安“做斋”,称作“清斋”。其仪式与道教的斋醮科仪紧密相连,其法事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是在道教斋醮科仪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起来,主要有七日斋、百日斋、平安斋(三日斋)、宝元斋(九日斋)等类别,“做斋”目的是为亡人追福,为世人消灾解难,为一切众生祈求幸福等。

(二)“做斋”民俗文化的形成

文昌“做斋”仪式很好地融合汉民族文字、饮食、服饰、音乐等传统习俗文化元素,形成了富有海南汉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如“做斋”仪式的经文是使用汉字书写,字体为楷书、草书和行书等,有统一和规范的汉族语法;饮食上,传承了汉民族饮食文化,如“做斋”中祭拜祖先、神灵的荤菜供品主要是鸡肉或羊肉,民众食物是以素菜为主,被称海南“斋菜”;在服饰上,遵从了汉民族“红事”穿红装,“白事”穿白装礼俗;音乐上继承了传统汉族音乐,其演奏乐器分为“文排”和“武排”,诸多乐器齐奏,文武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所诵经念咒与音乐、击乐同步进行,八音齐鸣;“做斋”中延续了汉民族传统习俗文化元素,继而形成了独特的文昌“做斋”民俗文化。

二海南文昌“做斋”民俗文化生存文化背景

(一)民间信仰与“做斋”民俗文化

文昌具有民间信仰传统。一是宗教信仰。文昌人信奉道教,道教认为,鬼是人死以后的归宿,因此,文昌人遇到不能化吉之事就要请道公“做斋”,以求平安;二是祖先崇拜。由于海南文昌民系的迁徙性,宗族观念强烈,他们视祖先为神灵,长期祭祀,村村设有祖先的宗祠,户户设有祖堂,每逢习俗节日的喜庆活动,必先祭祀祖先,以此敬仰和追忆祖宗;三是崇拜神灵。每逢过年过节敬奉祖先的同时,也不忘向老天爷虔诚礼拜,当地民众认为无论是风调雨顺,还是旱涝风灾,都取决于天意,所以,对天唯恐敬之不恭,因此,处处立有神灵,如地有土地公、田头有田伯公等;四是多神崇拜。文昌地区民众对“观音菩萨”“天后娘娘”“水尾圣娘”“文昌帝君”等诸多神灵都很敬仰,几乎每个村庄都设有专门的庙宇供奉。传统民间信仰为文昌“做斋”民俗文化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闽南文化与“做斋”民俗文化

宋朝时期汉族从闽南莆田移民到海南,其中文昌是第一站。文昌“做斋”民俗文化深受闽南文化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到闽南民间文化影响,闽南地区最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等,直接影响着“做斋”民俗文化发展;二是受到闽南宗教文化影响,闽南人信奉道教、佛教等宗教,还信奉诸神(如土地公等)和神灵(保生大帝、妈祖、清水祖师)等。每逢重大节日,闽南地区村民都设立神位举行斋醮科仪,祈求幸福安康。文昌人也信奉道教、崇拜诸神(如土地公、田伯公)及神灵(洗太夫人等),村民也择日为亡人或神灵举行“做斋”仪式,以祈求平安幸福。文昌“做斋”和闽南地区斋醮科仪形式、法事等内容极为相似。文昌“做斋”民俗文化在闽南文化基础上不断延伸与发展。

三海南文昌“做斋”民俗文化功能

(一)社会功能

1.社会交际功能

在文昌“做斋”仪式中,参与仪式人群主要来自于三个群体,第一个重要群体是村民或主人家,他们是“做斋”仪式执行者;第二个群体是道公班,他们是仪式主持者,在仪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个群体是乡亲邻里,这一人群是自发性参与到仪式当中来,他们是前来观看“斋戏”或“送福”的。举办“做斋”活动,为当地村民和乡亲邻里提供了很好的沟通交流机会,为不同参与人群提供了一条联系情感的纽带,不仅密切了家属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同时也起到了沟通和协调家族、宗族和当地社会关系作用,体现社会交际功能。

2.社会规范功能

文昌“做斋”仪式内容,有很多体现当地伦理道德观念内容,这些伦理道德观念通过仪式方式被传达出来,无形中对参与群体的思想方式及他们的行为方式起到了一定约束作用。比如,通过“做斋”建立家族血缘关系尊卑伦序,“做斋”中跪拜神灵,必须按长辈、晚辈顺序进行跪拜。此外,“做斋”仪式中,凡是有不良道德行为者会被民众所排斥,无形中规范了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因此,“做斋”民俗文化起到了社会规范功能。

(二)教化功能

1.宣扬孝道

文昌“做斋”作为散落在乡间村落中的礼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传授社会伦理道德的民间课堂。“做斋”仪式主要目的是为亡者超度,使其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也是子孙后代为亡者或神灵尽孝的主观愿望表达,在“做斋”仪式中,道公通过咒文唱诵,口传心授,宣扬“孝”道,或通过“斋戏”对孝道进行颂扬,从而教化人们遵从孝道。

2.宣扬善道

“做斋”仪式中对“善”的宣扬主要来自于佛教中的善恶观,佛教中善恶观是“善恶终有报应、天道本轮回”的因果报应说。文昌“做斋”法事,时常诵读文昌经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其中有“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之句。(译文: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广泛行善积德,上合天心。有人如果像我这样有好心肠,上天必定赐福于他)劝人行善积德,必将得到神灵赐福。

3.道德劝诫

道德是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准则,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文昌举行“做斋”仪式,普遍不允许违反道德行为的人参与仪式活动,因此,“做斋”活动也起到了道德劝诫作用。正面劝导、教育世人,要遵守社会道德。

