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及其当代意义

2015-03-17闰彩霞

创新 2015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刘 涛 闰彩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坚持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指导地位。然而,国内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仍停留在中国向度的视角,即向内的研究维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总结历史经验,向内的研究维度必须与向外的研究维度即世界性、全球化视角相结合。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不仅对理论思想的发展、完善与创新,而且对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透析

透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主要是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由于时代背景与革命情势发生剧烈变化,衍生出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的理解与实践,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进路——东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这一发展历程中窥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在理论上推进多元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创造多样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产阶级生存状况恶劣,欧洲革命形势处于高涨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优秀成果基础上,结合历史与资本主义现实创立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开始就步入不同的发展境遇,正如辩证法从不崇拜任何事物一样,马克思主义必然经历萌芽—产生—发展的无限反复辩证发展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严重受挫时期。1883年,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国际无产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巴黎公社失败、第一国际解散后,不少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为了巩固新国际组织领导权,在恩格斯的推动下,于1889年7月法国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建立了第二国际。但是,第二国际并不是各国共产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共产党是独立自主的政党,马克思主义进入这一发展阶段后,对其认识与理解分化加剧。在这一时期恩格斯也亲历了资本主义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竞选执政进入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就,重新审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进一步阐释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恩格斯逝世之后,各国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分歧越来越大,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严重分化。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采取改良主义的态度,通过议会的合法斗争实现政权的和平过渡。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但却是一种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暴发,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无产阶级革命,故社会主义革命是一种必须等待经济条件成熟的宿命论。

1914年8月4日,列宁得知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这一消息后,宣布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万岁。1914年10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由列宁起草的《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声明,率先提出了建立新国际的任务。在声明中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国际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工人群众定将冲破一切障碍,创立一个新的国际。列宁敏锐察觉到帝国主义发展链条上存在的薄弱环节,认为落后国家是可以通过革命在一国或多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第三国际也于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欢呼声和鼓动中,东方和西方社会又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浪潮。在东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在西方,欧洲各国社会主义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理论的实践与实践的理论中,作为革命失败一方的欧洲各国思想家重新审视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而作为革命胜利一方的东方各国思想家验证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综观整个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大体分化成两条不同的发展进路:一条是列宁领导的暴力革命道路,另一条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一条是正统的,另一条是非正统的。这两条道路之间虽然在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制度与体制设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甚至互为敌对,但都与本国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具有相当适应性。在全球化与世界多样化发展背景下,必须充分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文明成果以推进自身建设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彰显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存在对其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传播与发展的历史性结果。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世情、国情不同(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帝国主义过渡、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马克思主义只有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深化发展,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认识必须回归到历史时代的潮流中去探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命运、预言与批判、包容与开放四种逻辑。

(一)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实践与实践的理论的辩证统一。在理论的发展中指导实践,在实践的推进中检验理论。在纷繁复杂的时代潮流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来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由低级向鼎盛时期发展的转变阶段,首先运用于指导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但是,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沉重一击,当然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重新回到理论研究领域,探求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矛盾。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进一步升级,引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1871年3月18日,无产阶级新生政权巴黎公社诞生给无产阶级斗争带来了新一轮曙光,但是巴黎公社在短暂的两个月后便失败了。无产阶级革命又一次陷入低潮,尤其是在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欧国家沉寂下来。经过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反复实践,欧洲各国思想家(包括马克思与恩格斯)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并为寻求一条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进入了理论的深思。第二国际是这种理论爆发的总工厂,理论与实践的多元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欧洲各国为探寻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革命思想提出了多元化的阐释,马克思主义在反思中逐步前行。正是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不断循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二)现实与命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命题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现实的辩证统一。理论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必然与现实运动结合在一起。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胜利过也失败过,其命运豪迈过也悲壮过。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社会生活日益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命运也随之日益转变。正是现实与命运演奏的交响乐促使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生机,不断审视理论根基与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现实发展的需要。理论固守僵化的教条,脱离运动着的现实实践必然故步自封,被历史所抛弃。现实与命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内在的命题,如何在两者之间抉择,如何对两者做出评判,将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取向的决定性因素。

(三)预言与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预言与批判的合一。作为科学的理论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预测功能,即在理论的指导与引领下去建设一个新的美好的国家与社会。西欧各国理论思想家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探寻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路径。不少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与追随者将马克思信奉为预言家,真理的代言人。当然这种预言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根基,这种预言是真理的一种折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遗产,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所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主要体现在它的辩证法,辩证法从不崇拜任何东西,也包括它自身。“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敢于对黑暗的现实和各种错误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而且还在于他们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不断克服自己理论的局限性,不断为自己的理论开辟新境界。”[2]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对现存一切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在吸收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与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无情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丑恶的面纱——对工人阶级剩余劳动价值的无偿占有,使得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必然要铲除这种罪恶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正是在预测中践行真理,在批判中审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生机与活力。

(四)包容与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以“批判”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并不是对一切理论思想予以彻底打击或者摧毁。这种批判是辩证的批判,是一种扬弃,也是一种包容与开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现存理论与现实的无情质疑,揭露其非科学性、非现实性,从而赋予理论以新的生命力;二是将理论的批判与继承相结合,实现新的扬弃。扬弃是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的逻辑机制,它在扬弃中不断推进自身发展与进步;三是摒弃僵化与故步自封,坚持包容与开放,不断注入新鲜活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过程是与历史变革密不可分的,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时代背景具有明显差异。故步自封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用“彼时”的马克思主义审视“此时”的历史与时代,必然陷入理论的空泛与迷失。这不仅不能正视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不能正确指导实践的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必须去除束缚自身的外衣,走进现实与实践的殿堂,用包容与开放的胸襟迎接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各种挑战,才能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正是包容与开放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视野更加广阔、内涵更加丰富、道路更加多元,不局限于某一历史视阈、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一种历史意识形态现象,会随着历史演变而不断演变、发展与创新。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命运、预言与批判、包容与开放四种理论逻辑是其内在发生机制。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土壤、新的发展空间与新的时代课题。在解决新的不同时代课题过程中,这些机制又将发挥新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但不是否定与诋毁,而是进一步的坚持与扬弃。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内在发展逻辑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过程本身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实路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各个国家在这些规律的指引和制约下寻求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与方式,实现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综观整个人类发展史,这也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逻辑性的,本身就是最大的规律。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自始至今都存在许多争论,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另一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不管是对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坚持,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随着历史的推进与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进行演变。“如果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某种理论一经形成,就十全十美、完满无缺,没有任何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当然也就无须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进步、实践的发展充实、完善其自身,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才是贬损马克思主义。”[2]正是在历史与时代的演变与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理论魅力与精神品质才得以折射与彰显,这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特性

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自其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面临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趋势,只不过在自由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其演变的程度要小于后来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已经由一种历史意识形态向多种历史意识形态转变(东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促使马克思主义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道路更加多样,给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1.发展道路的多元性与统一性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变革历程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正是在践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正统道路的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在探讨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共同命题中,为世界各国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并存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指出了一条以暴力革命通往全人类解放事业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对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矛盾的批判过程中发现的,为一些处于发展落后的国家解决民族发展与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道路是发展道路中的一条,而且这条道路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全面、运动、发展的。具体讲,一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明确了达到目标的发展道路。但是,这条发展道路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无数条道路中的一条。这条道路具有不同于其他道路的发展条件、特征,与其他道路存在差异是必然现象,是多元性的体现。二是这些道路不管差异如何,是相辅相成、辩证发展的,它们都统一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漫漫实践过程中,都不能违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三是每条道路自身就是辩证的统一体,随着历史与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精神与本质没有变,改变的只是形式与路径。

2.发展格局的差序性与并存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的时代,有资本主义较发达的西欧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东欧国家,还有封建主义败落的东方国家等。这些历史背景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国在发展道路上产生不同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下探索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道路。这种历史背景集中体现为发展格局的差序性与并存性。正是这些差序性与并存性推进马克思主义汲取营养与能量发展自身,使自身在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面貌得以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抑或其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都不能忽视发展格局的差序性与并存性,不能用僵化的理论指导各国实践,必须将理论与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理论的批判功能与指导作用。

当今世界,发展格局的差序性与并存性仍然没有打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企图用一种理论或者发展道路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并不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因此,人类历史发展必然存在多条道路,例如有西方模式、中国模式、瑞典模式等。这些道路是差序性与并存性的最好体现,它们不能被其他国家照搬照抄,只能立足于本国发展实际,否则将失去内在生命力,甚至陷入发展危机。

3.发展成果的互鉴性与共享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世界各国以不同的发展形式存在。这些形式体现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不同的发展成就。这些发展成就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彼此对立、相互对抗的,而是相互借鉴,成果共享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变革历程中出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改良道路,另一条是列宁领导的暴力革命道路,两条道路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探索,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如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发展助推的历史产物,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所信奉的目标制度,对公平与正义具有巨大的保障作用。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可以为资本主义国家使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使用。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成为时代特征。世界各国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共享发展成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对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共同平台的愿景也越来越烈。可见,正是理论不断发展、创新以及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带给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最好诠释。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彰显了世界多样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变革过程中产生的两种不同模式,除此之外,还有西方道路或者西方模式。这些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即在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这些模式,尤其要吸取教条主义的教训,立足本国实际,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历经了风云变幻八十年(1840~1919)、翻天覆地三十年(1919~1949)、艰辛探索三十年(1949~1978)以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几个阶段。它是一条开辟中国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根于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去除市场经济禁锢思想,推动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创新与超越中成功探索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摆脱了教条的、僵化的、封闭的、静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束缚,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

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其主要代表国家是瑞典。民主社会主义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甚至被称为“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在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摒除传统马克思主义观念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消灭与推翻的关系。1965年,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长处,克服自身发展的困难,聚集美国费城召开过一次震撼全球的“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并发表《资本家宣言》,指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4]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握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尤其对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西方道路或者西方模式是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建设与发展之路。当前,这条道路在对马克思主义反思与思考过程中逐步调整自身发展方式与路径。在各国实践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各种流派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对西方国家发展道路选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向后现代化建设转变,西方各国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并直接吸收、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克服发展带来的困境。在全球史语境下,如果跳出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内观藩篱,西方发展模式或者道路自其形成之初,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众多模式选择之一。在日益全球化与多样化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应当立足本国实际,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成果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四、结 语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不能固守僵化的理论,必须推进理论继承、发展、创新与超越,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推进这条道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与西方模式截然不同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但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必须借鉴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借鉴其他发展道路的先进经验,在多样文明、差序格局、多元发展中推进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