(三)审美功能

1.视觉之美

文昌“做斋”仪式中道公服饰穿着、道具使用等方面,都体现出当地民众审美需求。一是对服饰穿着的审美。“做斋”仪式中,道公服饰要求很是讲究,根据道公等级分别穿戴法衣、法帽等服饰,着装色彩艳丽,图案精致美丽,给民众赏心悦目感觉;二是对道具的审美,“做斋”仪式道具,有道印、铁令等,丰富多样、奇形怪状,给人新奇的视觉美感。

2.听觉之美

文昌“斋戏”,演奏乐器基本上依照周代“八音”范畴配置,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为器乐和打击乐两大类。其音乐有高亢的哎呐,清脆的笛子,响亮的锣鼓钗、钹等,还有道公抑扬顿挫的咒念,声乐和鸣,娓娓动听,给人带来一种美妙音乐的享受,产生听觉之美。清斋音乐以轻快、高亢、悠扬的音乐为主,多含有喜庆、祝福之调式;白斋音乐以低沉、稍慢、哀怨的音乐为多,多含有悼念、如诉如泣之调式。

(四)娱乐功能

1.热闹之乐

文昌“做斋”仪式尤为隆重,当村子或家里举行“做斋”活动时,所有外出人员都要回到村里或家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与平时冷清村子或家里比较,显然大不一样,当地民众愿意在这种人气旺盛的环境里浸泡,感受这种“热闹”气氛,在这“热闹”气氛中即满足了愉悦的心理需求,也得到了团聚热闹之乐。

2.巫术之乐

文昌“做斋”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降神”、“过火山”、“穿杖”等巫术,这些巫术极其奥秘,流传千年,至今不朽。如“降神”环节,道公对民众所抬着的神像进行法术后,神灵附身于“神将”,“神将”驱赶妖怪,尽显神威,这些巫术富有扑朔迷离的神迷色彩,给参与仪式活动的人们体会到神秘之趣,带来巫术之乐。

四海南文昌“做斋”民俗文化的兴衰与传承

(一)“做斋”民俗文化的兴衰

海南早期祭祀仪式只是简单舞蹈和念唱咒文,明代,随着外地戏曲剧种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民间称 “做斋”。到民国时期,是海南“斋戏”最兴盛时期,传播至今已有400 多年。海南“斋戏”中又以文昌最为特色,其“斋戏”有班社、有艺员、有剧目、有音乐、有表演程式,自成系统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做斋”民俗文化。随着“斋戏”发展,后来分为两大分支,一支是发展成了规模经营的琼剧;另一支依然保持原有面目,专事用作祭祀仪式。新中国成立后,“斋戏”这个古老的剧种一度遭到冷落,尤其是二十世纪末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海南文昌“斋戏”开始失传,“做斋”民俗文化逐渐淡化。到二十一世纪,随着海南“斋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其传习所的揭牌,海南“斋戏”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促进了文昌“做斋”民俗文化发展。

(二)“做斋”民俗文化传承

文昌“做斋”民俗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做斋”民俗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因此,采取有效模式保护和传承“做斋”民俗文化迫在眉睫。笔者认为,一是增强经济效益催化剂作用,正确引导当地民众学习“做斋”传统技艺,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经济效益,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才有利于“做斋”民俗文化绵延不断;二是发挥民间阵地作用,曾有专家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民间、流传于民间,传承同样离不开民间。离开了民间的生活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如无水之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百姓的积极参与”。由此,保护“做斋”民俗文化遗产,不仅靠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更要发挥民间阵地作用;三是建立科学保护机制,“做斋”民俗文化应该在活态传承中保护,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转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才能让文昌“做斋”民俗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文昌“做斋”活动在人们社会信仰理念中占据重要位置,“做斋”民俗文化是保存海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可是,随着“做斋”传承人——道公年龄偏大或相继谢世,以及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做斋”民俗文化已经被主流文化边缘化,使得“做斋”民俗文化遗产传承濒临后继无人状态。因此,保护和传承海南“做斋”活动,确保文昌“做斋”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这对民俗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臻.广西博白客家“做斋”音乐研究[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3.

[2]黄晶.斋醮科仪音乐: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N].海南日报,2008-7-14.

[3]邢伯壮.琼岛明珠海南斋戏[J].文化月刊,2014(16).

(责任编辑:王珏)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In Folk

Culture in Wenchang, Hainan

PEI Jin-hua1,FU Jiang-nan2,WANG Liang2

(1.The Chinese Depertment,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haikou 571100,China;

2.The Art College,The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Hainan Tropical Sea College,Sanya 572022,China)

Abstract:The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re disappearing in Han nationality in Hainan. With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revolution, this folk culture is gradually fading from the record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Nowadays, the public know little about the ceremony of sacrificial activities in Hainan. This article tries to draw the general picture of sacrificial activities in Han nationality in Hainan by interpreting the background, the sketch,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is folk culture, and illustrates the function of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inheritance for booming such folk culture for Han nationality in Hainan.

Key words:Hainan;Han nationality; sacrificial activities;folk culture;interpretation

基金项目:201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立项课题 “海南文昌‘做斋’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编号 :HNSK(YB)15-10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1.裴锦花,女,汉族,海南海口人。文艺学硕士。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与语言学;2.符江南,女,汉族,海南文昌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音乐教育;2.王亮,男,汉族,海南东方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海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与文艺学。

收稿日期:2015-09-26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5.04.002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5)04-0007-04

猜你喜欢

阐释民俗文化海南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